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150 列傳第三十八

類別︰史部 作者︰張廷玉(清) 書名︰明史

    【  原文】

    ○郁新 趙 金忠 李慶 師逵 古樸向寶 陳壽馬京 許思溫劉季{虎} 劉辰 楊砥 虞謙呂升 仰瞻 嚴本 湯宗

    郁新,字敦本,臨淮人。洪武中,以人才征,授戶部度支主事。遷郎中。逾年,擢本部右侍郎。嘗問天下戶口田賦,地理險易,應答無遺,帝稱其才。尋進尚書。時親王歲祿米五萬石,新定議減五之四,並定郡王以下祿有差。又以邊餉不繼,定召商開中法,令商輸粟塞下,按引支鹽,邊儲以足。夏原吉為戶部主事,新重之,諸曹事悉委任焉。建文二年引疾歸。

    成祖即位,召掌戶部事,以古樸為侍郎佐之。永樂元年,河南蝗,有司不以聞,新劾治之。初,轉漕北京,新言︰“自淮抵河,多淺灘跌坡,運舟艱阻。請別用淺船載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運至陳州潁溪口跌坡下,復用淺船載二百石者運至跌坡上,別用大船運入黃河。至八柳樹諸處,令河南車夫陸運入衛河,轉輸北京。”從之。又言︰“湖廣屯田所產不一,請皆得輸官。粟谷、黍、大麥、蕎二石,準米一石。稻谷、 宥罰 _稗三石,各準米一石。豆、麥、芝麻與米等。”著為令。二年,議公、侯、伯、駙馬、儀賓祿,二百石以上者,請如文武官例,米鈔兼給。三年,以士卒勞困,議減屯田歲收不如額者十之四五,又議改納米北京贖罪者于南京倉。皆允行。是年八月卒于官。帝嘆曰︰“新理邦賦十三年,量計出入,今誰可代者?”輟朝一日,賜葬祭,而召夏原吉還理部事。

    新長于綜理,密而不繁。其所規畫,後不能易。

    趙,字雲翰,夏人,徙祥符。洪武中,由鄉舉入太學,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圖天下要害厄塞,並屯戍所宜以進。帝以為才,遷員外郎。建文初,遷浙江參政,建策捕海寇,有功。

    永樂二年,使交,還奏稱旨。擢刑部侍郎,改工部,再改禮部。五年進尚書,賜宴華蓋殿,撤膳羞遺其母。初,每以事為言者所劾,帝不問。九年秋,朝鮮使臣將歸,例有賜賚,不以奏。帝怒曰︰“是且使朕失遠人心。”遂下之獄。尋得釋,使督建隆慶、保安、永寧諸州縣,撫綏新集,民安其業。十五年丁母艱。起復,改兵部尚書,專理塞外兵事。帝北征,轉餉有方。

    仁宗嗣位,改南京刑部。宣德五年,御史張楷劾及侍郎俞士吉怠縱。召至,命致仕。

    性精敏,歷事五朝,位列卿,自奉如寒素。正統元年卒,年七十三。

    金忠,鄞人。少讀書,善《易》卜。兄戍通州亡,忠補戍。貧不能行,相者袁珙資之。既至,編卒伍。賣卜北平市,多中。市人傳以為神。僧道衍稱于成祖。成祖將起兵,托疾召忠卜,得鑄印乘軒之卦。曰︰“此象貴不可言。”自是出入燕府中,常以所佔勸舉大事。成祖深信之。燕兵起,自署官屬,授忠王府紀善,守通州。南兵數攻城不克。已,召置左右,有疑輒問,術益驗,且時進謀畫。遂拜右長史,贊戎務,為謀臣矣。

    成祖稱帝,論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贊世子守北京。尋召還,進兵部尚書。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至是,淇國公邱福等黨高煦,勸帝立之。獨忠以為不可,在帝前歷數古嫡孽事。帝不能奪,密以告解縉、黃淮、尹昌隆。縉等皆以忠言為是。于是立世子為皇太子,而忠為東宮輔導官,以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六年命兼輔皇太孫。

    帝北征,留忠與蹇義、黃淮、楊士奇輔太子監國。是時高煦奪嫡謀愈急,蜚語譖太子。十二年北征還,悉征東宮官屬下獄。以忠勛舊不問,而密令審察太子事。忠言無有。帝怒。忠免冠頓首流涕,願連坐以保之。以故太子得無廢,而宮僚黃淮、楊溥等亦以是獲全。

    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見親倚,每承顧問,知無不言,然慎密不泄。處僚友不持兩端,退恆推讓之。明年四月卒。給驛歸葬,命有司治祠墓,復其家。洪熙元年,追贈榮祿大夫少師,謚忠襄。官子達翰林檢討。達剛直敢言,仕至長蘆都轉運使。

    忠有兄華,負志節。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辭不就。嘗召賜金綺,亦不受。成祖目為迂叟,放還。一日,讀《宋史》至王倫附秦檜事,放聲長嘆而逝。里中稱為“白雲先生”。

    李慶,字德孚,順義人。洪武中,以國子生署右僉都御史,後授刑部員外郎,遷紹興知府。永樂元年召為刑部侍郎。性剛果,有干局,馭下甚嚴。帝以為才,數命治他事,不得時至部。然屬吏與罪人交通私饋餉,慶輒知之,繩以重法。五年,改左副都御史。兩遭親喪,並起復。時勛貴武臣多令子弟家人行商中鹽,為官民害。慶言︰“舊制,四品以上官員家不得與民爭利。今都督蔡福等既行罰,公侯有犯,亦乞按問。”帝命嚴禁如制。忻成伯趙彝擅殺運夫,盜賣軍餉。都督譚青、崇貪縱。慶劾之,皆下吏。已,劾都督費欺罔、梁銘貪暴、鎮守德州都督曹得黷貨。皆被責。中外凜其風采。十八年進工部尚書,尋兼領兵部事。

    仁宗立,改兵部,加太子少保。弋謙以言事忤旨,呂震等交口詆之,惟慶與夏原吉無所言。帝尋悟,降敕自責,並責震等,震等甚愧此兩人。山陵事多,趣辦中官有求,執不與,人多嚴憚之,號為“生李”。奉命侍皇太子謁孝陵,在途約束將士,秋毫無所擾。太子欲獵,慶諫止。及太子還北京,遂留慶南京兵部。

    宣德二年,安遠侯柳升討黎利,命慶參贊軍務,許擇部曹賢能者自隨。師至鎮夷關,升意輕賊,不為備。郎中史安、主事陳鏞言于慶。時慶已病甚,強起告升。升不听,直前,中伏敗死。慶病遂篤,明日亦死,一軍盡沒。

    師逵,字九達,東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余里求得之。及歸,夜二鼓,遇虎。逵驚呼天,虎舍之去。母疾尋愈。洪武中,以國子生從御史出按事,為御史所劾,逮至。帝偉其貌,釋之,謫御史台書案牘。久之,擢御史,遷陝西按察使。獄囚淹系千人,浹旬盡決遣,悉當其罪。母憂去官,廬墓側,不飲酒食肉者三年。成祖即位,召為兵部侍郎,改吏部。永樂四年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萬眾入山闢道路,召商賈,軍役得貿易,事以辦。然頗嚴刻,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左中允周干劾之。時仁宗監國,以帝所特遣,置不問。八年,帝北征,命總督饋餉,逵請量程置頓堡,更遞轉輸。從之。

    逵佐蹇義在吏部二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嗣位,與趙、古樸皆改官南京,而逵進戶部尚書,兼掌吏部。宣德二年正月卒官,年六十二。

    逵廉,不殖生產,祿賜皆分宗黨。有子八人,至無以自贍。成祖在北京嘗語左右曰︰“六部扈從臣,不貪者惟逵而已。”古樸,字文質,陳州人。洪武中以太學生清理郡縣田賦圖籍,還隸五軍斷事理刑。自陳家貧,願得祿養母。帝嘉之,除工部主事。母歿,官給舟歸葬。服闋,改兵部,累遷郎中。建文三年擢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改戶部。永樂二年,樸奏︰“先奉詔令江西、湖廣及甦、松諸府輸糧北京,今聞並患水潦,轉運艱難,而北京諸郡歲幸豐。宜發鈔命有司增價收糴,減南方運。”從之。營建北京,命采木江西,以恤民見褒。七年,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召還,佐夏原吉理戶部。仁宗即位,改南京通政使。明年就拜戶部尚書,出督畿內田賦。師逵病,命樸代之。宣德三年二月卒于官。

    初,戶部主事劉良不檢,乞中貴人求上考。樸不可。良遂誣奏樸罪,樸就逮。成祖察其誣,得釋。他日,吏部奏予良誥。仁宗曰︰“此人素無行,且嘗誣大臣,不可與。”良後果以贓敗。樸在朝三十余年,自郎署至尚書,確然有守,不通干請,與右都御史向寶,俱以清介稱。

    寶,字克忠,進賢人。洪武中,以進士授兵部員外郎。九年無過,擢通政使,以不善奏對力辭,改應天府尹。建文時,坐事謫廣西。成祖即位,召復職。已,復坐事下獄,降兩浙鹽運判官。仁宗在東宮,知其廉。及即位,召為右都御史兼詹事,並給兩俸。尋應詔陳八事,多可采者。宣德初,改南京。三年入覲,帝憫其老,命致仕。歸,卒于途。

    寶有文學,寬厚愛民,而持身廉直,屢遭困厄不稍易,平居言不及利。歷仕四十余年,卒之日,家具蕭然。

    陳壽,隨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戶部主事。永樂元年遷員外郎。出為山東參政,所至以愛民為務。用夏原吉薦,召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監國南京,壽日陳兵民困,又乘間言左右干恩澤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納之。嘗目送之出,顧侍臣曰︰“侍郎中第一人也。”九年以漢王高煦譖,下獄,貧不能給朝夕。官屬有饋之者,拒不受,竟死獄中。逾年,啟殯如生。仁宗即位,贈工部尚書,謚敏肅,官其子中書舍人,後亦至工部侍郎。

    與壽同下獄死者,有馬京、許思溫。

    京,武功人。洪武中,以進士授翰林編修,歷左通政、大理卿。永樂元年為行部左侍郎。皇太子守北京,命兼輔導,盡誠翊贊,太子甚重之。數為高煦所譖,謫戍廣西,仍坐前事,逮下獄。

    思溫,字叔雍,吳人。以國子生署刑部主事,累官北平按察副使。燕師起,思溫佐城守有勞,擢刑部侍郎,改吏部,兼贊善。亦以讒下獄。皆瘐死。仁宗立,贈京少傅,謚文簡;思溫吏部尚書,官其子俊贊禮郎,進學翰林。

    劉季{虎},名韶,以字行,余姚人。洪武中進士。除行人。使朝鮮,卻其饋贐。帝聞,賜衣鈔,擢陝西參政。陝有逋賦,有司峻刑督,民不能輸。季{虎}至,與其僚分行郡縣,悉縱械者,緩為期。民感其德,悉完納。陝不產岡砂,而歲有課。季{虎}言于朝,罷之。洪渠水溢,為治堰蓄泄,遂為永利。

    建文中,召為刑部侍郎。民有為盜所引者,逮至,盜已死,乃召盜妻子使識之。听其辭,誣也,釋之。吏虧官錢,誣千余人,悉為辨免。河陽逆旅、趙二人異室寢。趙被殺,有司疑殺之,考掠誣服。季{虎}獨曰︰“是非夙仇,且其裝無可利。”緩其獄,竟得殺趙者。揚州民家,盜夜入殺人,遺刀尸傍,刀有記識,其鄰家也。官捕鞫之。鄰曰︰“失此刀久矣。”不勝掠,誣服。季{虎}使人懷刀就其里潛察之。一童子識曰︰“此吾家物。”盜乃得。

    永樂初,纂修《大典》,命姚廣孝、解縉及季{虎}總其事。八年坐失出下獄,謫外任。逡巡未行,復下獄。久之始釋。命以儒服隸翰林院編纂。尋授工部主事,卒于官。劉辰,字伯靜,金華人。國初,以署典簽使方國珍。國珍飾二姬以進,叱卻之。李文忠駐師嚴州,闢置幕下。元帥葛俊守廣信,盛冬發民浚城濠。文忠止之。不听。文忠怒,欲臨以兵。辰請往諭之。俊悔謝,事遂已。以親老辭歸。

    建文中,用薦擢監察御史,出知鎮江府,勤于職事。瀕江田八十余頃,久淪于水,賦如故,以辰言得除。京口閘廢,轉漕者道新河出江,舟數敗。辰修故閘,公私皆便。漕河易涸,仰練湖益水,三斗門久廢。辰修築之,運舟既通,湖下田益稔。

    永樂初,李景隆言辰知國初事,召至,預修《太祖實錄》。遷江西布政司參政,奏蠲九郡荒田糧。歲饑,勸富民貸饑者,蠲其徭役以為之息。官為立券,期年而償。辰居官廉勤尚氣,與都司、按察使不相得,數爭,坐免官。十四年起行部左侍郎,復留南京者三年。帝念其老,賜敕及鈔幣,今致仕。卒于途,年七十八。

    楊砥,字大用,澤州人。洪武末,由進士授行人司右司副。上疏言︰“揚雄為莽大夫,貽譏萬世。董仲舒《天人三策》及正誼明道之言,足以扶翼世教。今孔廟從祀有雄無仲舒,非是。”帝從之。歷官湖廣布政司參議。建文中,言︰“帝堯之德始于親九族。今宜 樂罨O,無自剪枝葉。”不報。父喪歸。

    成祖即位,起鴻臚寺卿,乞終制。服闋,擢禮部侍郎,坐視河渠失職,降工部主事,改禮部。永樂十年遷北京行太僕寺卿。時吳橋至天津大水決堤傷稼。砥請開德州東南黃河故道及土河,以殺水勢。帝命工部侍郎藺芳經理之。定牧馬法,請令民五丁養種馬一匹,十馬立群頭一人,五十馬立群長一人,養馬家歲蠲租糧之半。而薊州以東至山海諸衛,土地寬廣,水草豐美,其屯軍人養種馬一匹,租亦免半。帝命軍租盡蠲之,余悉從其議。于是馬大蕃息。

    砥剛介有守,尤篤孝行。十六年,母喪哀毀,未至家,卒。

    虞謙,字伯益,金壇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

    建文中請限僧道田,人無過十畝,余以均給貧民。從之。永樂初召為大理寺少卿。時有詔。建文中,上言改舊制者悉面陳。謙乃言前事請罪。帝見謙怖,笑曰︰“此秀才闢老、佛耳。”釋弗問。而僧道限田制竟罷。都察院論誆騙罪,準洪武榜例梟首以徇。謙奏︰“比奉詔準律斷罪,誆騙當杖流,梟首非詔書意。”帝從之。天津衛倉災,焚糧數十萬石。御史言主者盜用多,縱火自蓋。逮幾八百人,應死者百。謙白其濫,得論減。

    七年,帝北巡,皇太子奏謙為右副都御史。明年,偕給事中杜欽巡視淮、鳳抵陳州災傷,免田租,贖民所蠰子女。明年,謙請振,太子諭之曰︰“軍民困極,而卿等從容請啟,彼汲黯何如人也。”尋命督兩浙、甦、松諸府糧,輸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賂有司,率得近地,而貧民多遠運。謙建議分四等︰丁多糧最少者運北京,次少者運徐州,丁糧等者運南京、淮安,丁少糧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賴之。又言︰徐州、呂梁二洪,行舟多阻。請每洪增挽夫二百,月給廩;官牛一百,暇時听民耕,大舟至,用以挽。人以為便。嘗督運木,役者大疫。謙令散處之,疫遂息。未幾,偕給事中許能巡撫浙江。

    仁宗即位,召還,改大理寺卿。時呂升為少卿,仰瞻為丞,而謙又薦嚴本為寺正。帝方矜慎刑獄,謙等亦悉心奏當。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獄,謙等再四參復,必求其平。嘗語人曰︰“彼無憾,斯我無憾矣。”嘗應詔上言七事,皆切中時務。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楊士奇奏事畢,不退。帝問︰“欲何言,得非為虞謙乎?”士奇因具白其誣,且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復職。宣宗立,謙言︰“舊制,犯死罪者,罰役終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輕重分年限。”報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謙美儀觀,風采凝重。工詩畫,自負才望。工部侍郎甦以鄙猥班謙上,恆怏怏,人以是隘其量雲。

    呂升,山陰人。永樂初為溧陽教諭,歷官江西、福建按察僉事,所至有清慎聲。入為大理寺少卿。宣德八年致仕卒。

    仰瞻,長洲人。永樂中由虎賁衛經歷遷大理寺丞。正統間,宦官王振用事,百官多奔走其門,惟瞻與大理卿薛不往。會與辨殺夫冤獄,益忤振,下獄,謫戍大同。景泰初,召為右寺丞,執法愈堅,在位者多不悅。移疾歸,加大理少卿。

    嚴本,字志道,江陰人。少通群籍,習法律,以傅霖《刑統賦》辭約義博,注者非一,乃著《輯義》四卷。永樂十一年以薦征,試以疑律,敷析明暢。授刑部主事。侍郎張本掌部事,官吏少當意者,獨重本,疑獄輒俾訊之。奉命使徽州,時督辦後期,例罰工,本不忍迫民。或以為言,本曰︰“吾辦矣。”蓋已寓書其子,蠰田為工作償也。

    仁宗立,以刑部尚書金純及虞謙薦,改大理寺正。斷獄者多以“知情故縱”及“大不敬”論罪。本爭之曰︰“律自叛逆數條外,無‘故縱’之文。即‘不敬’,情有重輕,豈可概入重比?”謙韙之,悉為駁正。良鄉民失馬,疑其鄰,告于丞,拷死。丞坐決罰不如法,當徒,而告者坐絞。本曰︰“丞罪當。告者因疑而訴,律以誣告致死,是丞與告者各殺一人,可乎?”駁正之。莒縣屯卒奪民田,民訟于官,卒被笞。夜盜民驢,民搜得之。卒反以為誣,擒送千戶,民被禁死。法司坐千戶徒。本曰︰“千戶生,則死者冤矣。”遂正其故勘罪。甦州衛卒十余人夜劫客舟于河西務,一卒死。懼事覺,誣鄰舟解囚人為盜,其侶往救見殺。皆誣服。本疑之曰︰“解人與囚同舟。為盜,囚必知之。”按驗,果得實,遂抵卒罪。

    本立身方嚴,非禮弗履。其使徽也,知府饋酒肴亦不受。年七十八卒。

    湯宗,字正傳,浙江平陽人。洪武末,由太學生擢河南按察僉事,改北平。建文時上變,言按察使陳瑛受燕邸金錢,有異謀。詔逮瑛,安置廣西,而遷宗山東按察使。坐事,左遷刑部郎中,出知甦州府。甦連歲水,民流,逋租百余萬石。宗諭富民出米代輸。富民知其愛民,不三月悉完納。

    永樂元年,有言其坐視水患者,逮下獄,謫判祿州。以黃淮薦,召為大理寺丞。或言宗曾發潛邸事。帝曰︰“帝王惟才是使,何論舊嫌。”時外國貢使病死,從人謂醫殺之。獄具,宗閱牘嘆曰︰“醫與使者何仇,而故殺之乎?”卒辨出之。尋命振饑河南,還署戶部事。解縉下獄,詞連宗,坐系十余年。仁宗立,復官,再遷南京大理卿。宣宗初,清軍山東。會天久不雨,極陳民間饑困狀。帝為蠲租免役,罷不急之務。宣德二年卒。

    贊曰︰永、宣之際,嚴飭吏治,職事修舉。若郁新之理賦,楊砥之馬政,劉季{虎}、虞謙之治獄,可謂能其官矣。李慶、師逵諸人,清介有執,皆列卿之良也。陳壽、馬京遭讒早廢,惜乎未竟其用。金忠奮身卒伍,進自藝術末流,而有士君子之行。當其侃侃持論于文皇父子間,忠直不撓,卒以誠信悟主,豈不偉哉。

    【  譯文】

    郁新,字敦本,臨淮人。

    洪武年間,以人才的身份被征召,授官戶部度支主事。

    提升為郎中。

    遇了一年,提升為本部門右侍郎。

    皇上曾經向他詢問全國的戶口和田賦,山川地理的險阻平垣,他回答沒有遺漏,皇上稱贊他的才能。

    不久晉升尚書。

    當時親王每年的俸祿是五萬石,郁新決議減少五分之四,並制定郡王以下俸祿的等級差別。

    又因為邊防的糧餉供應不上,制定召商開中法,命商人運輸糧食去邊塞,按收條去官家支取鹽,邊疆的糧食儲備得以充足。

    夏原吉任戶部主事,郁新很重視他,各部門的事務都委任給他。

    建文二年因身體有病自請返回家鄉。

    成祖登位,召他掌管戶部事務,任古樸為侍郎輔助他。

    永樂元年,河南發生蝗災,有關部門不上報朝廷,郁新彈劾後治了他們的罪。

    當初,要轉運糧餉到北京,郁新說︰“從淮河到黃河,一路上多淺灘和陡坡,運糧船只阻塞難行。

    請另外用吃水淺的船只裝載三百石糧食,從淮河、沙河運到陳州穎溪口的陡坡下,再用吃水淺的船只裝載二百石運到陡坡上,另用大船運入黃河。

    到達八柳樹各處,再令河南的車夫從陸地上運到衛河,轉而運輸到北京。”朝廷听從了這一建議。

    又說︰“湖廣屯田所出產的糧食品種不一樣,請求都必須繳納給官府。

    谷類、糜黍、大麥、薷麥每二石,折算米一石。

    稻谷、高粱每二石五斗,穆稗每三石,各折算米一石。

    豆、孌、芝甦與米等量。”被著錄下來成為法令。

    永樂二年,建議公、侯、伯、駙馬、儀賓的俸祿,二百石以上的,請求如同文武官員的定例,米和錢鈔兩樣搭配發給。

    永樂三年,因士兵們辛勞困頓,建議屯田的年收成達不到定額的其賦稅減少十分之四五,又建議將把米交納到北京贖罪的改為把米交納到南京的倉庫。

    都批準實行。

    這一年的八月死在任上。

    皇上嘆息說︰“郁新治理國家的賦稅十三年,計算錢糧的出入,今後有誰能代替他呢?”停止上朝一天,賜給下葬的祭品,而召夏原吉返京總理戶部事務。

    郁新擅長于綜合管理,嚴密而不繁瑣。

    他所規劃的事情,後人不能夠改變。

    趟舡,字雲翰,夏縣人,遷移到祥符。

    洪武年間,由舉人的身份進入太學,授官兵部職方司主事。

    他將全國的軍事重鎮和險要之地,包括適宜屯田、衛戍的地點繪制成地圖進呈朝廷。

    皇上認為是個人才,提升他為員外郎。

    建文初年,提升浙江參政,提出追捕海上賊寇的計策,有功勞。

    永樂二年出使交趾,返回後上奏合乎皇上意旨。

    提升為刑部侍郎,改任工部,再改任禮部。

    永樂五年,晉升尚書,被賜參加華蓋殿的宮宴,撤下美味佳肴帶回家給母親。

    起初,趟犯每每有事被言官彈劾,皇上並不過問。

    永樂九年秋季,朝鮮的使臣即將回國,按成例應有賞賜,趟舡沒有將此事上奏。

    皇上發怒說︰“這樣做將使朕失去遠方國人的心。”于是把趟犯關進監獄。

    不久得到釋放,讓他監督建置隆慶、保安、永寧各州縣,安撫新近依附的民眾,百姓安居樂業。

    永樂十五年遭母親之喪。

    起用復官,改任兵部尚書,專門處理塞外的軍事問題。

    皇上出征北方,轉運糧餉得法。

    仁宗繼承皇位,改任南京刑部。

    童塞室德五年,御史張楷彈劾趙扭以及侍郎俞士吉懈怠放縱。

    召至京師,命令他退休。

    趙犯性情精細聰敏,先後在五個朝代任職,地位列為大臣,對待自己就像象世清貧的人一樣。

    正統元年去世,年七十三歲。

    金忠,鄞縣人。

    少年時讀書,擅長于《易》的佔卜之術。

    兄長戍守通州死去,金忠得以補戍邊,因貧困不能成行,相士袁珙資助了他。

    到達之後,編入軍隊。

    在北平的集市上賣卜,大多算中。

    集市上的人相互傳說以為是神仙。

    和尚道衍在成祖面前稱贊他。

    成祖即將起兵,假托生病召見金忠佔卜,得到的是“鑄造印信,乘坐軒車”的卦,說︰“這卦象貴不可言。”從此以後自由出入燕王府中,常常以自己所佔的卦勸說成祖舉大事。

    成祖非常相信他。

    燕王的軍隊起兵,自己設置官員屬吏,授予金忠為王府紀善,守衛通州。

    建文帝的軍隊幾次攻城役能攻下。

    不久,成祖召回他安置在身邊,有什麼疑難就問他,佔卜之術更加靈驗,而且常常進獻計謀。

    于是拜官右長史,參贊軍務,成為謀臣。

    成祖稱帝,論他輔助創業的功勞,提升為工部右侍郎,輔助世子留守北京。

    不久召回南京,晉升為兵部尚書。

    皇上起兵的時候,因第二子朱高煦隨從征戰有功,許願立他為太子。

    到這時候淇國公丘福等人與朱高煦結黨,勸說皇上冊立他為太子。

    只有金忠認為不行,在皇上面前幾次歷數古時有關嫡子和庶子之間的事。

    皇上無法定奪,秘密地將此事告訴解翻、黃淮、尹昌隆。

    解翻等人都認為金忠的語是對的。

    于是冊立世子為皇太子,而任金忠為柬宮輔導官,以兵部尚書的身份兼任詹事府詹事。

    正統六年,命他兼而輔導皇太孫。

    皇上出征北方,留下金忠與蹇義、黃淮、楊士奇輔助太子代理國事。

    這時候朱高煦篡奪嫡位的陰謀更加急迫,流言蜚語說太子的壞話。

    正統十二年皇上北征返回,懲罰全部太子官員屬吏,將他們關進監獄。

    因金忠是有功舊臣而不問罪,並秘密命令他慎重考察太子的事。

    金忠說沒有什麼事。

    皇上發怒。

    金忠脫下帽子叩頭並流淚了,願以連坐擔保太子。

    因此太子沒有被廢掉,而太子屬官黃淮、楊溥等人也因此而得以保全。

    金忠出自行伍直到高位,很是受到親近和倚重,每當承蒙皇上垂詢顧問,能知無不言,然而謹慎而不泄露。

    與同事相處不持模稜兩可的意見,退下後則常常謙讓。

    第二年四月去世。

    賜給官車返鄉下葬,命有關部門修建祠廟墓地,免去他家的賦稅。

    洪熙元年,追加贈官榮祿大夫少師,謐號忠襄。

    任命他的兒子金達為翰林檢討。

    金達剛強正直,敢于說話,做到長蘆都轉運使。

    金忠有兄長金華,抱有志向節操。

    金忠守衛通州有功,想推恩任他為官,推辭不到任。

    皇上曾經召見他並賜予金綺衣,也不接受。

    成祖 他為迂腐的老頭,放他回鄉。

    一天,閱讀《宋史》到王倫依附秦檜的事,放聲長嘆而逝世。

    鄉里稱他為“白雲先生”。

    李慶,字德孚,順義人。

    洪武年間,以國子生身份代理右愈都御史,後授官刑部員外郎,提升為紹興知府。

    永樂元年召回任刑部侍郎。

    性格剛強果斷,有才干氣度,管理下屬非常嚴厲。

    皇上認為他有才能,幾次命他處理其它事務,不能時常到部里去。

    但是當下屬官吏與有罪之人勾結來往私收饅贈,李慶一知道這件事,就用嚴厲的法律處治他。

    永樂五年,改任左副都御史。

    兩次遭親人之喪,都服喪未滿慮召任職。

    當時功臣、武臣大多讓自己的子弟和家人利用開中法經商販鹽,成為官府和百姓的禍害。

    李慶說︰“按照舊制,四品以上的官員家庭不許與百姓爭利益。

    現在都督蔡福等人已經受到了處罰,公侯有犯法的,也請求按例問罪。”皇上命令照舊制嚴加禁止。

    忻成伯趙彝擅自殺了運糧的民夫,盜賣軍用糧餉。

    都督譚青、朱崇貪婪放縱。

    李慶彈劾他們,都交法官審訊。

    不久,彈劾都督費殲欺騙蒙蔽,梁銘貪婪暴虐,鎮守德州的都督曹得貪污受賄。

    都被責罰。

    朝廷內外都敬畏他的風度神采。

    永樂十八年晉升工部尚書,不久兼領兵部事務。

    仁宗即位,改任兵部,加官太子少保。

    弋謙因上言論事違忤意旨,呂震等人眾口一辭譴責他,只有李慶和夏原吉什麼也汝說。

    皇上不久醒悟了,降下敕令自己責備自己,並且責備呂震等人,呂震等人非常愧對造兩人。

    皇帝陵墓的事情很多,急辦此事的宦官有所要求,李慶堅持不給。

    人們都非常懼怕他,稱他為“生李”。

    奉命侍奉皇太子拜謁孝陵,在路途中約束將士,秋毫無犯。

    皇太子想打獵,李慶規勸阻止了。

    等到皇太子回到北京,就留下李慶在南京兵部任職。

    童宗宣德二年,安遠侯柳升討伐黎利,命令李慶參預籌劃軍務,準許他挑選部里各部門中有才德的人跟隨他自己。

    部隊到鎮夷關,柳升心中輕視賊寇,不作準備。

    郎中史安、主事陳蚹i訴了李慶。

    當時李慶已病重,勉強起來勸告柳升。

    柳升不听,一直前進,中埋伏兵敗身死。

    李慶的病于是更加沉重,第二天也死去了。

    全軍覆沒。

    師逵,字九達,束阿人。

    很小就失去父親,侍奉母親非常孝順。

    十三歲,母親生病,想吃藤花菜。

    師逵跑出城南二十多里求到了。

    等到返回,已是夜里二更天了,遇到了老虎。

    師逵驚恐地呼叫蒼天,老虎舍棄他而離去。

    母親的疾病不久痊愈。

    洪武年問,以國子生的身份跟隨御史外出巡察理事,被御史彈劾,逮捕至京。

    皇上驚異他雄偉的外貌,就放了他,貶他去御史台害寫公文。

    很久以後,提升為御史,升任陝西按察使。

    監獄中關押的囚犯積壓了上千人,十天里全部判決發落,都與他們的罪行相當。

    母親去世離任還鄉,在墓地旁邊搭蓋小屋守墓.不喝酒不吃肉三年。

    成祖登位,召回任兵部侍郎,改任吏部。

    永樂四年建造北京官殿,分別派遣大臣外出采集木料。

    師逵前往湖、湘地區,用十萬人進山開闢道路,召來商人,讓軍人和役夫與他們做買賣,事情得以辦成。

    但是過于嚴厲苛刻,百姓不堪忍受,很多人跟隨李法良作亂。

    左中允周干彈劾了他。

    當時仁宗代理國事,因為他是皇上特別派遣的,放在一邊不過問。

    永樂八年,皇上出征北方,命令他總管監督軍隊的供給,師逵請求測量路程安置停頓的地點,交替轉運。

    听從了。

    師逵輔助蹇義在吏部二十年,別人不敢以私事去求他。

    仁宗繼承皇位,與趙犯、古樸都改焉在南京任職,而師逵晉升為戶部尚書,兼掌管吏部。

    宣宗宣德二年正月死于任上,年六十二歲。

    師逵廉潔,不謀圖增加自己的產業,俸祿和賞賜都分給同宗親族。

    有兒子八人,到了無法自己供養自己的地步。

    成祖在北京曾經對左右的人說︰“六部中隨從護駕的大臣,不貪財的只有師逵而已。”古樸,字文質,陳州人。

    洪武年間以太學生的身份清理各郡縣有關田賦的地圖和戶籍,回來後隸屬于五軍都督府判斷罪案掌管刑法。

    自己陳述家中貧困,希望得到俸祿奉養母親。

    皇上贊賞他,授官工部主事。

    母親去世,官府給予船只讓他返鄉下葬。

    服喪期滿,改任兵部,經多次提升後任郎中。

    建文三年提升為兵部侍郎。

    成祖登位,改任戶部。

    永樂二年,古樸上奏︰“原先奉詔命令江西、湖廣以及甦、松各府運糧到北京,現在听說都遭了水災,轉運艱難,而北京各縣今年幸虧豐收。

    可以發錢鈔命令有關部門提高價格買進糧食,減少南方的運輸。”听從了。

    營造北京,命他去江西采集木料,以體恤百姓得到褒揚。

    永樂七年,皇上出巡北方,皇太子代理國事,召他還京,輔助夏原吉管理戶部。

    仁宗登位,改任南京通政使。

    第二年就地拜官戶部尚書,出京監督畿內的田賦。

    師逵生病,命古樸代營他。

    宣宗宣德三年二月死于任上。

    當初,戶部主事劉良不檢點,向皇上所寵幸的宦官乞求考績時得到上考。

    古樸認為不可以。

    劉良就誣告古樸有罪,古樸被逮捕。

    成祖調查到他是被誣告的,得以釋放。

    某一天,吏部上奏賜予劉良誥書,仁宗說︰“這個人從來就沒有品行,而且曾經誣告大臣,不能給他。”劉良後來果然以貪污而敗落。

    古樸在朝廷三十多年,從郎官到尚書,剛強而有操守,從不與有所要求而請見的人來往,與右都御史向寶都以清高耿直為人所稱道。

    向寶,字克忠,進賢人。

    洪武年問,以進士身份授官兵部員外郎0九年沒有過失,提升為通政使,以自己不善于上奏對答竭力辭去,改任應天府尹。

    建文的時候,獲罪貶往廣西。

    成祖登位,召回恢復官職。

    不久,又獲罪關進監獄,降官兩浙鹽運判官。

    仁宗在東宮為太子時,知道他清廉。

    等到登位,召回授官右都御史兼詹事,並且給他兩種職務的俸祿。

    不久應詔陳述八件事,大多是可以采用的。

    童塞宣德初年,改任南京。

    三年入京覲見,皇上憐惜他已年老,命他退休。

    返回時死在途中。

    向寶有辭章修養,寬容忠厚愛護百姓,而立身廉潔正直,多次遭到困苦也不稍有改變,平時言談從不觸及利。

    先後為官四十多年,到死的那一天,家中日常用具都短缺,房里空空蕩蕩。

    陳壽,隨縣人。

    洪武年問,以園子生身份授官戶部主事。

    永樂元年升員外郎。

    出任為山東參政,所到之處以愛護百姓作為自己的本分。

    因夏原吉的薦舉,召回為工部左侍郎。

    皇太子在南京代理國事,陳壽每天陳言軍隊百姓貧困,又乘機會上言說太子左右的人中求取恩惠的很多,恐怕影響太子完美的德性。

    太子深有同感地接納了這一建議。

    太子曾目送他出去,回過頭對侍奉的大臣說︰“這是侍郎中的第一人。”丞樂九年,由于漢王朱高煦的誣陷,被關進監獄,家貧而不能夠天天供給。

    屬下有饅贈給他,拒不接受,竟死在獄中0過了一年,打開靈柩,栩栩如生。

    仁宗登位,贈官工部尚書,謐號敏肅,他的兒子陳被授予中害舍人,後來官也做到工部侍郎。

    與陳壽同時關進監獄並死在獄中的,有馬京、許思溫。

    匿京,武功人。

    洪武年問,以進士授官翰林編修,先後任左通政、大理卿。

    永樂元年任行部左侍郎n皇太子留守北京,命他兼輔助教導,他竭盡忠誠輔佐贊助,太子非常看重他。

    幾次被朱高煦所誣陷,被貶往廣西戍邊,接著因以前的事,逮捕關進監獄。

    許思溫,字叔雍,昊縣人。

    以園子生身份代理刑部主事,逐漸做到北平按察副使。

    燕王軍隊起兵,許思溫協助守衛城市有功,提升為刑部侍郎,改任吏部,兼任贊善。

    也因讒言關進監獄。

    都得病死去。

    仁宗繼位,贈匿哀為少傅,謐號文簡;許思溫為吏部尚書,他的兒子許俊被授焉贊禮郎,進入翰林學習。

    劉季篪,名韶,以字通行于世,余姚人。

    洪武年間的進士。

    任行人。

    出使朝鮮,拒絕對方的債贈。

    皇上听說,賜給他衣服錢鈔,提升為陝西參政。

    陝西有拖欠的賦稅,有關部門用嚴酷的刑罰督促,百姓無法繳納。

    劉季篪到了那里,與他的同事分頭前往各郡縣,把抓的人全都放了,放寬他們的期限。

    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全都繳納了。

    陝西不出產碉砂,而每年都要征收。

    劉季篪上奏朝廷,免除了。

    洪渠水漫溢,為它修築了河堰蓄水泄洪,于是成為永久的利益。

    建文年間,召回任刑部侍郎。

    有一人被盜賊所牽連,抓來官府時,盜賊已死去,于是召來盜賊的妻子和兒子讓他們辨認。

    听他們的說話,這人是冤枉的,就放了他。

    官吏虧空了官家的錢,誣陷一千多人,全都為他們分辯並免罪。

    河陽客舍中有朱、趙二人分室而寢。

    趟被殺害,有關部門懷疑是朱殺的,朱屈打成招。

    只右劉季簏說︰“他們不是舊仇,而且趙的行裝無利可圖。”延緩了這一案件的判決,終于抓到了殺害趙的凶手。

    揚州有一百姓家,盜賊夜里進去殺了人,留下一把刀在尸體旁邊,刀上有記號,是這家鄰居的。

    官府抓獲並審訊鄰居,鄰居說︰“丟失這把J很久了。”受不了嚴刑拷打而屈招。

    劉季篪派人懷藏這把刀到那個村里暗中調查。

    一個小孩認出刀說︰“這是我家的東西。”盜賊這被抓獲。

    丞樂初年,纂修《大典》,命令姚廣孝、解縉以及劉季篪總管此事。

    八年因判案錯誤獲罪關進監獄,被貶往外地任職。

    拖拖拉拉還沒動身,又被關進監獄。

    很久以後被釋放。

    命令他以儒生的身份隸屬翰林院參加編纂。

    不久授官工部主事,死在任上。

    劉辰,字伯靜,金華人。

    建國之初,以代理典簽的身份出使方國珍部。

    國珍妝扮了二個美女送給他,他呵斥她們退下。

    李文忠在嚴州駐扎軍隊,征召劉辰安置在手下。

    元帥葛俊駐守廣信,嚴冬時派百姓疏浚護城河。

    李文忠阻止他,不听。

    李文忠發怒,想以武力相加。

    劉辰請求前往講清道理。

    葛俊後悔謝罪。

    事情于是平息。

    以父母年老而辭官返鄉。

    建文年問,被薦舉提升為監察御史,出任鎮江府知府,對本職工作很勤勉。

    靠近長江邊的八十多頃田地,很久以來淹在水中,田賦卻和以前一樣征收,因為劉辰的上言而得以免除。

    京口的水閘荒廢,轉運漕糧的船只沿新河出長江,船只多次遭毀壞。

    劉辰修理原有的水閘,于公于私都便利。

    運漕糧的大運河容易干涸,仰仗練湖增加它的水量,三斗門久已荒廢。

    劉辰加以修築。

    運船不久得以通行,湖下游的田地更是得到了豐收。

    永樂初年,李景隆上言說劉辰了解建國之初的事情,召回京師,參預修纂《太祖實錄》。

    升江西布政司參政,上奏免除九郡荒蕪田地的糧賦。

    這一年發生饑荒,鼓勵富裕百姓借糧給饑餓的人,免除他們的徭役來作為所借糧食的利息。

    官府為他們立下字據,一年之後償還。

    劉辰為官廉潔勤勉,崇尚氣節,與都指揮使、按察使不相投合,幾次發生爭執,獲罪免去官職。

    十四年起用為行部左侍郎,又留用南京三年。

    皇上考慮到他已年老,賜給敕書以及錢鈔彩帛,令他退休。

    死在途中,年七十八歲。

    楊砥,字大用,澤州人。

    洪武末年,以進士身份授官行人司右司副。

    上疏說︰“揚雄做王莽的大夫,給千秋萬代留下譏誚。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以及解釋大義闡明道理的言論,足以輔佐世風教化。

    現在孔廟中隨從祭祀的有揚雄而沒有董仲舒,是不對的。”皇上听從了他的意見。

    歷經升遷任為湖廣布政司參議。

    建文年問,上言︰“帝堯的德行開始于規近自家九族。

    現在應當重視和睦各藩王,不要自己剪除自身的枝葉。”不予答復。

    因父親去世而返鄉。

    成祖登位,在服喪期間被起用為鴻臚寺卿。

    乞求服滿喪期。

    喪期滿,提升為禮部侍郎,因為管理河渠失職而獲罪,降為工部主事,改任禮部。

    永樂十年升北京行在太僕寺卿。

    當時從昊橋到天津的運河被大水沖垮堤岸損害莊稼。

    楊砥請求開鑿德州東南面的黃河舊河道以及土河以殺減水勢。

    皇上命令工部侍郎藺芳經營管理開河工程。

    楊砥確定牧馬的法令,請求朝廷下令百姓每五口人養種馬一匹,養十匹馬的人家中確立群頭一人,養五十匹馬的人家確立群長一人,養馬人家每年免除稅糧的一半。

    而從薊州以東地區到山海關各衛所,土地寬廣,水草茂盛,在那里屯田的部隊每人養種馬一匹,田租也免除一半。

    皇上命令軍隊的租稅全部減免,其它的都按照他的建議辦理。

    于是馬匹大大地繁衍了。

    楊砥剛強耿直有操守,尤其誠信孝行。

    永樂十六年,母親去世哀痛遇度,還沒有到家,就去世了。

    虞謙,字伯益,金壇人。

    洪武年間,以國子生身份提升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

    建文年問請求限制和尚道士的土地,每人不超過十畝,其余土地平均分給貧苦百姓。

    听從了。

    永樂初年召回任大理寺少卿。

    當時有韶令,建文年間曾上言改萆舊制度的人都要當皇上的面陳述。

    虞謙就說了以前的事並請罪。

    皇上見虞謙害怕,笑著說︰“這個秀才只是排斥老子、佛教罷了。”放了不再過問。

    但是限制和尚道士田地的制度最終被停止了。

    都察院確定欺騙的罪名,按照洪武年問公布的條例是殺頭示眾。

    虞謙上奏︰“遵從詔令、按照法律判罪,欺騙應當是杖打流放,殺頭不是詔令中的意思。”皇上听從了。

    天津衛的糧倉發生火災,燒掉糧食幾十萬石。

    御史上言說是主管的人偷竊用去太多,就放火焚燒以掩蓋自己的罪責。

    逮捕了幾乎八百人,應處死的有上百人。

    虞謙辯白此事定罪太過分,得以減輕量刑。

    丞樂七年,皇上出巡北方,皇太子上奏任虞謙為右副都御史。

    次年和給事中杜欽一起巡視淮安、鳳陽到陳州的災害,免除田租,贖回百姓賣掉的子女。

    次年,虞謙請求賑災,太子告諭他說︰“軍民疲困極了,而你們還從容地啟奏請示,那個矯命開倉賑民的汲黯是個什麼樣的人啊。”不久命他監督將兩浙、甦州、松江各府的糧食,運往南京、北京以及徐州、淮安。

    有錢的人賄賂有關部門,都得以運往近的地方,而窮人大多運往遠的地方。

    虞謙建議分為四等︰人口多而糧食最少的人家運往北京,糧食第二等少的人家運往徐州,人口、糧食相等的人家運往南京、淮安,人口少而糧食多的人家存留在本地。

    靠著他百姓得到了好處。

    又上言︰徐州、呂梁地區發二次洪水,來往船只大多受阻,請求每次發洪水時增加拉船夫二百人,每月發給糧食,增加公家征用牛一百頭,空閑時听任百姓用以耕田,大船到,用牛來拉船。

    人們都認為這個辦法很便利。

    曾經監督運木材,民工中發生嚴重的瘟疫。

    虞謙下令讓他們分散居住,疫情于是平息了。

    不多久,和給事中許能一起巡撫浙江。

    仁宗登位,召回京師,改任大理寺卿。

    當時呂升任為少卿,仰瞻任為大理寺丞,而虔謙又推薦嚴本為寺正。

    皇上正要慎重判刑斷獄,虞謙等人也盡心地向皇上奏聞處罪意見。

    凡是刑部以及各地所上報的案件,虞謙等人再四地檢殮復核,必定求得公平。

    曾經對人說︰“那些人沒有遺憾,那麼我也就沒有遺憾了。”曾經奉皇上詔令上奏七件事,都切合當時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有人上言說他上奏論事不保密,對外人施恩惠以換取別人的好感。

    皇上發怒,降職為少卿。

    一天,楊士奇上奏論事完畢,不退下。

    皇上問︰“想說什麼?是不是為了虞謙?”楊士奇于是全部辯白了他的冤屈,並且說虞謙先後服事三朝,有大臣的風度格局。

    皇上說︰“我也後悔了。”于是就命令恢復原職。

    宣宗繼位,虞謙上言︰“按舊有法制,犯了死罪的人,罰他終身勞役。

    現在罪犯所犯的罪行不相等,應當按照罪行的輕重區分不同的年限。”批準了。

    宣德二年三月在任上去世。

    虞謙具有美好的儀表外貌,風度神采莊重。

    擅長于作詩繪畫,自恃才能和聲望。

    工部侍郎甦瓚以庸俗猥瑣的作風位居于虞謙之上,虞謙因此經常怏怏不樂,人們因此說他氣量狹窄。

    呂升,山陰人。

    永樂初年任為溧陽教諭,先後任官江西、福建的按察食事,所到之處有清廉謹慎的名聲。

    入朝任大理寺少卿。

    宣德八年退休去世。

    仰瞻,長洲人,永樂年問由虎賁衛經歷提升為大理寺丞。

    正統年問,宦官王振專權,文武百官都紛紛投靠到王振的門下,只有仰瞻和大理卿薛壇不與他來往。

    適逢與薛一起查清了殺夫的冤案,更加觸怒了王振,被關進監獄,謫戍大同。

    景泰初年,召回任右寺丞,執行法律更加堅決,在官位上的人大多不高興。

    稱病返鄉,加官大理少卿。

    嚴本,字志道,江陰人。

    年輕時就通曉眾多典籍,熟悉法律條文,因傅霖所撰的《刑統賦》語辭簡約而含義廣博,給書作注的人不止一家,就撰著了《輯義》四卷。

    永樂十一年以薦舉征召,以疑難的法律條文考他,陳述剖析得明了順暢。

    授官刑部主事。

    侍郎張本主管刑部事務,下屬官吏中很少有稱他意的,惟獨看重嚴本,有疑難案件就派他去審訊。

    奉命出使徽州,當時督察辦理的工程已延誤了期限,照例應懲罰做工,嚴本不忍心強迫百姓。

    有人捉醒他,嚴本說︰“我已經辦理了。”其實是已經帶信給他的兒子,賣了土地作為工程的賠償。

    仁宗繼位,因刑部尚書金純以及虞謙的推薦,改任大理寺正。

    審判案件的人往往以“知情故縱”和“大不敬”的罪名定罪。

    嚴本爭辯說︰“法律除了叛逆幾條條文之外,沒有‘故縱’的文字。

    即使‘不敬’,情況有重有輕,怎麼可以一概歸入重罪呢?”虞謙贊同他的意見,全部將錯案駁回改正。

    良鄉的一個百姓丟失了馬,懷疑他的鄰居,告狀到丞那里,鄰居被拷打致死。

    縣丞因判決處罰不合法律而獲罪,應當判處服勞役有期徒刑,而告狀的人被判絞刑。

    嚴本說︰“縣丞的判罪相當。

    告狀的人因為懷疑而投訴,按照誣告致死的法律處治,就是說縣丞和告狀的人各殺了一個人,可以這樣說嗎?”駁回糾正了。

    莒縣屯田的士兵搶奪民田,百姓告到官府,士兵被笞責。

    夜晚去偷百姓的驢,百姓搜查找到了驢,士兵反過來說他誣告,抓了他押送到千戶那兒,百姓被關禁致死。

    司法官判處千戶服徒刑。

    嚴本說︰“讓千戶活,那麼死去的人就冤枉了。”于是論定他故意制造冤案的罪名。

    甦州衛的十多個士兵夜晚在河西務搶劫客船,一士兵死去。

    他們害怕事情被發覺,就誣告是隔壁船上押解囚犯的人去偷盜,他們的伙伴前往救援而被殺。

    那些人全都含冤認罪。

    嚴本懷疑地說︰“押解的人與囚犯在同一條船上。

    他們去偷盜,囚犯必定知道。”經審察檢驗,果然得到實情,就判定衛卒有罪而給予處罰。

    嚴本持身方正嚴格,不符合禮的事不去做。

    他出使徽州時,知府髖贈他美酒佳肴也不接受。

    七十八去世歲。

    湯宗,字正傳,浙江平陽人。

    洪武末年,從太學生提升為河南按察愈事,改任北平。

    建文年間向朝廷密告有人謀反叛亂,說按察使陳瑛接受燕王府的金錢,有不軌的圖謀。

    詔今逮捕陳瑛,安置在廣西,而提升湯宗為山東按察使。

    因事獲罪,降職焉刑部郎中,出任甦州府知府。

    甦州連年發生水災,百姓流離,拖欠租稅一百多萬石。

    湯宗曉諭富裕百姓拿出米來代為繳納。

    富裕百姓知道他愛護百姓,不出三個月全部交納完畢。

    永樂元年有人上言說他坐視水災而不顧。

    被逮捕關進監獄,降職為祿州通判。

    因黃淮的薦舉,召回任大理寺丞。

    有人上言湯宗曾經告發皇上當年在燕王府的事。

    皇上說︰“帝王是只要是人才就使用,又怎麼會在乎原來的嫌隙呢?”當時外國來進貢的使者得病死去,隨從的人說是醫生殺了他。

    罪案已定,湯宗閱讀案卷嘆息說︰“醫生與使者有什麼仇,而要故意殺他呢?”最終查明了案情並放了他。

    不久受命往河南救濟饑民,返回代理戶部事務。

    解縉被關進監獄,供詞牽連到湯宗,獲罪關了十多年。

    仁宗繼位,恢復官職,又提升為南京大理寺卿。

    宣宗初年,去山東清理軍隊。

    適逢天很久不下雨,他竭力向上陳述民間饑餓貧困的狀況。

    皇上為百姓免除租稅和勞役,停辦不緊急的事務。

    ,宣德二年去世。

    贊曰︰永樂、宣德之際,嚴格整頓官吏的治事行為,各官分內掌管的事務整肅齊備。

    如郁新的管理賦稅,楊砥的馬政,劉季篪、虞謙的斷案,可以說是能勝任他們的官職了。

    李慶、師逵等人,清廉剛宜有操守,都是在眾位官員中優秀的。

    陳壽、馬京遭讒言早被廢斥,可惜沒有能完全發揮他們的作用。

    金忠從士卒的隊伍中奮起,從方士末流中進身,而有讀書人君子的行為。

    當他在文皇父子之間從容不迫地發表意見,忠直不屈,最終以忠誠信義感動了人主,難道不偉大嗎!


如果你對明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