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附錄高士宗中暑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修園 書名︰醫學實在易

    日中奔走勞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廈者反病也,須知人病皆其自取。吾身五運安和,六氣均平,雖日在暑中而不病。吾身五運有虧,六氣不振,陰虛則陽盛而熱證生,陽虛則陰盛而寒證起。寒病暑病,隨人身陰陽之氣而化生者也。如寒邪傷陽而化病,寒亦為熱,暑邪傷陰而化病,暑亦為寒。苟不以人身氣化之寒暑為憑,而以天氣之寒暑而定,真殺人不用刃矣,且夏月之時,人身上熱下寒,一如天氣雖暑,地下則寒。不觀井中之水冷之極乎。人身丹田之氣,地下之水亦若是也。凡治病,必顧其本,惟夏月之病,當溫補者十之七、八,宜涼瀉者十之二、三。凡人腎氣有余,形體不勞,但感風暑,化為熱病,則藿香白虎一劑而痊,西瓜涼水,服之而愈。醫見其痊愈也,遇暑邪入髒之癥,亦以此藥治之,則一劑而殂者比比矣。

    酷暑炎炎,朝病夕死,人謂疫氣流行而死者,皆以暑邪入髒病也。其病五、六日而死,亦因陽氣盡泄于外,谷氣不入,腎氣有虧,真氣內脫而死也。如是之病,惟參 桂附可以療之,療之而盡人皆愈也。人或信之,療之而間有一、二不及療者,人必疑之而非之矣。余嘗思子產論政雲︰“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今人惡熱藥而喜寒涼,又何怪乎其多死哉(戒人當于暑熱之中,須知兼雜虛寒之證,不可恣意涼散。然言之未免太過,讀者當識其大旨,勿以詞害意可耳。

    濕證脈緩,頭重,四肢重痛,大便溏,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再隨證加減。(經義)《太陰陽明論》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拾遺》注之雲︰陰濕邪也,人身之下,陰分也。以陰從陰,故下體先受之,以次而及于上矣,一身盡痛,是其候也。《金匱》用麻黃加白術湯,其論最詳,宜熟讀之。


如果你對醫學實在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學實在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