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發熱論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綸 書名︰明醫雜著

    世間發熱癥,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外感、內傷乃大關鍵。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因風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于冬春之時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如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苦寒之藥。故雲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而其治法,必因時而有異也。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行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多發于春夏之間,沿門闔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癥,皆外感天地之邪者。

    若夫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 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癥,故丹溪發陽有余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益氣補陰,皆內傷癥也。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

    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癥,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癥,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者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癥,外形相似,而實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或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

    今人但見發熱之證,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證,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畏哉!凡酒色過度,損傷脾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癥,誤服參、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前項病癥,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服參、 以為補,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

    愚按前論治驗,見于各類。


如果你對明醫雜著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醫雜著》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