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卷 痧類陰癥

類別︰子部 作者︰清•郭士遂 書名︰痧脹玉衡

    痧癥類傷寒,不獨類傷寒傳經熱癥。觀諸痧變脈侯,更有不似陽而似陰者。幾令人反疑為直中三陰真寒癥,痧毒入深也。稍用熱藥熱飲,便不可救療。

    【治驗】

    一章晉卿,發熱沉重,口渴,兩顴紅赤,唇燥舌苔,兩手震動,舉家驚惶。脈沉微無力,時有用干姜、肉桂治之;

    有用附子治之,此則認脈為陰,而作傷寒三陰真寒癥治之也,服之危篤。延余四子端英診之,知其脈癥不合,看腿彎痧筋放四針,流紫黑毒血。付石膏、黃連、黃芩兼活血順氣之藥,稍熱飲之一劑而松,再劑而安。

    一楊馥音,發熱嘔吐瀉泄,手足蜷攣,怕聞響聲,頭汗如雨。有指為虛極而然,用大劑人參補之,反加昏悶。余按其脈,沉細無力。視其面,有戴陽之色。迨詢所飲見熱而拒,遇冷則喜。余思,此必內有痧癥熱毒,故脈癥若斯。扶看腿彎痧筋二條,放之、流紫黑毒血如注。用桃仁紅花湯加角刺、牛膝微溫服四劑,用清涼至寶飲加黃芩,溫飲二劑而痊。

    一何心祝,身不發熱,咳嗽吐瀉,蜷臥沉重,手足俱冷,昏迷不醒,喉中痰聲不絕。醫者四人咸雲床褥不謹,內中陰寒,用人參、黃 、附子、干姜等藥服之,病日增。余按脈,徐疾不常,時有歇指。探其氣口,熱如爐。看其舌,有黃黑苔芒刺。余曰︰“此非直中陰經真寒癥也。”其族兄爭之不已。余曰︰“焉有陰癥,而舌胎芒刺,口熱如爐者乎?況服參姜附已有明征,若必欲以陰治,請辭。”其家人固求,余先用陰陽水二碗飲之,遂覺稍醒,其弟二人竭力扶起,放腿彎痧六針。付以射干兜苓湯去甘菊加烏藥、玄明粉、檳榔、卜子二劑,稍冷凍飲料之。後減玄明粉加童便,六服而痊。


如果你對痧脹玉衡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痧脹玉衡》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