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縴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譯文︰
雲谷禪師又問︰‘孔公算你的終身命運如何?’我就從實詳述了過往的經歷。禪師說︰‘你認為自己應該得功名?應該有兒子嗎?’
我查察過去所為想了很久才說︰‘我不該得科第,也不該有兒子。因為科第中人,大多有福相,而我相薄福薄,又未能積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煩重,度量狹窄,縱情任性,輕言妄談,自尊自大……,這些都是無福之相,怎麼當得了官!’
俗語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我好潔成癖,就變成一個不近人情的人了,這是無子一因。脾氣暴躁,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這是無子二因。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只愛惜自己名節,不能舍己為人,這是無子的三因。其他還有多話耗氣,好酒損精,好徹夜長座不看養護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
雲谷禪師听了說︰‘豈但只有科第不應得,恐怕不應得的事情,還多哩!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財富,或享百金財富,或者應該餓死,是取決于各人心性業力所造成。明白的人,都曉得這是個人的努力及境遇不同所致,可是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上去了,說是命里頭注定的了。其實啊,上天只不過是順水推舟,推我們一把罷了。譬如,善的人自己能夠積德,天就會像正在生長的東西那樣,下些雨露去滋潤他,幫助他得到應該得的福報。惡的人自己盡管造孽,天也不過像要倒的東西那樣,降些風雨去吹倒他,讓他得到應該得的禍罷了。傳宗接代的事也一樣,但憑各人積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孫可傳;有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孫以護;只有兩、三世功德者,也有兩、三世子孫以保;而那些絕嗣者,那是他的功德極薄之故,恐怕罪孽還積得不少哩!’
雲谷禪師接下去說︰‘不過,既然你能說到自己種種的短處,就表示你已經曉得自己的不是了。將不發科甲與沒兒的原因盡量改掉,化吝嗇成施舍,化偏激為和平,化虛偽成虔誠,浮躁改成沉著,驕傲改成謙虛,懶敗改為勤奮,殘忍化為仁慈,刻薄改為寬容,珍惜自己,與人為善。從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己經死了;以後的一切一切,譬如今天剛剛出生;能做到這樣,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個義理的身命了。
血肉物質之身,尚且有一定的數;而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太甲篇說︰‘天降給你的孽,或者可以避開;而自己作了孽,就要受報應,不能愉快心安地生活了。’詩經也說︰‘人應常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求禍求福,全在自己。’孔先生算你,不得科第,沒兒繼後,雖是上天注定,但還可改變。只要擴充德行,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做的福 旁人不能奪走 ,怎麼能不會享得呢?易經一書。專談趨吉避凶的道理,若說命運不能改變,則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經第一章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福及子孫,你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