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方論 茵陳蒿湯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王士雄 書名︰溫熱經緯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盒飯利,溺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徐洄溪曰︰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

    鄒潤安曰︰新感之邪,為素有之熱,結成黃膽,此證已所謂因陳矣。故《傷寒》、《金匱》二書,幾若無疸不因陳者。

    然梔子柏皮湯證,有外熱而無里熱。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有里熱而無外熱。小建中湯證,小便自利。小柴胡湯證,腹痛而嘔。小半夏湯證,小便色不變而噦。桂枝加黃 湯證,脈浮。梔子大黃湯證,心中懊 。硝石礬石散證,額上黑。

    日晡發熱,則內外有熱,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口渴,為茵陳蒿湯證矣。第腹滿之治在大黃,內熱之治在梔子。惟外復有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始為茵陳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以其新葉,因陳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郁熱,苦寒可以泄停濕也。蓋陳干本能降熱利水,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挺然于暑濕蒸逼之時,先草木而生,後草木而凋,不必能發散。而清芳揚溢,氣暢不斂,則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于頭矣。故曰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如果你對溫熱經緯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溫熱經緯》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