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嬰兒門下 異痘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璐 書名︰張氏醫通

    夫痘有似凶而吉者。似吉而凶者。不可不辨。如諸痘不起。而天庭曉星起灌者吉。諸痘壯起。而天庭曉星不起者凶。諸痘不起。而太陽獨起者吉。諸痘壯起。而太陽不起者凶。 諸痘不起。而耳邊方圓寸許獨起者。腎經旺也。吉。諸痘壯起。而耳邊方圓寸許不起者。為腎敗也。不治。遍身俱起灌。惟左耳下外面。有兩三粒不起灌者。肝腎毒盛。定作唇裂齒干。宜急救之。 凡頭面四肢密者為險。若得地角有數粒如珠者。為順。諸痘俱好。地角獨伏陷干枯。或灰白不起者。為逆。 痘遍身俱陷。惟尻骨飽滿如珠。此腎髒有權。補托灌漿即愈。 面部俱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蠶種者。毒聚于胃也。危。面部俱稀。而口角有黑痘一粒獨大。或兩邊有兩粒者。為 門疔。初起可救。五六日不治。 痘出遍身稀疏。惟項下稠密一片至頤者。名鎖項托頤。不治。若喉頸太多者。急用山豆根、牛蒡子、黑參、木通、甘、桔、芎、歸、生地、荊芥輩治之。遲則毒結咽喉。不救矣。 初見標時。胸上臍下俱有。中間一截無者。此脾胃虛。急用參、 、歸、芷、濃樸、紫草、木通、防風輩救之。七日之外難矣。痘出遍身斑斑成片。如打傷痕者。不治。 痘標既完。手足胸背俱多。而頭面無者。氣血不能上升也。急用升麻、芎、歸、甘、桔、防、芷、甦葉、前胡。加姜服之。五日後不治。曲池生癰而死。若遍身稀者。不在此例。 初出便如綠豆。兩三日大如棋子。其痘根頂全無血色。比眾獨大。按之虛軟。曰賊痘。四五日出血而死。痘出數十粒成塊。肌肉結硬。中有一大者。曰痘母。此血凝毒盛。急須挑破。內服真人解毒湯。外用綿胭脂煮熱熨之。熨之肉不柔和者不治。 頭面無空。平塌色白。俗名蛇皮。此干枯不能作漿。至十一二日必危。若得發臭而不剝裂者。可治。 初標紅潤。至四五日忽變伏陷。此為藥患。急扶表里。 痘雖肥滿。而內實干無血水者死。 痘中有凹。四邊特起。明亮堅硬。漿板不化。形加石臼者。不治。 痘瘡生蟲。皆濕熱所化。毒流皮膚也。雖冬月亦有之。以柳葉鋪下。令兒臥上。則蟲自死無柳葉時。預收干者為末。香油調敷亦效。初出血點。其色紅紫。遍身如點朱者。六日死。 血泡協熱。而漿肥滿。刺泡血紅。急以犀角地黃湯加白芍治之。血黑不治。 痘本稀少。四五日起發。六七日收靨。痂干而赤。九日而痂落。此氣血充足毒少。故隨出隨痂。不及作膿也。最佳。 瘡雖起發。四畔又出小痘。攢簇如粟米。不待長養灌漿。必加搔癢而死。 瘡頭有孔。膿水漏出。堆聚干結。或清水自破。水去干黑者不治。痘發漿泡。而人中平滿唇翻。腹脹氣急者不治。 痘發燎漿泡。切忌損破。漿臭後猶或可治。破則不治。 其形如豆殼。灰白全無血色。擦破血出無膿不治。 痘已出齊。紫色不起不漿。如浮萍貼于肉上者不治。如微微高起。爬出有血。急以涼血解毒之劑救之。 黑痘多屬血熱。本為惡候。然形狀多端。宜隨證解救。紫黑點子隱于皮膚間者。用人牙燒灰、豬尾血。酒釀調五七分。量人大小與之。初出便見黑點。急用紫草茸三錢酒煎服。或形如痣。或如牽牛子。或如煤炭。或青紫成塊。皆為寒閉熱毒。宜化毒涼血。荊、防、蟬蛻、紫草、黑參、木通、連翹輩救之。熱甚加黃連。黑而軟大者。氣弱毒盛也。保元湯加紫草。以上諸證。竭力圖成。或可十全一二也。 近看如水蓼花。遠望如胭脂色。清水不能成漿者不治。 先見標一二點于面部。或口唇上下。周身俱無。如常起脹灌漿收靨。此為報痘。不知者以為本痘稀少。以火照之。紅點隱隱藏于肌肉之內。急宜托里解毒。其痘齊出。否則頤下發癰毒而成不救。


如果你對張氏醫通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氏醫通》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