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胃脕痛論治

類別︰子部 作者︰清•林佩琴 書名︰類證治裁

    (胃脕癰附)

    胃脕當心下,主吸受飲食,若煩勞冷熱,致氣血痰食停瘀作痛,或肝氣犯胃,及腎寒厥逆,皆能致之。

    癥與心痛相似,但胃脕痛必見胃經本病,如脹滿、嘔逆、不食、便難、面浮、肢倦,與心痛專在包絡者自別。

    治法須分新久,初痛在經,久痛入絡,經主氣,絡主血也。初痛宜溫散以行氣,久痛則血絡亦痹,必辛通以和營,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其因胃陽衰而脕痛者,食入不運,當辛甘理陽。香砂六君子湯加桂枝、良姜。

    因肝乘胃而脕痛者,氣沖脅脹,當辛酸制木。吳萸、白芍、青皮、木瓜、濃樸、延胡、金橘。因腎寒厥逆而脕痛者,吐沫嘔涎,當辛溫泄濁。吳茱萸湯。因煩勞傷氣而脕痛者,得食稍緩,當甘溫和中。小建中湯。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嘔逆不食,當溫中散寒。大建中湯加白蔻仁。積寒致痛,綿綿不絕,無增無減,當辛熱通陽。術附湯加濃樸、草蔻。火郁致痛,發則連日,脈必弦數,當苦辛泄熱。姜汁炒黃連、山梔瀉火為君,香附、川芎、陳皮、枳殼開郁為臣,反佐炮姜,從治為使。痰積脕痛必嘔惡,清中湯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飲脕痛必吞酸,胃苓湯、左金丸。食滯脕痛必噯腐,香砂枳術丸加半夏曲。氣郁脕痛,必攻刺脹滿,沉香降氣散。傷力脕痛,必瘀血停留,郁金、歸尾、桃仁、甦木,或手拈散。怒氣脕痛,必呃逆胸痞,半夏瀉心湯。

    蛔動脕痛,必有休止,安蛔丸。痛久不愈,必入血絡,歸須、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效。若痛而肢冷,脈微欲絕,桂心煎服甚效。凡痛有虛實,按之痛止者為虛,按之痛反甚者為實。虛者,參術散。實者,梔黃丸。痛甚者脈或伏,用藥不宜守補,參、 、術、地之屬。以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故也。若膈間腫痛,不能進食,但喜水飲,或咽腫,人迎盛而氣口緊者,當作胃脕癰治。

    ﹝胃脕癰﹞由熱毒攻聚胃口而發。《靈樞經》曰︰中脕穴屬胃,隱隱痛者,胃脕癰也。《聖濟總錄》曰︰胃脕癰,不比肺癰之可認,苟不嘔膿血,未免他誤矣。其癥氣逆于胃,脈必沉細,或陽氣為風寒所遏,不得上升,人迎必盛。人迎者,胃脈也,盛則熱矣。

    診得此脈,即胃脕癰之候。其人必寒熱如瘧,身皮甲錯,咳嘔膿血,若脈洪數,則膿已成,急宜排膿。如脈遲緊,乃屬血瘀,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如初起寒熱如瘧,咳吐膿血,射干湯。若風熱固結,唇口 動,薏苡仁湯。積熱不散,清胃散、芍藥湯。毒成未潰,內消沃雪湯。未潰毒盛,東垣托里散。胸乳間疼,吐膿腥臭,牡丹散。若在膈下,膿出大便,排膿湯。膿稀,太乙膏。虛者,八珍湯加黃 、忍冬、連翹。

    胃經穴人迎,在結喉兩旁,動脈應手,其脈見于左手。人迎盛,則熱聚胃口為癰,肺癰咳膿如米粥。

    胃癰但嘔膿,以其結聚胃脕,從濕化也。凡舌苔經久不退,色黑垢膩,口甜氣穢,即胃脕發癰之候。用涼膈散加石斛、連翹。下盡宿垢,再以保元湯加苓、橘。調理可安。

    胃脕痛脈候

    弦為痛,澀為痛。胃脈微滑為痰飲,滑實為宿食。沉緊為冷積,沉澀為氣滯。數大為火,芤弦為血,忽大忽小為蟲。沉小者生,實大浮長者死。

    附方

    ﹝陽衰﹞香砂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

    ﹝肝乘﹞枳殼煎 枳殼汁(五匙) 烏藥汁(七匙) 白芍汁(二十匙) 木香汁(五匙) 燈心土(一錢)

    砂仁(五分) 二味煎沖諸汁服之。

    ﹝腎厥﹞吳茱萸湯 見三卷嘔吐。

    ﹝煩勞﹞小建中湯 桂 芍 草 姜 飴 棗

    ﹝客寒﹞大建中湯 見二卷汗。

    ﹝積寒﹞術附湯 見五卷痙。

    ﹝火痰﹞清中湯 見本卷心痛。

    ﹝飲痛﹞胃苓湯 見一卷中風。

    ﹝肝火﹞左金丸 見一卷火。

    ﹝食痛﹞香砂枳術丸 見本卷頭痛。

    ﹝氣郁﹞沉香降氣散 見三卷郁。

    ﹝血滯﹞手拈散 見本卷心痛。

    ﹝痞痛﹞半夏瀉心湯 見一卷溫。

    ﹝蛔動﹞安蛔湯 見三卷嘔吐。

    ﹝絡痛﹞失笑散 靈脂 蒲黃(俱炒) 等分,水酒煎。

    ﹝虛痛﹞參術散 參 術 草

    ﹝實痛﹞梔萸丸 山梔 吳萸

    ﹝初起﹞射干湯 射干(去毛) 山梔 赤茯 升麻(各一線) 赤芍(錢五分) 白術(五分) 煎去渣,入地黃汁一合,煎服。

    ﹝風熱﹞薏仁湯 薏仁 防己 赤小豆 炙草 等分。

    ﹝積熱﹞清胃散 見二卷衄血。

    ﹝積熱﹞芍藥湯 赤芍 石膏 犀角 麥冬 木通 樸硝 薺 升麻 元參 甘草

    ﹝毒成﹞內消沃雪湯 歸 芍 翹 芷 貝 陳 乳 沒 甘草節 角刺 花粉 甲片 銀花(各五分)

    水酒煎。

    ﹝毒盛﹞東垣托里散 銀花 當歸(各二錢) 大黃 牡蠣 花粉 角刺 連翹 樸硝(各六分) 赤芍黃芩(各四分) 水酒煎。

    ﹝膿臭﹞牡丹散 丹皮 地榆 薏仁 黃芩(各錢半) 赤芍 桔梗 升麻 甘草 敗醬(各一錢)

    ﹝已潰﹞排膿湯 湯或作散,見二卷肺癰。

    ﹝膿稀﹞太乙膏 地 芍 歸 芷 桂 元參 大黃(各二兩) 麻油二斤,熬,去渣再熬,下黃丹。

    ﹝調補﹞八珍湯 見一卷中風。

    ﹝嘔膿﹞涼膈散 見一卷中風。

    ﹝調補﹞保元湯 見一卷火。

    胃脕痛脈案

    房叔 胃脕痛,脈細澀,服香砂六君子湯去白術,加煨姜、益智。痛定後,遇勞復發,食鹽炒蠶豆,時止時痛。予謂昔人以諸豆皆閉氣,而蠶豆之香能開脾,鹽之咸能走血,痛或時止,知必血分氣滯,乃用失笑散,一服痛除。

    巢氏 素有胃氣,或用溫胃之劑,不效,延至痛引背脅,脈短澀。予謂短為宿食,澀為氣中血滯,宜 痛無已也。用延胡、五靈脂(酒炒)、當歸、紅曲、降真香末,痛止。

    史 脕痛日久,血絡亦痹,理用辛通。當歸須、延胡索、橘絡、香附、枳殼、降香、郁金汁,服效。

    張 操勞傷陽,脈遲小,胃口隱痛,綿綿不已,治用辛溫理氣。制半夏、良姜、金橘皮、茯苓、檀香、歸須、韭子(炒研),一啜痛止。

    薛 痛久熱郁,口干內煩,不宜香燥劫液,詢得食痛緩,知病在脾之大絡受傷,由忍饑得之。甘可緩痛,仿當歸建中湯法。炒白芍(二錢半)、當歸(錢半)、炙草(一錢)、豆豉(炒,錢半)、橘白(八分)、糯稻根須(五錢)、飴糖(熬,三錢沖),數劑痛定。常時食炒粳米粥,嗣後更與調養胃陰。杏仁、麥冬、白芍、當歸、蔞仁、半夏(青鹽炒),南棗。數服痛除。


如果你對類證治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類證治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