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傾側
頭額目痛,頗似傷寒,然太陽、陽明頭痛,不至于傾側難舉,而此則頭痛如劈,兩目昏暈,勢若難支。總因毒火達于兩經,毒參陽位。用釜底抽薪之法,徹火下降,其痛立止,其疹自透。誤用辛香表散,燔灼火焰,必轉悶證。
骨節煩痛腰如被杖
骨與腰,皆腎經所屬。其痛若此,是淫熱之氣已流于腎經。誤用表寒,死不終朝矣。
遍體炎炎
熱宜和不宜燥,至于遍體炎炎,較之昏沉肢冷者,而此則發揚,以其氣血尚可勝毒,一經清解,而疹自透,妄肆發表,必至內伏。
靜躁不常
有似乎靜而忽躁,有似乎躁而忽靜,謂之不常,較之癲狂,彼乃發揚,而此則遏郁,總為毒火內擾,以至坐臥不安。
火擾不寐
寤從陽,主于上;寐從陰,主于下。胃為六腑之海,毒火壅遏,阻格上下,故不寐。
周身如冰
初病周身如冰,色如蒙垢,滿口如霜,頭痛如劈,飲熱惡冷,六脈沉細。此陽極似陰,毒之隱伏者也。
重清內熱,使毒熱外透。身忽大熱,脈轉洪數,煩躁譫妄,大渴思冰,癥雖梟惡,尤易為力。若遇庸手,妄投桂、附,藥不終劑,死如服毒。
四肢逆冷
四肢屬脾,至于逆冷,雜癥見之,是脾經虛寒、元陽將脫之象。惟疫則不然,通身大熱,而四肢獨冷。
此烈毒壅遏脾經,邪火莫透。重清脾熱,手足自溫。
筋抽脈惕
筋屬肝,賴血以養。熱毒流于肝經,疹毒不能尋竅而出,筋脈受其沖激,故抽惕若驚也。
大渴不已
雜癥有精液枯涸,水不上升,咽干思飲,不及半杯,而此則思冰飲水,百杯不足,緣毒火熬煎于內,非冰水不足以救其燥,非石膏不足以制其焰。庸工忌戒生冷,病家奉為神術,即溫水亦不敢與,以致唇焦而舌黑矣。
胃熱不食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至于不食,似難為也。而非所論于胃熱者,乃邪火犯胃,熱毒上沖,頻頻干嘔者有之,旋食旋吐者有之。胃氣一清,不必強之食,自無不食矣。
胸膈郁遏
胸乃上焦心肺之地,而邪不易犯。惟火上炎,易及于心,以火濟火;移熱于肺,金被火灼,其躁愈盛,氣必長吁,胸必填滿而郁遏矣。
昏悶無聲
心之氣出于肺而為聲。竅因氣閉,氣因毒滯,心迷而神自不清,竅閉而聲不出矣。
腹痛不已
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谷之海,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于此。邪不能干,弱者著而為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此言尋常受病之源也。至于疫疹腹痛,或左或右,或痛引小腸,乃毒火沖突,發泄無門,若按尋常腹痛分經絡而治之必死。如初起,只用敗毒散或涼膈散加黃連,其痛立止。
筋肉動
在傷寒過汗,則為亡陽,而此則不然。蓋汗者心之液,血之所化也。血生于心,藏于肝,統于脾。
血被煎熬,筋失其養,故筋肉為之 動。
冷氣上升
病患自言胃出冷氣,非真冷氣也,乃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尤盛。此火極水化,熱極之征,陽亢陰微,故有冷氣。
口穢噴人
口中臭氣,令人難近。使非毒火侵炙于內,何以臭氣噴人乃爾也。
滿口如霜
舌苔分乎表里,至于如霜,乃寒極之象。在傷寒故當表寒,而疫癥如霜,舌必濃大,此火極水化,誤用溫表,旋即變黑。《靈樞》曰︰熱癥舌黑,腎色也。心開竅于舌,水火相刑必死。予已經過多人,竟無死者,可見古人亦有未到處,但無此法耳!
咽喉腫痛
喉以納氣通于天,咽以納食通于地,咽喉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以上下者。至于腫痛,是上下閉塞,畏用清涼,為害不淺。
嘴唇腫
唇者脾之華,以飲食出入之門,呼吸相關之地, 腫不能自如,脾熱可知。
臉上燎泡
燎泡宛如火燙,大小不一,有紅有白,有紫黑相間,痛不可忍,破流清水,亦有流血水者。治同大頭。(經驗)
大頭
頭為諸陽之首,其大異常。此毒火尋陽上攻,故大頭。
腮
腮者肝腎所屬,有先從左腫者,先從右腫者,有右及左、左及右者,不即清解,必成大頭。
頸腫
頸屬足太陽膀胱經,少陰腎經與膀胱為表里。熱毒入于太陽,故頸腫。
耳後硬腫
耳後腎經所屬。毒發于此,其病愈惡,即宜清散。耳中出血者不治。
嗒舌弄舌
舌者心之苗。心寧則舌靜,心亂則舌動。心在卦為離,屬火,下交于腎,得坎水相濟,成其為火,故為君火。寂無所感,自然寧靜,毒火沖突,燔炙少陰,以火遇火,二火相並,心不能寧,嗒舌其能免乎?
紅絲繞目
目者肝、脾、肺、腎所屬。紅絲纏繞,此脾火傳肺,肺傳腎,腎傳肝。治宜重清脾熱,兼治三經,而紅目退。誤以眼科治之,為害不淺。
頭汗如涌
頭為一身之元首,最輕清而邪不易干。通身焦燥獨頭汗涌出,此烈毒鼎沸于內,熱氣上騰,故汗出如涌。
咬牙
齒者骨之余。有以切牙為血虛,謂雜證則然耳。疫疹切牙,是肝經熱極。肝為血海,被火煎熬,牙失其養,故頻頻而作。
鼻衄涌泉
雜癥鼻衄,迫于肺經浮游之火,而疫乃陽明郁熱上沖于腦。鼻通于腦,熱血上溢,故從鼻出如泉。
舌上珍珠
舌上白點如珠,乃水化之象,較之紫赤黃黑,古人謂之芒刺者更重。
舌如鐵甲
(此三十六舌未有者)
疫癥初起,苔如膩粉,此火極水化。醫者誤認為寒,妄投溫表,其病反劇,其苔愈濃,加以重劑,以致精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變白為黑,其堅如鐵,其濃如甲,敲之戛戛有聲,言語不清,非舌卷也。治之得法,其甲整脫。(經驗)
舌疔
(亦三十六舌未有)
發于舌上,或紅或紫,大如馬乳,小如櫻桃,三五不等,流膿出血。重清心火,舌上成坑,愈後自平。(經驗)
舌長
熱病愈後,舌出寸余,累日不收,名曰陽強。因犯房勞而得。長數寸者不救。
舌衄
肝熱太盛,血無所藏,上溢心苗而出。
齒衄
牙床屬胃,齒統十二經。此陽明熱傳少陰,二經相並,故血出牙縫。
譫語
心主神,心靜則神爽,心為烈火所燔,神自不清,譫語所由來矣。
呃逆
人之陰氣,賴胃以養。胃火上沖,肝膽之火亦相隨助之,肺金之氣不能下降,由清道而上沖喉嚨,故呃而有聲。
嘔吐
邪入于胃則吐,毒猶因吐而得發越,至于干嘔則重矣。總因內有伏毒,清胃自不容緩。
似痢非痢
瘟毒移于大腸,里急後重,赤白相兼,或下惡垢,或下紫血。其人必惡寒發熱,小水短縮。此熱滯大腸,只宜清熱利水,其痢自止。誤用通利止澀之劑不救。
熱注大腸
毒火注于大腸,有下惡垢者,有利清水者,有傾腸直注者,有完谷不化者。此邪熱不殺谷,非脾虛也,較之似痢者稍輕。考其癥,身必大熱,氣必雄壯,小水必短,唇必焦紫,大渴喜冷,四肢時而厥逆,腹痛不已。此熱注大腸,因其勢而清利之,泄自止矣。
大便不通
大腸為傳送之官,欲通則易,欲實則難。雜癥見此,有補有下,而疫癥閉結,因毒火煎熬,大腸枯燥不能潤下,誤用通利,速其死也。
大便下血
邪犯五髒,則三陰脈絡不和,血自停滯,滲入大腸,故血從便出。
小便短縮如油
小便澀赤,亦屬膀胱熱極,況短而且縮,其色如油乎!蓋因熱毒下注,結于膀胱。
小便溺血
小便出血,小腹必脹而痛。至于血出不痛,乃心移熱于小腸,故血從精竅中來也。
發狂
猖狂剛暴,罵詈不避親疏,甚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尋常力所能及,語生平未有之事、未見之人,如有邪附者。此陽明邪熱擾亂神明,病患亦不自知。多有看香、送祟、服符以驅邪者,可發一笑。
痰中帶血
火極生痰,肺熱之征。至于帶血,熱極之象也。
遺尿
疫癥小便自遺,非腎虛不約,乃熱毒流于膀胱。其人必昏沉譫語,遺不自知。
喘嗽
諸病喘滿,皆屬于熱。五髒生成篇曰︰上氣喘嗽,厥在胸中,遏在手陽明、太陰。胸中者,太陰肺之分也,手陽明大腸為肺之表,二經之邪熱逆于胸中,則為喘嗽也。
發黃
黃者中央戊己之色,屬太陰脾經。脾經挾熱,不能下輸膀胱,小水不利,經氣郁滯,其傳為疸。周身如金矣。
循衣摸床
(撮空同)
在傷寒列于不治,疫疹有此,肝經淫熱也。肝屬木,四肢屬土,肝有邪熱,淫于脾經,此木來克土,木動風搖,土自不安。
狐惑
狐惑之狀,其人默默欲眠,起臥不安,目牽不閉。蟲蝕其肛為狐,蝕于喉為惑。大抵病患內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求食不得,蝕人五髒。當驗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喉,下唇有瘡,蟲蝕其肛。
戰汗
先寒後戰,寒極而戰,雜癥則謂元陽將脫之象,而疫則熱毒盤踞于內,外則遍體炎炎。熱極之癥,是必投以寒涼,火被水克,其焰必伏。火伏于內,必生外寒,陰陽相搏則戰,一戰而經氣輸泄,大汗而解矣。
以上五十二癥,疫癥惡候,變態無常。以下二十癥,有因失治于前者,有因不謹于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