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立命之學 一、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類別︰其他 作者︰袁了凡(明) 書名︰了凡四訓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縴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譯文︰

    我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科舉),改學醫,她認為學醫可以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學術有成,也可償父親的心願。

    後來我在慈雲寺,踫到位老人,一臉長須,相貌非凡,看起來飄然若仙風道骨,我就恭敬向他作禮。這位老人向我說︰‘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可進學,為何不讀書呢?’我就把原因告訴他。並請問老人姓名,那里人,家住何處。

    老人說︰‘姓孔。雲南人。得有“邵子皇極數”正傳,命該傳你。’于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家里暫住,並將情形告訴了母親。母親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並屢次試驗老人的命學理數,竟然不管巨細都非常靈驗準確。因此我就動了讀書的念頭,並由表兄介紹在郁海谷先生館下拜學。

    孔先生替我推算我注定的數說︰‘你做童生時,縣考應考得第十四名;府考應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考得第九名。’到明年,果然三處考試,名數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終身的吉凶。他說︰‘那一年考取第幾名,那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一個縣的知縣,在任上三年半,便該辭職回鄉。到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丑時,應壽終正寢,可惜沒兒子。’我將這些話一一記錄,並謹慎記住。

    從此以後,凡是踫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的推算所料。惟獨算我的廩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方才出貢。那知我吃到七十一石米時,學台〔相當于教育廳長〕就批準我補了貢生。因此我就懷疑孔先生推算的,有些不靈了。沒想到後來果然被學台駁掉,不準我補貢生。

    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我在考場中的備選試卷。慨嘆道︰‘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折一樣。像這樣有大學問的讀書人,怎可讓他埋沒到老呢?’並吩咐縣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補貢職。經過幾翻波折後,總計所領之廩米,又確是九十一石五斗。

    從此我更相信︰‘升官發財、遲速有時、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就對人生一切都淡然無求了!


如果你對了凡四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了凡四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