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疝 心癰附)
心當歧骨陷處,居胸膈下,胃脕上,心痛與胸脕痛自別也。心為君主,義不受邪,故心痛多屬心包絡病。
若真心痛,經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由寒邪攻觸,猝大痛,無聲,面青氣冷,手足青至節,急用麻黃、桂、附、干姜之屬溫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若五髒之邪,干心包致痛,通用必應散。經雲︰邪在心則心痛,喜悲,時眩僕。此包絡受邪,在腑不在髒也。經雲︰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此言支脈受邪,在絡不在經也。經雲︰厥心痛與背相控,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神保丸。腹脹胸滿,胃脕當心痛,上支兩脅,胃心痛也。草豆蔻丸、清熱解郁湯。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訶子散、復元通氣散。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金鈴子散,加紫降香。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七氣湯加枳殼、郁金。腎厥心痛,由陰火上沖。胃厥心痛,由胃中停滯。脾厥心痛,由中焦寒逆。肝厥心痛,由火郁血分。肺厥心痛,由上焦氣分不清。經之論厥心痛,以諸痛皆肝腎氣逆上攻致之,但分寒熱兩種。寒厥心痛者,身冷汗出,手足逆,便利不渴心痛,脈沉細,術附湯。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厥,煩躁心痛,脈洪大,金鈴子散、清郁湯。凡暴痛非熱,久痛非寒,宜審。經又雲︰陽明有余,上歸于心,滑則病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小茴香煎湯下。又心疝宜疝氣門求治。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定處,溲便難者,取足厥陰肝。心痛腹脹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脾。
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取手太陰肺。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陰腎。以上皆他腑髒之邪,干心而致痛,須加各腑髒藥治之。《金匱》雲︰九痛丸治九種心痛。《醫通》曰︰九種心痛,乃久客之劇癥,即腎水乘心,腳氣攻心等別名也。痛久血瘀,陰邪團結,故用參、附、干姜溫氣散邪,加野狼毒、巴霜、吳茱萸驅之,使從陰竅出。
藥雖峻利,而改湯為丸,取緩攻,不取急蕩也。後人因分九種心痛︰曰飲,惡心煩悶嘔水,由停飲蓄注也。
胃苓湯,甚則小胃丹。曰食︰飽悶噫敗卵氣,由生冷食物過多也。青皮丸加砂、枳。曰寒︰外受寒,宜溫散;
桂枝七氣湯。內受寒,宜溫利。術附湯加蔻、樸、枳、陳。寒久郁則成熱,用山梔為熱藥響導,佐以生姜,多用川芎開之。虛寒宜溫補,歸脾湯加干姜、桂心、菖蒲。腎寒乘心痛,則心懸如饑,泄痢下重。五積散。寒客背俞,則脈血澀,注于心,相引痛。桂枝七氣湯、神效丸。曰火︰痛不時發,姜汁炒山梔、少加炮姜、甘草。
若熱郁痛,脈數,口渴便秘,清中湯。曰氣︰脈沉結或弦,胸中氣壅,攻刺作痛。沉香降氣散。中氣虛,按之則痛定,二陳湯加炮姜,不應,理中湯。久服破氣藥太過,脈大無力,六君子湯加炮姜。曰血︰好飲熱酒,血留胃口,脈必澀或芤,飲作呃。手拈散加桔梗開提其氣。虛人血瘀,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桂心、降香。
曰悸︰心痛而煩,發熱動悸,此為虛傷。辰砂妙香散、加味七氣湯。曰蟲︰面有白斑,唇紅口沫能食,翦紅丸。
因蛔動則嘔,痛有休止,烏梅丸、妙應丸。曰疰︰鬼疰心痛,昏憒妄言,或猝倒口噤,由感惡也。甦合香丸。此為九種心痛。若心痛脈微欲絕,手足逆冷者,桂心三錢煎服。猝心痛,脈洪數者,黃連三錢煎服。若脈弦數,木克土也,小建中湯。取芍藥酸收,于土中瀉木。如脈沉細,水侮土也,理中湯。取干姜味辛,于土中泄水。大寒客心胸,嘔逆不食,氣上沖痛,不可觸近,金匱大建中湯。寒痛綿綿不絕,術附湯加草果、濃樸。凡按之痛減者,氣虛也,參術散。
按之痛甚者,氣實也,梔萸丸。又有心癰發胸乳間,一名井疽,狀如豆大,發如蜂窠,系心熱盛,宜疏導心火,涼血飲。緩則不救。小便澀者,清心散,或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麥。大便秘者,內固清心散,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花粉、生地。
丹溪曰︰心胃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口食冷物而得,其初當與溫散,如桂枝七氣湯。或溫利之,如九痛丸。若得之稍久則成郁,郁久必生熱,熱久必生火,若溫散溫利,即助火添邪。由是方中以山梔為熱藥之響導,則邪易除,正易復,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須用劫藥,痛乃止。如倉猝散︰山梔四十九枚連皮炒,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共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少許服。加川芎尤妙。能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靈脂、延胡索、蓬術、良姜、當歸,等分為末,每三錢,醋湯調服。治急心胃痛。
心痛脈候
心脈微急為痛,短而數或澀,皆心痛。浮大弦長者死,沉細者生。胃脈微滑為痰飲,滑實為宿食。沉緊為冷積、沉澀為氣滯。數為火,弦澀或芤為死血,忽大忽小為蟲,痛甚脈必伏。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痛在尺。
附方
﹝通治﹞必應散 延胡 香附 艾灰 歸身 砂仁 生姜
﹝腎心痛﹞神保丸 全蠍(七個) 巴霜(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辰砂為衣,姜湯下。
﹝胃心痛﹞草蔻丸 枳殼(二個) 草蔻(煨) 白術(各一兩) 麥芽 神曲 半夏(各五錢) 干姜青陳(各二錢) 炒鹽(五分)
﹝同上﹞清熱解郁湯 山梔(錢半) 枳 芎 香附(各一錢) 黃連 蒼術(各七分) 陳皮 姜炭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脾心痛﹞訶子肉湯 見四卷痢。
﹝同上﹞復元通氣湯 白丑(二兩) 炙甲片 茴香(炒。各一兩五錢) 陳皮 延胡 炙草(各一兩)
木香(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姜湯下。
﹝肝心痛﹞金鈴子散 見三卷郁。
﹝肺心痛﹞七氣湯 見二卷咳嗽。
﹝寒厥﹞術附湯 術 附 草
﹝熱厥﹞清郁湯 陳 夏 苓 曲 連 梔 蒼術 香附(各一錢) 川芎(六分)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姜(三片)
﹝心疝﹞五苓散 見一卷溫。
﹝通治﹞九痛丸 附子(三兩) 茱萸 人參 炮姜 巴霜(各一兩) 野狼毒(五錢) 蜜丸桐子大,溫酒下三五丸。
﹝飲痛﹞胃苓湯 見一卷中風。
﹝飲痛﹞小胃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黃 黃柏 以白術煎膏和丸。
﹝食痛﹞青皮丸 青皮 山楂 神曲 麥芽 草果
﹝溫散﹞桂枝七氣湯 七氣湯見二卷咳嗽,此加桂 芍 參 陳 草
﹝虛寒﹞歸脾湯 見二卷勞瘵。
﹝腎寒﹞加減五積散 見一卷濕。
﹝血澀﹞神效散 青 陳 枳 曲 桂 芍 草 芷 木香 麥芽 三稜 蓬術 延胡 補骨脂(各七分)
丁香 畢澄茄(各三分) 姜 棗
﹝火痛﹞清中湯 連 梔 陳 苓 夏 草 草蔻 姜
﹝氣痛﹞沉香降氣散 見三卷郁。
﹝有痰﹞二陳湯 見一卷中風。
﹝中虛﹞理中湯 見一卷中風。
﹝補虛﹞六君子湯 見一卷中風。
﹝血痛﹞手拈散 延胡(醋炙) 五靈脂(醋炒) 草蔻 沒藥 每服三錢,酒下。
﹝血痛﹞四物湯 見一卷中風。
﹝悸痛﹞辰砂妙香散 見四卷健忘。
﹝悸痛﹞加味七氣湯 七氣湯加 遠志 炙草(各五分) 茯神 菖蒲(各錢半) 姜 棗
﹝蟲痛﹞翦紅丸 莪術 三稜 雄黃 木香 檳榔 干漆 陳皮 大黃 貫仲 糊丸,米湯下。
﹝蛔痛﹞烏梅丸 見三卷嘔吐。
﹝蛔痛﹞妙應丸 見三卷積聚。
﹝疰痛﹞甦合香丸 見一卷中風。
﹝和胃﹞小建中湯 見二卷衄血,去黃 。
﹝寒嘔﹞大建中湯 見三卷積聚。
﹝氣虛﹞參術湯 參 術 姜 陳 草 豆蔻 砂仁 丁香(各一錢) 姜(三片) 或加炒蚌粉二錢尤妙。
﹝氣實﹞梔萸丸 山梔(一兩半) 吳萸 香附(各二錢五分) 生姜湯下。
﹝心癰﹞涼血飲 荊 芷 地 麥冬 芍 梔 翹 草 木通 瞿麥 薄荷 花粉 車前子(各八分)
燈心(十條) 竹葉(二十片)
﹝溺澀﹞清心散 地 芍 麥冬 草 遠志 赤苓 知母(各一錢) 姜(三片) 棗(二枚)
加黃連尤妙。
﹝便澀﹞涼膈散 見一卷中風。
﹝便秘﹞內固清心散 白蔻 人參 朱砂 赤苓 雄黃 綠豆 樸硝 甘草 皂角(各一錢) 冰片麝香(各一分) 每服一錢。
﹝心胃痛﹞倉猝散 山梔(連皮炒,四十九枚) 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 為末,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少許服,加川芎尤妙。
﹝心痛﹞愈痛散 五靈脂 延胡 蓬術 良姜 當歸 等分為末,每二錢,醋湯調下。
﹝通治﹞心頭痛方 烏梅(三個) 元棗(三個) 杏仁(七個) 麝香(一字)搗如泥,黃酒一杯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