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卷一 三焦部位﹝說﹞

類別︰子部 作者︰清•鄭欽安 書名︰醫理真傳

    上焦統心肺之氣,至膈膜;中焦統脾胃之氣,自膈膜下起而至臍中;下焦統肝腎之氣,自臍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中焦地也(即中元),下焦水也(即下元)。天氣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氣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調和陰陽之樞機也。三焦之氣,分而為三,合而為一,乃人身最關要之府,一氣不舒,則三氣不暢,此氣機自然之理。學者即在這三焦氣上探取化機,藥品性味探取化機,便得調和陰陽之道也。

    【闡釋】三焦自《內經》、《難經》已有不同說法,後世聚訟紛雲,莫衷一是。總其要點,則三焦是六腑之一,有中清之腑,中瀆之腑、孤腑及外腑諸名,其作用是行水化氣。但自《難經》、《千金方》以至明代孫一奎《醫旨緒余》,俱謂三焦有名而無形。明代虞搏,張景岳則謂三焦指腔子,是包羅五髒六腑之外的大腔子。清代羅美《內經博義》則謂三焦只指陽明胃之匡廓,唐宗海《醫經精義》則謂三焦是人身之油膜,而王清任《醫林改錯》則根本否定三焦,認為本無其事物。至于以三焦分為三段,則自《內經》、《難經》首出三焦之名,即已顯示出來。後世楊玄操、李東垣、王海藏以至清代葉、薛、吳、王諸溫病學家,均不僅以三焦分部位,而且用以辨病癥。鄭氏本華陀《中藏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是曰中清之府,總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而加以引伸,以天、地、水分釋上、中、下三元之氣。謂升則由水而地而天,降則由天而地而水,行水化氣,分三合一,故地居中為調和陰陽之樞機,而三焦為人身最關要之腑。就在這三焦之氣及藥品性味上探取化機,即可得調和陰陽治療疾病的道理。這樣論三焦,亦可自成一說。


如果你對醫理真傳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理真傳》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