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之病形何如。曰。凡為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間主熱。東垣主寒。畢竟東垣是言其因。河間言其化也。蓋寒則陽氣不舒。氣不舒。則郁而為熱。熱則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盡是木氣郁甚。燻蒸濕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飲食太過。胃脕填塞。脾氣不運而酸者。是拂郁之極。 濕熱蒸變。如酒缸太甚則酸也。然總是木氣所致。若非木氣。即寒即熱即飽即拂郁亦不酸。以酸為木氣也。
曰。胃與肝膽。其分野若何。而能令種種作酸也。曰。少陽與陽明經。相並而行。肝並于胃。故胃熱。則少陽相火。與厥陰之火。皆外相引而燻蒸。至于七情之郁。輕者木氣太盛。干犯土位。重者腎水枯涸。腎水奔逆。載水上浮。荊棘橫施。濕土混濁。不由于寒。不由于熱。而吞吐皆酸。
此又河間東垣因熱因寒之說所不及也。又有一種飲食入胃。即成酸味。此必傷寒久瘧。胃陰未復。水谷入胃。增其濕熱而酸者。當以淡味滋養真陽。而後可治也。(東莊雲。吞酸一癥。東垣作寒論。河間丹溪作熱論。世人因有標本之說分屬之。但治酸常得芩連癥。姜桂者甚少。豈東垣之法可廢與。緣治初見必用溫散。久之寒化為熱。未有不從熱治也。予特未遇初病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