正文 越絕篇敘外傳記第十九

類別︰史部 作者︰不詳 書名︰越絕書

    維先古九頭之世,蒙水之際,興敗有數,承三繼五。故曰眾者傳目,多者信德。自此之時,天下大服。三皇以後,以一治人。至于三王,爭心生,兵革越,作肉刑。五胥因悉挾方氣,歷天漢。孔子感精,知後有疆秦喪其世,而漢興也。賜權齊、晉、越,入吳。孔子推類,知後有甦秦也。權衡相動,衡五相發。道獲麟,周盡證也,故作春秋以繼周也。此時天地暴清,日月一明,弟子欣然,相與太平。孔子懷聖承弊,無尺土所有,一民所子,睹麟垂涕,傷民不得其所,非聖人孰能痛世若此。萬代不滅,無能復述。故聖人沒而微言絕。賜見春秋改文尚質,譏二名,興素王,亦發憤記吳越,章句其篇,以喻後賢。賜之說也,魯安,吳敗,晉疆,越霸,世春秋二百余年,垂象後王。賜傳吳越,□指于秦。聖人發一隅,辯士宣其辭,聖文絕于彼,辯士絕于此。故題其文,謂之越絕。

    問曰︰“越絕始于太伯,終于陳恆,何?”“論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乃太伯審于始,知去上賢。太伯特不恨,讓之至也。始于太伯,仁賢,明大吳也。仁能生勇,故次以荊平也,勇子胥忠、正、信、智以明也。智能生詐,故次以吳人也,善其務救蔡,勇其伐荊。其範蠡行為,持危救傾也,莫如循道順天,富邦安民,故次計倪。富邦安民,故于自守,易以取,故次請糴也。一其愚,故乖其政也。請粟者求其福祿,必可獲,故次以九術。順天心,終和親,即知其情。策于廊廟,以知疆弱。時至,伐必可克,故次兵法。兵,凶器也。動作不當,天與其殃。知此上事,乃可用兵。易之卜將,春秋無將,子謀父,臣殺主,天地所不容載。惡之甚深,故終于陳恆也。”

    問曰︰“易之卜將,春秋無將。今荊平何善乎?君無道,臣仇主,以次太伯,何?”曰︰“非善荊平也,乃勇子胥也,臣不討賊,子不復仇,非臣子也。故賢其冤于無道之楚,困不死也;善其以匹夫得一邦之眾,並義復仇,傾諸侯也;非義不為,非義不死也。”

    問曰︰“子胥妻楚王母,無罪而死于吳。其行如是,何義乎?”曰︰“孔子固貶之矣。賢其復仇,惡其妻楚王母也。然春秋之義,量功掩過也。賢之,親親也。”“子胥與吳何親乎?”曰︰“子胥以困干闔廬,闔廬勇之甚,將為復仇,名譽甚著。詩雲︰‘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夫差下愚不移,終不可奈何。言不用,策不從,昭然知吳將亡也。受闔廬厚恩,不忍去而自存,欲著其諫之功也。故先吳敗而殺也。死人且不負,而況面在乎?昔者管仲生,伯業興。子胥死,伯名成。周公貴一概,不求備于一人。及外篇各有差敘,師不說。”

    問曰︰“子胥未賢耳。賢者所過化,子胥賜劍,欲無死,得乎?”“盲者不可示以文繡,聾者不可語以調聲。瞽瞍不移,商均不化。湯系夏台,文王拘于殷。時人謂舜不孝,堯不慈,聖人不悅下愚,而況乎子胥?當困于楚,劇于吳,信不去耳,何拘之有?孔子貶之奈何?其報楚也,稱子胥妻楚王母,及乎夷狄。貶之,言吳人也。”

    問曰︰“句踐何德也?”曰︰“伯德,賢君也。 ”“傳曰︰‘危人自安,君子弗為;奪人自與,伯夷不多。’行偽以勝,滅人以伯,其賢奈何?”曰︰“是固伯道也。祺道厭駁,一善一惡。當時無天子,疆者為右,使句踐無權,滅邦久矣。子胥信而得眾道,範蠡善偽以勝。當明王天下太平,諸侯和親,四夷樂德,款塞貢珍,屈膝請臣,子胥何由乃困于楚?範蠡不久乃為狂者?句踐何當屬養馬?遭逢變亂,權以自存,不亦賢乎?行伯非賢,晉文之能因時順宜,隨而可之。故空社易為福,危民易為德,是之謂也。”

    問曰︰“子胥、範蠡何人也?”“子胥勇而智,正而信。範蠡智而明,皆賢人。”問曰︰“子胥死,範蠡去,二人行違,皆稱賢,何?”“論語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事君以道言耳。範蠡單身入越,主于伯,有所不合,故去也。”問曰︰“不合何不死?”曰︰“去止,事君之義也。義無死,胥死者,受恩深也。今蠡猶重也,不明甚矣。”問曰︰“受恩死,死之善也。臣事君,猶妻事夫,何以去?”“論語曰︰‘三日不朝,孔子行。’行者,去也。傳曰︰‘孔子去魯,燔俎無肉;曾子去妻,藜蒸不熟。’微子去,比干死,孔子並稱仁。行雖有異,其義同。”“死與生,敗與成,其同奈何?”“論語曰︰‘有殺身以成仁。’子胥重其信,範蠡貴其義。信從中出,義從外出。微子去者,痛殷道也。比干死者,忠于紂也。箕子亡者,正其紀也。皆忠信之至,相為表里耳。”問曰︰“二子孰愈乎?”曰︰“以為同耳。然子胥無為能自免于無道之楚,不忘舊功,滅身為主。合,即能以霸;不合,可去則去,可死則死。範蠡遭世不明,被發佯狂,無正不行,無主不止。色斯而舉,不害于道。億則屢中,貨財殖聚。作詐成伯,不合乃去。三遷避位,名聞海內。去越入齊,老身西陶。仲子由楚,傷中而死。二子行有始終。子胥可謂兼人乎?”

    問曰︰“子胥伐楚宮,射其子,不殺,何也?” “弗及耳。楚世子奔逃雲夢之山。子胥兵笞平王之墓,昭王遣大夫申包胥入秦請救。于斧漁子進諫子胥,子胥適會秦救至,因引兵還。越見其榮于無道之楚,興兵伐吳。子胥以不得已,迎之就李。”問曰︰“笞墓何名乎?”“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維子胥之述吳越也,因事類,以曉後世。著善為誠,譏惡為誠。句踐以來,至乎更始之元,五百余年,吳越相復見于今。百歲一賢,猶為比肩。記陳厥說,略其有人。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來東征,死葬其疆。不直自斥,類自明。寫精露愚,略以事類,俟告後人。文屬辭定,自于邦賢。邦賢以 □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明于古今,德配顏淵。時莫能與,伏竄自容。年加申酉,懷道而終。友臣不施,猶夫子得麟。覽睹厥意,嗟嘆其文,于乎哀哉!溫故知新,述暢子胥,以喻來今。經世歷覽,論者不得,莫能達焉。猶春秋銳精堯舜,垂意周文。配之天地,著于五經。齊德日月,比智陰陽。詩之伐柯,以己喻人。後生可畏,蓋不在年。以□為姓,萬事道也。丞之以天,德高明也。屈原同名,意相應也。百歲一賢,賢復生也。明于古今,知識宏也。德比顏淵,不可量也。時莫能用,□鍵精,深自誠也。猶子得麟,丘道窮也。姓有去,不能容也。得衣乃成,賢人衣之能章也。名有米,八政寶也。覆以庚,兵絕之也。于乎哀哉,莫肯與也。屈原隔界,放于南楚,自沉湘水,蠡所有也。

    譯文︰

    上古九頭紀時代,正遭受著洪水之害,興盛衰敗是天定的,三皇五帝相沿承繼。

    所以說大家互相傳授治理天下的綱目,基本上是信奉德政的;在那時候,天下的人也都歸順听命。

    三皇之後,也還是用德政來治理天下。

    但是,到了三王時代,爭奪之心萌生,戰爭興起,還制定了五刑,于是,眾人都倚仗適宜的意氣,依次歷階而為君王。

    孔子有感于天地精氣的變化,預見到將來強大的秦國會衰亡,漢代因此而興起。

    子貢權衡齊、晉、越幾國的情況後,終于來到吳國。

    孔子由此類推,預見到後代會出現甦秦這樣的人,權衡得失後才采取行動,合縱、連橫之術應運而生。

    路上捕獲到麒麟,這證明周代即將滅亡,因此孔子撰述《春秋》來使周代的統治繼續下去。

    那時候,天地好像突然之間澄清了,太陽、月亮一下了顯得明亮起來,孔子的弟子都高興萬分,一起稱頌夭下太平。

    孔子心懷聖德,生在衰弊的時代,既沒有爵位封地,也沒有一個百姓歸他管轄,但他看到麒麟就傷心流淚,他為百姓的流離失所而悲痛,不是聖人,誰又能像這樣地為衰世亂時而悲傷呢?孔子的功績永世長存,千秋萬代不滅,也是無法再現的,所以說聖人一去世,精微之言也就斷絕了。

    子貢看到《春秋》屏去文采,崇尚質樸,譴責只用兩個字的名字,恢復和發揚遠古帝王的傳統,因此,他也發抒心中的郁結,去記敘吳、越的事情,組織成文章,來讓後代的賢人了解這些史實。

    子貢一出來游說,魯國便得到安寧,吳國卻開始破亡,晉國因此而強盛,越國也得以稱霸,影響了其後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為後代的君王留下了法式。

    子貢記載的雖只是吳、越的史事,口口也點明了後來秦代的盛衰變化。

    聖人指點啟發一個方面,能言善辯的人就可以廣泛地發揮這些話;聖人的文章斷絕于那從前的時代,能言善辯的人的著作也斷絕于這現在的時代,所以,給這本著作取名叫《越絕》。

    問道︰“《越絕》一書為什麼要開始于《太伯》篇、結束于《陳恆》篇?”回答說︰“《論語》講︰‘即使是小技藝,也必定會有可取的地方。

    ’這是因為太伯在開始的時候就仔細審察,知道自己應該離開故國,以此來尊崇賢人。

    太伯絲毫都沒有怨恨,真是謙讓到了極點。

    把《太伯》篇作為開端,就是要贊頌賢人,顯示幽吳國的強大。

    仁愛能夠產生勇敢,所以接著編次《荊平》篇,贊揚伍子胥的忠貞、正直、誠實、有智謀和明察。

    聰明也會產生欺詐,所以接著編次《吳人》篇,贊揚吳國全力救助蔡國,肯定吳國討伐楚國的勇氣。

    範蠡的所作所為有挽救越國危亡之功,而建功立業沒有比順應天道、富國安民更重要的,所以接著編次《計倪》篇。

    要想富國安民,自己就必須加強守備,同時通過交易來謀取有利的形勢,所以接著編次《請糴》篇。

    為了讓吳王的愚昧始終保持下去,所以就要使吳國的政治背離正道,于是,向吳國請購糧食正是越國出于謀求自身利益而必然要采取的辦法,因此接著編次《九術》篇。

    順應天意,以和睦相親為最終目的,那末,就可以了解事情的本質原委。

    在朝廷上制定計謀,掌握好敵我雙方的強弱變化,一旦時機來臨,那末,起兵討伐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所以接著編次《兵法》篇。

    兵器是殺人的凶器,使用不當,上天會降災的。

    懂得這首要的事情,才可以用兵作戰,這也就是《易經》上所說的佔卜將來的意思,就是《春秋》中所講的不得叛亂的意思。

    兒子謀害父親,臣子殺死君主,這是天地所不容的事。

    《越絕》的作者十分痛恨這樣的事,所以把《陳恆》篇作為結束。”問道︰“《易經》說佔卜未來,《春秋》稱不得叛亂。

    那末,楚平王又有什麼值得贊揚之處昵?國君暴虐無道,臣子必然憎恨國君,現在把《荊平》篇安排在《太伯》篇之後,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回答說︰“這不是贊美楚平王,而是贊美伍子胥的剛勇。

    臣子不敢討伐獨夫民賊,兒子不敢為父親報仇,就不能稱為臣子、兒子。

    所以,贊美伍子胥在無道的楚國遭受冤屈、處于困窘之中,卻能拒絕楚王的召喚、不去送死;贊美他能以一個百姓的身份,最終獲得吳國廣大民眾的幫助,齊心合力去復仇,竟然傾覆了楚國。

    伍子胥真可謂是決不去做不合理的事情,也決不為了不合理的事情而去獻出自己的生命。”問道︰“伍子胥娶楚王的母親為奏,自己又無罪而被吳國殺害,這樣的行為,怎麼稱得上合理呢?”回答說︰“孔子本來就對伍子胥有所批評。

    孔子贊美他的復仇舉動,但憎惡他娶楚王母親為妻的行為。

    況且,《春秋》行文的原則,是衡量並贊揚功績,而掩蔽過錯。

    贊美伍子胥,是因為傀親近那些應當親近的人。”問道︰“伍子胥與吳國有什麼親近的關系?”回答說︰“伍子胥在瞪窘之際去求見闔廬,闔廬非常賞識他的剛勇,準備為他報仇,因此,伍子胥的聲名變得十分顯赫。

    《詩經》說︰‘有人把桃子投贈給我,我就應該用李子去報答他。

    ’夫差這個最愚蠢的人是無可救藥的,終究拿他沒有辦法。

    伍子胥的忠言他不听從,伍子胥的良計他不采納,這就很清楚地表明吳國將要滅亡了。

    但是,伍子胥卻想到自己身受闔廬的厚恩,不忍心離開吳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一心只想實現自己忠諫的功業,所以,他才會在吳國敗亡之前就被殺害了。

    對已經死去的闔廬,伍子胥尚且不忘恩,何況面對還活著的夫差呢?從前管仲活著,齊桓公的霸業得以成就;現在伍子胥死去,越國的霸名也成功了。

    周公重視同一種標準,他不要求在一個人身上具備所有的美德或才能。

    在外篇中間又各有交錯的記敘,具有廣博知識的師傅看了也許會感到不喜歡。

    問道︰“伍子胥還稱不上賢人吧!賢者所接觸的人都會得到同化。

    伍子胥得到了吳王所賜的寶劍時,如果他不想自殺,能夠嗎?”回答說︰“對于盲人,是不能拿繡有彩色花紋的衣物去給他看的;對于聾子,也是不能用聲調音樂去讓他听的。

    瞽瞍雖是舜的父親,但他那不分好惡的習性始終改變不了;商均雖是舜的兒子,但他也沒有被舜同化。

    成湯曾被夏桀關入夏台,周文王也曾被殷紂王拘囚,但是,夏桀、殷紂都沒有受到成湯、周文王的同化。

    當時有人還說舜不孝順父母、堯不慈愛子女,像堯舜這樣的聖人都不能得到下等愚人的歡心,何況是伍子胥呢?當初伍子胥為楚國所困窘而來到吳國,現在又在吳國陷入艱難危險之中,他實在是不能離開吳國的,又為什麼要扣留拘捕他呢?孔子批評他是為什麼呢?那是指伍子胥向楚國報仇,說伍子胥娶楚王的母親為妻,這樣的行為就與夷狄之人差不多了;批評伍子胥,正是針對吳國人的習俗說的。”問道︰“勾踐有什麼德行?”回答說︰“勾踐有霸主的德行,是一位賢君。”又問道︰“書傳上說︰‘用危害別人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安定,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依靠剝奪別人的東西來增加自己的財富,伯夷也是不贊許的。

    ’用作假欺詐的手段去取得勝利,用消滅別的諸侯國家來建立霸業,這也稱得上賢德嗎?”回答說︰“這本來就是霸主的德行。

    吉祥之道最忌諱混雜不純、善惡交互。

    當時,周天子已經沒有號召諸侯的力量,諸侯強者就受人尊崇,假如勾踐沒有這種權變之術,越國早就滅亡了。

    伍子胥誠信,因此得到了吳國百姓的擁護;範蠡善于欺詐,最終也獲得了勝利。

    如果有聖明的君主稱王天下,使天下太平安寧,諸侯和睦親近,四方外族信服德化,紛紛歸順,貢獻珍寶,屈膝請求為臣,那末,伍子胥怎麼會被楚國所困窘?範蠡怎麼會沒有多久也在楚國佯狂?勾踐又怎麼會身處鍘草養馬的境地?這都是由于遭遇到突然的變亂,他們都不得不暫且設法保存自己,這樣的舉動難道不應該稱為賢明嗎?推行胡道,不是賢人決不可能,晉文公就是能夠順應時宜,隨著事情的變化趨勢去做成它們。

    所以,社祭時祭品空虛反倒容易得福,拯救危難中的百姓也容易成就德行,說的正是這樣的事情。”問道︰“伍子胥、範蠡是怎樣的人呢?”回答說︰“伍子胥剛勇而有智謀,正直而誠信;範蠡也有智謀,而且明察。

    他們都是賢人。”問道︰“伍子胥被殺,範蠡隱退,兩個人的行為正巧相反,但卻都稱為賢人,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論語》講︰‘能施展才力就可以任職;如果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應該辭職。

    ’這說的就是事奉國君依靠道。

    範蠡單身來到越國,使國君成為霸主,後來與國君有些意見不一致,因此隱退了。”間道︰“意見不一致,為什麼不自殺?”回答說︰“隱退與留任,都符合事奉君王的道理。

    按理說不應該死的,但伍子胥卻自殺身亡,那是因為伍子胥受到國君的恩惠太深的緣故。

    現在範蠡如果還要去重復伍子胥的舉動,那真是太不明白事理了。”問道︰“受到別人的恩惠,就甘心去死,這樣的死是應該的。

    但是,臣子事奉國君,就像妻子侍奉丈夫一樣,為什麼要隱退呢?”回答說︰“《論語》講︰‘三天不問政事,孔子就離職走了。

    ’走的意思,就是指離職。

    書傳上說︰‘孔子一離開魯國,放祭肉的俎豆上就沒有肉了;曾子一離開妻子,連藜葉都蒸不熟。

    ’微子離職出走,比干被殺,孔子都稱為仁。

    行為雖有不同,其實道理是相同的。”問道︰“死與生,失敗與成功,明明是不同的,為什麼說是相同的呢?”回答說︰“《論語》講︰‘只有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的人。

    ’伍子胥重視誠信,範蠡卻注重合宜。

    誠信是從心中發出的,而合宜則由外部環境影響而產生。

    微子離職出走的原因,是因為痛惜殷商統治的衰落;比干被殺的原因,是由于一心只想效忠于紂王;箕子佯狂逃亡,是為了整頓國家的綱紀。

    他們三個人都是忠信到了極點,他們的行為是互相呼應、補充的。”間道︰“伍子胥與範蠡,哪一個更賢明?”回答說︰“我認為他們兩人是一樣賢明的。

    伍子胥不能在暴虐無道的楚國免子災禍,又不能忘懷吳國先王的恩惠,終于為了國君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兩個人,如果與國君意見一致,就能夠使自己的國家稱霸天下;如果意見不一致,能夠隱退就隱退,應該獻身就獻身。

    範蠡生逢亂世,頭發披散,假裝瘋癲,但實際上他不是正道決不肯走,不是明主決不投靠。

    他察言辨色,決意隱退離去,也不損害正道。

    他猜測行情,每每猜對,居積財貨,經營生利。

    他采用欺詐的手法使越國成就霸業,意見不一致就隱退。

    他三次遷徙,逃避名位,聲譽傳遍天下。

    他離開越國後曾來到齊國,最後住在西陶養老。

    他的第二個兒子犯法被楚國囚禁,最後傷心這個兒子而死去。

    伍子胥與範蠡兩個人做事情都是有始有終的,而伍子胥是可以稱得上勝過別人的嗎?”問道︰“伍子胥攻打楚國王宮,箭射楚太子,但又不殺死他,這是為什麼?”回答說︰“是沒有來得及,楚太子逃入雲夢山中了。

    伍子胥率領士兵鞭笞已故國君的墳墓,而楚昭王也派遣大夫申包胥到秦國去求救。

    當時,于斧的漁夫向伍子胥進諫,又恰逢秦國的救兵到了,伍子胥于是率軍返回吳國。

    越國看到吳軍因為討伐無道的楚國而顯得非常疲勞,于是乘機興吳進攻吳國。

    伍子胥追不得已,便在就李迎戰越軍。”問道︰“鞭笞平王之墓這件事又應該怎樣來解釋呢?”回答說︰“兒子為父親報仇,臣子討伐獨夫民賊,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伍子胥的至誠之心感動了上天,因此才有鞭笞平王之墓這樣矯枉過正的舉動。

    母狗哺育老虎,不可能考慮將來是禍還是福;但是,大道理是不會滅亡的,滅亡的只能是企圖破壞這些大道理的罪魁禍首。

    伍子胥鞭笞平王墳墓這件事不必深究。”伍子胥述說吳、越兩國的史實,依據事情性質的不同分類編次,讓後代的人知道這些史事。

    他記敘的好事情是真實的,批評的壞事情也是真實的。

    自越王勾踐以來,到西漢末更始年間,共經歷了五百多年,吳、越相爭的史實在今天得到再次著述。

    雖然上百年才出現一位賢人,但這也還算是能夠相連接的;有志于記敘和陳述伍子胥所述說的史事,還是稍稍有這樣的人在的。

    這個人以“去”作為姓,加上“衣”字就完整了;他的名字中包含有“米”,“米”字上又用“庚”字遮蓋。

    夏禹東巡,死後就安葬在這個人所出生的國土上。

    這個人不走正直之道會遭到自己的斥責,他依類托寓以表明自己的志向;盡管撰寫時用心精細,但是仍不免露出愚見拙識。

    他粗略地將史事加以歸類,一心只希望傳告後人;而撰寫文稿、裁定言辭,則出自于國中的賢人之手。

    那個國中的賢人以“口”作為姓,“日”字下有“天”來承接;楚國的輔佐大臣屈原,恰好與他同名。

    他通曉古今,德行可與顏淵相比,但是,時世不能助他成功,因此,他只得逃避潛匿以求安身;在申、酉年間,他懷才不遇而死。

    他與我為友,終究不能施行自己的主張,就好像孔子獲麟絕筆一樣;現在通過閱覽,了解他的心意,就更會贊嘆他的文章。

    唉!可悲啊!溫故知新,盡情地記敘伍子胥所述說的史事,可以開導現在和將來的人。

    雖然閱歷世事、博覽典籍,但議論的人不了解這些情況,也就不能做到明智通達的。

    這就如《春秋》之作一樣,孔子精心銳思堯舜之德,注重周文王之道,將它們與天地相配,寫在五經之中,與日月齊德,與陰陽比智。

    《詩經》中的《伐柯》,也正是用自己來開導別人。

    後生可畏,高明並不只是表現在年齡上。

    以“日”字作為姓,暗示出什麼事情都可以講;“口”字又有“天”來承接,暗示德行的高明;與屈原同名,表示這個人的心意是與屈原相同的。

    上百年才產生一個賢人,現在賢人叉出現了。

    他通曉古今,知識宏博,德行能與顏淵相比,實在是不可估量呀。

    但是,他不為時世所用,鎖住嘴巴閂住精力,只能將自己的誠心隱藏起來,這正如孔子獲麟絕筆、陷于困窘之中一樣。

    姓中有“去”字,暗示不能為世所容;加上“衣”字就完整,暗示這個賢人穿上禮服就能顯現文采;名中有、“米”字,暗示出這個人是國家施政中的寶貴人才;“米”字上又用“庚”字遮蓋,暗示他將死于兵燹戰亂。

    唉!可悲啊!沒有人願意援助他。

    屈原遭到阻隔、離間,被流放到南楚,他最後自投湘水而死,這也正是範蠡所經歷的。


如果你對越絕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越絕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