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以養陽,食以養陰,飲食人所以衛生,而脾胃實生之本也。胃旺則多食不滯,過食不饑。脾運則分五髒,榮潤四肢。若生冷戕胃,饑飽戕脾,中氣先餒,不宜專事消導。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砂仁。夫中氣即脾胃沖和之元氣也。然胃氣以下行為順,脾氣以健運為能。胃強脾弱,則消谷而便溏;脾強胃弱,則知饑而納少。故胃陽虛,飽食輒噯者,宜溫通。如橘紅、濃樸、益智、枳殼、半夏曲、草蔻、甦子、谷芽。若守補則壅,忌炙草、焦白術、炮姜。脾陽虛,多食不化者,宜香燥。如砂仁、丁香、木香、白術、半夏、神曲、薏苡、橘白、雞內金,若膩補則滯,忌地黃、萸肉等。脾胃陰虛,不饑不食,口淡無味者,宜清潤以養之。如沙參、扁豆子、石斛、玉竹、當歸、白芍、麻仁、粳米、大麥仁。若消導則耗氣劫液,忌枳、樸、楂肉、蘿卜子、曲 。傷飲惡飲,傷食惡食,嘔而腹滿,為胃寒生痰,和胃二陳煎。食填太陰,腹悶絞痛,為木郁食厥,急吐之。用陰陽水燒鹽湯探吐,痛定後服藿香散。飲食留滯,脕痞腹脹者,為腑氣不宣,消導之。大和中飲。飲冷吐利,脾元受困者,溫其寒。理中湯,或溫胃飲去黃 。食下氣逆,噦呃噎膈者,開其郁。神香散加橘皮、竹茹、半夏。食後動怒,脅滿而痛者,平肝氣。柴胡、枳殼、香附、青皮、山梔子、生白芍。飲酒傷中,發熱嘔瀉者,利其濕。葛花解酲湯。肝胃不和,脈弦脕痹者,泄木安土。木瓜、吳萸、白芍、金橘、益智、良姜、紅棗、小麥。脾腎兩衰,虛寒滑脫者,溫中補陽。四維散加肉蔻。但腎陽衰者,二神丸。凡嗜熱酒者,脕必瘀血,宜郁金、木香、丹參、當歸、降真香。喜冷食者,癥多中寒,宜八味理中丸。胃虛則嘔悸動風,宜牡蠣、白芍、茯神、人參、棗仁、炙草、阿膠。胃實則痞滿內熱,枳實消痞丸、生姜瀉心湯。脾虛則食後反飽,異功散去甘草,加砂仁、谷芽。脾癉則口甜畏食,佩蘭葉煎湯。胃上逆則導其濁滯,豆豉、枳實、竹茹、栝蔞仁、橘皮、地栗粉、濃樸、甚則小承氣湯。脾下陷則升其清陽,舉元煎。濕傷脾胃,腹腫便難,宜兼升降,則運化宣通。半夏、砂仁殼、茯苓、橘白、濃樸、枳實、草蔻、煨姜。若飲食不甘,口苦不寐,膽熱乘脾者,宜導痰泄熱,則土郁舒。加味溫膽湯去熟地,加丹皮、山梔、桑葉、生棗仁。食已吐酸,肝逆犯胃者,宜降火泄濁,則木郁達。戊己丸加茯苓、山梔。脅痞者,黃連瀉心湯。其飲食減少,有脾胃虛熱,安胃飲;有中氣虛寒,養中煎;有中寒虛痞,治中湯;有思慮傷脾,歸脾湯;有脾濕水瀉,加味平胃散,或胃苓湯;有胃氣痛逆,調氣平胃湯。不能食而瘦,多脾虛,宜山藥、茯苓、白術、炙草、當歸、白芍、人參、雞內金、砂仁、陳皮、蓮子、黃米屑調服。善食而瘦,多胃火,瀉黃散,或用太清飲去木通,加生地、白芍。
一切食滯成積,消食丸。凡旦晝陽盛,谷氣易消,食可飽;暮則陰盛,谷氣難化,食宜少。夏暑秋涼,晚餐尤宜簡泊,則脾不困胃不滯矣。
附方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消痰﹞和胃二陳湯 夏 陳 苓 草 炮姜 砂仁 棗
﹝消導﹞大和中飲 楂 樸 枳 夏 陳 干姜 澤瀉 木香麥芽 砂仁
﹝溫中﹞理中湯 見一卷中風。
﹝去寒﹞溫胃飲 白蔻 人參 澤瀉 益智 砂仁 濃樸 甘草 干姜 姜黃 黃 陳皮
﹝開郁﹞神香散 丁香 蔻仁
﹝酒傷﹞葛花解酲湯 見一卷濕。
﹝補陽﹞四維散 人參(四兩) 附子 炮姜(各二錢) 烏梅(五分) 炙草(一錢) 水拌蒸,烘干再研,每服二錢。
﹝腎陽﹞二神湯 故紙 肉蔻 棗肉 姜汁 加吳萸、五味,名四神湯。
﹝溫中﹞八味理中丸 理中加茯苓 麥芽 神曲 砂仁
﹝痞滿﹞枳實消痞丸 枳實 黃連(各五錢) 濃樸(四錢) 苓 術 姜 草 夏 麥芽(各二錢)
﹝痞熱﹞生姜瀉心湯 芩 連 參 草 夏 干姜 生姜 大棗
﹝補脾﹞異功散 見一卷中風。
﹝導滯﹞小承氣湯 見一卷溫。
﹝升陽﹞舉元煎 參 (各三錢) 術 草(各一錢) 升麻(五分) 姜棗 水煎。
﹝膽熱﹞溫膽湯 見一卷溫。加 人參 遠志 棗仁 熟地 名十味溫膽湯。
﹝吐酸﹞戊己丸 黃連 吳萸 白芍
﹝脅痞﹞黃連瀉心湯 黃連酒炒,水煎服。
﹝虛熱﹞安胃飲 見本卷脾胃。
﹝虛寒﹞養中煎 參 苓 姜 草 山藥 扁豆
﹝虛痞﹞治中湯 參 術 姜 草 青 陳 半 加生姜。
﹝思傷﹞歸脾湯 見二卷勞瘵。
﹝去濕﹞平胃散 見一卷中風,加扁豆、木通,名加味平胃散。
﹝濕瀉﹞胃苓湯 見一卷中風。
﹝胃氣﹞調氣平胃散 見一卷中風。
﹝胃火﹞瀉火散 見一卷火。
﹝清胃﹞太清飲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錢半) 石膏(三錢) 麥冬(二錢)
﹝食積﹞消食丸 楂肉 神曲 麥芽 蘿卜子 青皮 陳皮 香附(各二兩) 阿魏(一兩)
﹝補元﹞參術膏 人參 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