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濕證詩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修園 書名︰醫學實在易

    四肢重痛大便溏,頭亦重兮濕氣傷,藥用二陳(湯加入)蒼白術,須求《金匱》再參詳。

    腫證者,一身腫大,按之重者 而不起,輕者即起。水與氣同源,不必分之,以五皮飲為主。上半身腫者,宜發汗,加防風、紫甦、杏仁各二錢,下半身腫者,宜利小便,加防己、白術、地膚子各二錢,虛者合四君子湯,兼服濟生腎氣丸,實者加葶藶子一錢,萊菔子炒研三錢。如若不效,以小青龍湯行太陽之水,真武湯安少陰之水,麻黃、甘草二味發皮膚之水,麻黃附子甘草湯導小腹之水。又以東引桑枝炒紫甦,湯淋取汁,入小黑豆,煮湯服之,數日其效。又有似腫非腫,而皮膚脹大,名曰氣脹,駱氏用神仙九氣湯治之。此證不全屬于表,然腫癥現于皮膚,故列于表證。(經義)《平人氣象論》曰︰“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滿。”《大奇論》曰︰“腎肝並沉為石水,《靈樞》邪氣病形篇曰︰“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少腹,睡然睡上至胃脕,死不治。”《大奇論》曰︰“肝腎並浮為風水。”《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 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諸水皆生于腎”。“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涌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髒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元府,行于皮膚,傳為 腫,本之于腎,名曰腎水。”《靈樞•水脹》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時,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里水之形狀,此其候也。”又曰︰“膚脹,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墜,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曰︰

    “水溢則為水脹。”《靈樞•九針論》曰︰“下焦溢為水”。《靈樞•脹論》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髒腑之內乎。”“夫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排髒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夫膚脹與鼓脹,何以別之,然膚脹是皮膚脹也,鼓脹則腹中脹耳,且色蒼黃,腹筋起,膚脹無之,是以異也。


如果你對醫學實在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學實在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