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諸氣門上 郁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璐 書名︰張氏醫通

    金匱雲。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濃樸湯主之。(即四七湯。)

    上焦。陽也。衛氣所治。貴通利而惡閉郁。郁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膽以咽為使。膽主決斷。氣屬相火。遇七情至而不決。則火郁而不發。火郁則焰不達。焰不達則氣如焰。與痰涎聚結胸中。故若炙臠。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證雖稍異。然亦以郁而致也。用半夏等藥。散郁化痰而已。

    經雲。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夫所謂達者。通暢之也。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發者。升發之也。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奪者。攻下之也。當以咸寒之劑攻而奪之。泄者。開發之也。當以疏散之劑涌而泄之。折者。制御之也。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此皆論六氣之郁也。至于五志之郁。又非上法所宜。經雲。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及婦人情志不遂。悒郁不舒。而致經閉不調。發熱咳嗽。師尼寡婦。種種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趙養葵雲。郁者。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為因五氣所乘而致郁。不必作憂郁之郁。憂乃七情之病。但憂亦在其中。丹溪雲。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又制為六郁之論。立越鞠丸以治郁。而以香附、撫芎、蒼術開郁利氣為主。謂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郁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此說出而內經之理始晦。內經之旨。又因釋注之誤而復晦。所以郁病之不明于世久矣。蓋東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附于木中。木郁則土郁。土郁則金亦郁。金郁則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諸郁皆因而愈。逍遙散是也。甚者。方中加佐金丸。以黃連治心火。吳茱萸氣臊。肝之氣亦臊。同氣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 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等證。

    以逍遙散出入加減。此對證之方。無不獲效。倘一服即愈。少頃即發。或半日或一日又發。發之愈頻愈甚。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此方不宜復投。當改用溫補之劑。如陽虛。以四君子加溫熱藥。陰虛。以六味地黃丸作湯加溫熱藥。甚者又須寒因熱用。少以冷藥從之。用熱藥冷探之法。否則拒格不入。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郁證多緣于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

    豈蒼術、香附輩能久服乎。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然郁證多患于婦人。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及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皆能致病。為證不一。或發熱頭痛者有之。喘嗽氣乏者有之。經閉不調者有之。狂癲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勞瘵者有之。 疽生蟲者有之。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加減出入可也。

    ﹝診﹞ 郁脈多沉伏。或結或促。或沉或澀。郁在肝腎則見于左。郁在心脾則見于右。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于其間。脈必因之而止澀矣。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謂神者。胃氣也。郁脈雖多沉伏結促。不為患也。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蓋沉伏結促。有氣可散。氣通則和。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無氣可散。即從事調補。尚難克效。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患渾身倦怠。呵欠口干。經月不食。強之不過數粒而已。有以血虛治之者。有以氣弱治之者。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藥雜亂。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間。諸病復作。肌消骨露。三焦脈洪大侵上。脾肺二脈微沉。余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梔子仁姜汁浸一宿。炒黑研極細末。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進二服。即知饑喜食。旬日肢體充實如常。後因久病不孕。眾皆以為血虛。而用參、 之品。半月胸膈飽脹。飲食頓減。至三月余而經始通。下黑穢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萬狀。易復以四烏湯換生地。加陳皮、甦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十數劑。一月內即有孕。


如果你對張氏醫通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氏醫通》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