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消證

類別︰子部 作者︰宋•王貺 書名︰全生指迷方

    論曰︰消渴之病,其來有二,或少服五石湯丸,恣欲不節,不待年高氣血衰耗,石性獨存,火烈焦槁,精血涸竭,其狀渴而肌肉消。又有積久飲酒,酒性酷熱,燻蒸五髒,津液枯燥而血澀,其狀渴而肉不消。如解五石毒者,宜罌粟湯。欲止渴者,宜菟絲子丸。大渴而加煩熱者,宜馬通散、栝蔞粉。

    罌粟湯(見前痹證門。)

    菟絲子丸

    菟絲子(不計多少,揀淨,水淘,酒浸三宿)

    上控干,乘潤搗,羅為散,焙干,再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飲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飲調下三錢。《瑣碎錄》雲︰用酒侵曬于日中,三兩日一換酒,用時洗去酒,濃煎湯飲。

    馬通散(方缺。)

    栝蔞粉(方缺。)

    若其人素渴飲水,一旦不飲不渴,小便日夜數十行,氣乏肉消脫,此消中,腎氣敗也,茱萸丸主之。

    茱萸丸

    蓯蓉(洗,切,酒浸,焙) 五味子(炒) 山茱萸 干山藥(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粒,空心服。


如果你對全生指迷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全生指迷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