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浮腫
瘥後四肢浮腫,因大病脾土受傷,脾虛不能制水,飲食驟進,氣血滋榮,流于四肢,夜則如常,日則浮腫。脾健自愈,誤用溫補,反添蛇足。
大便燥結
瘥後飲食漸增,而大便或十日、半月不下,亦不覺其苦。此因熱病腸胃干燥,血不能潤,氣不能送。
誤用通利,死不終朝矣。
皮膚痛癢
毒火最重之癥,氣血被其煎熬。瘥後飲食漸進,氣血滋生,串皮膚而灌百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兩三日,氣血流通而自愈矣。
半身不遂
疫癥失治于前,熱流下部,滯于經絡,以致腰膝疼痛,甚者起不能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經驗)
食少不化
瘥後不欲飲食,縱食亦不化,此乃脾胃虛弱,宜健脾養胃。
驚悸
瘥後血虛,肝失其養,膽無所恃,怯而驚悸。
怔忡
病後水衰火旺,心腎不交,故躁動不寧。
失音
瘥後有聲不能言,此水虧不能上接于陽也。
鄭聲
鄭聲者,聲戰無力,語不接續,乃氣虛也。
喜唾
瘥後喜唾不能自止者,胃中有寒也,宜溫之。熱病愈後吐津不止,雖屬胃虛,猶有余熱,不宜溫之,只用梅棗丸噙之立愈。
多言
言者心之聲也。病中譫妄,乃胃熱乘心;瘥後多言者,猶有余熱也。譬如滅火,其火已息,尚有余煙。
遺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瘥後心腎氣虛,不能管攝,故遺。
恐懼
瘥後觸事易驚,夢寐不寧,乃有余熱;熱極生痰,痰與氣搏,故恐懼。
昏睡
終日昏昏不醒,或錯語呻吟,此因邪熱未盡,伏于心胞絡所致。
自汗盜汗
心之所藏,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癥未有不從心、腎而得者。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心神不安
瘥後心血虧損,心失其養,以致心神不安。
虛煩不寐
瘥後氣血兩虛,神不守舍,故煩而不寐。
勞復
大病瘥後,早犯女色而病者,為女勞復。女犯者為男勞復。其癥頭重不能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四肢無力,憎寒發熱,陰火上沖,頭面烘熱,心胸煩悶。《活人書》以 鼠屎湯主之,有熱者竹皮湯、燒 散主之。《千金》以赤衣散,虛弱者以人參三白湯調赤衣散最妙。脈沉細,逆冷,小腹急痛者,以當歸四逆散加附子、吳萸,調赤衣散救之。更以吳萸一升酒拌炒熨小腹最妙。凡男卵縮入腹,女乳縮,脈離經者,死不可救。余治勞復,用麥冬湯每每取效。
食復
瘥後余熱未盡,腸胃虛弱,不能食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
陰陽易
男子病後,元氣未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女人病後,元氣未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其狀男子則陰腫入腹,絞痛難忍;婦人則乳抽里急,腰胯痛引,腹內熱攻胸膈,頭重難抬,仰臥不安,動搖不得,最危之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