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外科 癰疽證六

類別︰子部 作者︰明•皇甫中 書名︰明醫指掌

    【歌】疽發惡深其狀小,淺而大者是為癰。要看部位分虛實,薄處尤當大補榮。

    【論】《原病式》雲︰癰者,淺而大者也。疽者,深而惡者也。熱盛血則為癰疽。丹溪雲︰癰疽須看六陽經、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血氣俱多者,不可以一概論。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處,如少陰、厥陰經生癰,以其氣多血少,恐肌肉難長,瘡口未合,必成大害。所以戒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當大補氣血,方可收功。又如中年人生癰疽,才有痛處,參之脈癥,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可保終吉。河間雲︰腫掀于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必侵于內,急須內托以救里,宜復煎散除濕散郁,使胃氣和平,或未已,再煎半料與之。如大便秘,煩者,少少與黃連湯。如微利而煩,熱少退,卻復與復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世俗多用排膿內補十宣散,若用于些少瘡及冬月則可,若潰瘍于夏月用之,其桂、附辛熱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 ,難為倚仗,不若復煎散之愈也。學人臨用斟酌,斯無弊也。

    托裹復煎散

    防風(三兩,去蘆) 地骨皮(二兩) 白茯苓(二兩) 黃芩(二兩) 白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去蘆) 白術(二兩,炒) 黃 (二兩,蜜炙) 肉桂(二兩) 甘草(二兩) 防己(二兩) 當歸(二兩)

    先以蒼術一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術,入前藥煎至四盞,分四次飲之,術渣還可再煎。

    背發發脾肚,在肩下脊上,因飲食而感其毒,廣一尺,深一寸,潰雖在骨,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之毒。

    內當托里護心,外當拔毒散腫,內外夾攻之。若發于右脾中,恐其毒奔心,大要服藥截住,不令攻心。如通脊背腫者,不可救也。

    蜂窠發者,正當脊心,頭在上,最不宜,乃為反證,全要托里生肌定痛,恐毒攻心難治,心火未發故也。

    散走流注發,此毒氣乘風熱而走,急用疏風定熱,則氣自息。治之者流注于手、足、腿、膝者,必死無疑。

    背發,兩頭小,四邊散攻,乃因飲食所致而氣食相關,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者,所以開口而闊,急服內消藥,亦宜補陽也。

    肺癰發于左膊間,初可用燈火點破,追疔湯汗之而散。

    右搭肩發,骨上生者,以動之處,可治。若串于左肩,難治。左搭肩發,骨上以動處,可治。串于右肩,難治。二證並用雄黃散,及絮,焙干為末,香油調,搽患處。

    對心發,因心火盛而熱氣會,生于此,其毒壯盛走之,急用疏導心火藥解之。

    腎俞發,因受濕並怒氣飲熱酒而得之,傷于內腎之間,流毒在腎俞,宜解內腎之毒,若陰發傷腎膜者,不治。腎俞雙發,陽發于外,可治。陰發傷腎膜,及膿稀者死。

    瘡久不痊,腎水虛憊,下流故也,可服苦參丸,外用隔紙膏貼之,紅玉散敷之。

    紅絲瘡,人多不識,無治法,害人甚速。其瘡生于手、足間,有黃泡,其中忽紫黑色,即有一條紅絲迤延血上而生,若致心腹則使人昏亂不救。或有生兩、三條紅者,以針橫截紅絲,所到之處刺之,使血出,以膏藥貼之愈。此證得之喜怒不節,血氣逆而生也。

    內疳瘡,生上 ,初發如蓮花痔,根蒂小而下垂,及大,治法以勾刀決其根,燒鐵烙之以止其血。次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蘞末之敷其上,以槐杖作枕支其牙頰間,毋使口合,一、兩時瘡瘢定合,口自便。

    次日出膿,以生肌散敷之,仍以乳香膏護之。不支其牙則津液沖動,不能敷藥,此勞氣虛憊故也。

    便癰,血疝也,俗呼為便毒,以其不便處生故也。乃足厥陰肝之經絡及沖、任、督脈,亦屬肝之旁絡,是血氣流行之道路也,今壅而為癰,當以玉燭散或桃仁承氣湯下之。

    乳癰,由忿怒所逆,郁悶所遏,濃味所釀。蓋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厥陰之氣不通而汁不出;陽明之熱沸騰,故熱甚而化膿。亦因乳子膈有痰滯,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初起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必成癰。故用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當歸、川芎、甘草節行污濁之血;栝蔞、沒藥、橘葉、皂角刺、金銀花消腫導毒;少佐以酒,行藥力也,更以艾灸兩、三壯尤捷。

    若有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者,憂怒郁悶,朝夕累積,遂成隱核如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為陷空,名曰乳癌,其瘡形凹嵌如岩穴,難治。

    蜂窠發于胸乳間,乃心熱盛,急用疏導心火藥,遲則不救。

    頸後蜂窠發,宜急救,若初起 赤腫痛,可療。痰發及流兩肩者,難治。

    兩脅下癰疽,切不可用補陽藥。蓋虛中得,絕不可受熱劑,虛甚,易于傷骨膜。

    兩邊發際發,在頸後兩邊發際,如核發起,急宜取去病根。如腦心發,看熱氣上攻于腦四畔邊, 赤腫硬,連于耳項,寒熱疼痛,不急治,毒入于血肉,多腐為膿水,不治。

    腦後發,名夭疽,其狀大而紫黑色,若不急治,則毒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燻肝肺,十余日死,急用化痰消腫托里散,及內托千金散。

    耳後發,耳後一寸三分發之必死,名銳毒,不治。

    胸發,名井疽,狀如豆,三、四日起,不早治,入于腹,十日死,急服內固清心散。外發可治,內發必死無疑。

    九發肺疽在募中。肝疽在期門;腎疽在中脕;脾疽在章門;胃疽在賁門;大腸疽在天樞;三焦疽在丹田;小腸疽在關元。其氣穿潰在外可治,若發于內,傷膜者,流膿大腸出,不治。

    外腎陰發,名腎癰,又名懸癰,陰囊上腫痛,乃膀胱與腎經及足厥陰肝經感寒濕邪,偏腎于陰之經絡,致血氣凝滯,寒濕氣不散,而為此病。即服托里散加車前子、木通、淡竹葉、牽牛、何首烏,復用內消散及生肌定痛散敷之。此證外潰去子亦無害也。

    下 HT ,秘傳一味千金散立效,外以蔥白炒熱熨之,如冷再熱,熨三、五次後,敷消毒消腫藥加大黃、木鱉子、南星、草烏敷之。破用生肌散敷之。

    人面瘡,此證是冤業所致,可以善事解之,然後服流氣飲。久不已,苦參丸,或用貝母研末敷之。

    托里護心散

    大黃(三錢) 牡蠣(三錢, ) 天花粉(三錢) 皂角刺(三錢) 樸硝(三錢) 連翹(三錢) 當歸(一兩五錢) 金銀花(一兩) 芍藥(二錢,炒) 黃芩(二錢,炒)

    每半兩,水、酒煎。

    托里十補散

    黃 (二錢,蜜炙) 人參(二錢,去蘆) 當歸(二錢五分) 濃樸(一錢,炒) 桔梗(一錢,去蘆)川芎(一錢二分) 防風(一錢,去蘆) 桂心(一錢) 甘草(一錢,炙) 白芷(一錢五分)

    銼一劑,水煎服。

    內托千金散

    白芷(一錢二分) 人參(二錢,去蘆) 當歸(二錢) 黃 (炙,二錢半) 川芎(一錢二分) 防風(一錢二分) 甘草(炙,一錢五分) 芍藥(炒,二錢半) 花粉(一錢五分) 官桂(一錢二分) 桔梗(去蘆,一錢二分) 金銀花(三錢)

    水煎,入酒半盞,再煎沸,溫服。

    內固清心散

    辰砂(一錢) 白茯苓(一錢) 人參(一錢二分,去蘆) 白豆蔻(一錢) 雄黃(一錢) 綠豆(一撮)樸硝(一錢) 甘草(一錢,炙) 片腦(一錢) 麝香(一錢) 皂角刺(八分)

    末之,每服一錢,蜜湯調下。

    一味千金散

    用黑蜘蛛一個,過街者為妙,入杵缽中研爛,熱酒攪勻,通口服。

    雄黃散

    雄黃(一錢) 巴豆(一粒)

    同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各少許,再研勻、細,少上,惡肉自去。

    拔毒散

    陳皮(一兩) 甘遂(一兩) 當歸尾(一兩五錢) 川芎(一兩) 紅花(酒洗,一兩) 桃仁(去皮、尖,一百個)

    水、酒煎服。

    玉燭散

    即大承氣對四物湯。(二方一見傷食,一見血證。)

    生肌散

    枯白礬(一兩) 檳榔(一兩) 密陀僧(錢半) 黃丹(一錢) 血竭(一錢) 輕粉(五分)

    末之,敷瘡上。

    乳香散

    赤石脂(五錢) 白膠香(五錢) 枯白礬(五錢) 黃丹(二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輕粉(二錢)

    俱末之,敷瘡上。

    流氣飲(方見耳證條下。)

    苦參丸

    苦參不拘多少,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薄荷煎湯送下。

    紅玉錠子

    干胭脂(三錢) 枯白礬(三錢) 輕粉(三錢) 砒霜(一錢) 黃丹(三錢) 片腦(五分) 麝香(五分)

    末之,糊為錠子,臨用井花水磨,涂患處。

    隔紙膏

    龍骨( ,一兩) 鉛粉(一兩) 鉛丹(一兩)

    末之,香油或桐油調,油紙夾隔貼之,次日又翻過貼,須先以蔥、椒煎湯洗淨,然後粘貼。

    烏龍膏

    小粉(四兩) 半夏(一兩) 木鱉子(去殼,一兩) 草烏(半兩)

    鐵鍋內炒焦,研細,出火毒,水調敷,日一換。


如果你對明醫指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醫指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