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石部 石膏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與凝水石同名異物。丹溪雲。石膏兼質與能而得名。苟非有膏。豈能為固濟丹爐之用。昔人以方解石當之誤矣。膏味甘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少陽。

    彼方解石止有體重質堅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為三經之主治者焉在哉。附石膏理石長石方解石辨。石膏有軟硬二種。軟者大塊生于石中。作層如壓扁米糕形。每層濃數寸。有紅白二色。紅者不可服。白者潔淨。細紋短密如束針。正如凝成白蠟狀。松軟易碎。燒之即白爛如粉。其中明潔。又色帶微青。而紋長細如白絲者。理石也。與軟石膏一物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塊而生。直理起稜。如馬齒堅白。擊之則段。段橫解。光亮如雲母白石英。有牆壁。燒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塊。擊之塊塊方解。牆壁光明者。乃方解石也。燒之則散。亦不爛。與硬石膏一類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自來皆以硬者為石膏。軟者為寒水石。至丹溪始斷然以軟者為石膏。而後人遵用有驗。千古之惑始明。蓋昔人所謂寒水石者。即軟石膏也。所謂硬石膏者。乃長石也。石膏理石長石方解石四種。性氣皆寒。俱能去大熱結氣。但石膏又能解肌發汗為異耳。理石即石膏之類。長石即方石之類。俱可代用。(瀕湖)按軟石膏與硬石膏之別。一生石中作層。一作塊而生。

    即此已得其概。至理石之別于軟石膏。以其色微青。不如軟石膏雪白。其文細而長。不如軟石膏短密耳。

    味辛甘淡。氣寒。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陰中之陽。可升可降。乃足陽明胃經大寒藥。

    並入手太陰少陽經氣分。善除胃熱。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本經)治傷寒陽明經肌肉壯熱。頭痛目痛。鼻干不眠。口渴飲水。又溫熱病煩熱而渴。脈洪大且數而長者。又傷暑伏暑暑瘧為要藥。更療陽毒發斑本經熱頭痛。及頭風旋暈。

    齒痛消渴。嘈雜腹脹。瀉胃上痰熱食積。清肺熱煩逆暴氣高喘。咽熱。除三焦大熱。皮膚熱。

    骨蒸熱。並乍寒乍熱。(諸本草) 方書治消癉痰飲。虛勞燥咳。齒鼻病。痙厥螈 。虛煩。

    霍亂。水腫脹滿。嘔吐噫。吐血溲血。痹痿。癘風癇。黃膽。遺精。稟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氣。故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大寒而兼辛甘。則能除大熱。所主諸證。多由足陽明邪熱熾盛所致。其手太陰肺手少陽三焦。固其同氣以為病者也。(仲淳) 按傷寒太陽證。

    惟風寒郁熱之甚。投大青龍湯。先哲譬之亢熱已極。一雨而涼者。正謂石膏氣極清寒。味卻甘辛。為從陰達陽之劑。入肺胃而散其郁熱。與麻桂相助為理。以盡解表之功。又陽明經中熱。發熱更惡熱。躁。日晡潮熱。肌肉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自汗。當用石膏。若無以上諸證勿服之。石膏善治陽明本經頭痛牙痛。止消渴。去中暑潮熱。然能寒胃。令人不食。

    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潔古) 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邪熱在陽明。肺受火制。

    故用辛寒以清之。若傷寒熱病。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汗不已。或著暑熱。身疼倦怠。服白虎湯無有不效。(海藏)大抵傷寒之用石膏。惟大青龍解陰寒所郁之躁熱。至于陽明諸證之治。是皆直滌其本經之熱耳。若夫暑證。則亦不離于胃也。海藏又雲。傷寒表證。

    發熱惡熱而渴。與雜證同。但頭痛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乃陽明經病也。雜病里證發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病藏也。手太陰氣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也。治暑瘧及斑毒。此為要藥。值熱盛邪熾各證。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之鮮少。則難責其功。(仲淳) 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故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證退而脈數不退。洪大而病有加者。宜減苦寒加石膏。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此藥誤用。為害非細。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如病退而脈數不退者。不治。(潔古)

    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外台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針者一斤。粉甘草一兩。細研如面。日以水調三四服。楊寺丞女病骨蒸。內熱外寒。眾醫不瘥。用此方而體遂涼。按此皆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也。若衰暮及氣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瀕湖) 仲景白虎湯專解陽明邪熱。其證頭疼壯熱。口渴煩躁。鼻干目 不得眠。畏人聲木聲。畏火。若勞役人病此。元氣先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發斑陽毒盛者。白虎加麥冬竹葉。以石膏為君。自一兩至四兩。麥冬亦如之。

    知母自七錢至二兩。竹葉自百片至四百片。粳米自一大撮至四大撮。甚則更加連柏芩。名三黃石膏湯。自一劑至四劑。婦人妊娠病此者亦同。傷寒汗後。煩熱不解。竹葉石膏湯主之。

    痧疹發熱。口渴唇焦。咳嗽多嚏。或多痰。或作泄。竹葉石膏湯加赤檉木兩許。貝母栝蔞根各二三錢主之。發斑亦同。甚者加三黃。暑瘧頭痛壯熱。多汗發渴。亦用竹葉石膏湯二三劑主之。虛者加人參。後隨證施治。按此是暑瘧。暑氣本與心包絡之氣相感。而包絡又與胃相應。石膏入手少陽三焦。固與手厥陰包絡為表里者。況其又入胃乎。此所以為暑病要藥。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 。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饑齒痛。

    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研為末。醋丸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殊驗。(丹溪) 風熱心躁。口干狂言。渾身壯熱。熟石膏半斤。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糕丸彈子大。蜜水磨下。熱勞附骨蒸熱。四肢微瘦。有汗。脈長者。石膏散主之。石膏一味。細末如面。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身無熱為度。按熱勞之證。不盡屬于陰虛。亦有陽邪外襲。傳入于骨。不能泄越。內作骨蒸。令人先寒後熱。久久漸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實也。脈長者陽邪證也。石膏散主之。東垣言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必死。此惟新產失血。饑困勞倦之病為然。若內熱而有汗脈長。則不在所禁也。尋常搽牙。石膏補骨脂同為末用之。

    ﹝論﹞三焦為氣之所終始。始之者在命門。生之者在胃。統之者在肺。其由下而上也。

    自命門以極于肺。由上而下也。復自肺以歸命門。而總不離于胃。卻又以三焦為下而上上而下者之主也。(三焦為命門元氣之使)惟三焦之氣。根于至陰。際于至陽。而石膏萃清寒之精。有合于三焦元氣。根于至陰者。其味辛甘發散。更有合于由至陰而徹至陽者。然則石膏之致其清寒于肺胃。固猶是元氣之上布。但陰勝于陽耳。其舉甘寒之氣錘為甘辛。陰得隨陽而入胃至肺以際于天。舉甘辛之沖味致其清寒。陽得隨陰而由肺降胃以極于地。是其所療諸證。似以三焦為體。肺胃為用。而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亦自完其陰中達陽之用也。顧何以又為陽明主藥。蓋緣水火之氣。附于中土。以為用耳。(如傷寒傳經由太陽而次陽明。可以思矣。)本經首主中風者。其義雲何。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不足而陽有余。即謂風之淫。陽不足而陰有余。即謂風之虛。茲味之陰有余者。正以對待陽有余之證而治其風淫也。

    (真陰之麗于陽以升者。易為六淫之所侵。七情之所耗。侵之耗之。陽乃獨亢而化風矣。是為風之淫。淫者陰不能為陽守也。)方書主治諸證。屬于風者強半。而熱即次之。(能化亢陽之淫氣而靜其風。更能散風化之厲氣而除其熱。)凡熱留而不散。致銷爍真陰已甚。非此不能息酷烈之焰。而置清冷之淵。繆氏所謂功同金液。且雲用之鮮少難責其功也。夫人身元氣之用。用于離中。坎以心為火主。而火實藉水以為用也。元氣之根。根于坎中。離以腎為水主。而水實藉火以為體也。三焦主元氣。而元氣之根柢在命門。然則投此清寒之氣味。得不留意于三焦之根柢。而只于足陽明胃經論治哉。(茲味從皮膚而散熱。即從陽歸陰之功。從骨空而祛熱。即從陰達陽之功。舉五髒六腑。或氣或血。皮膚脈肉筋腦髓骨與胞皆及之。)

    或曰。元氣之說是矣。第其為胃經大寒藥而用之。有宜有忌者何故。曰。石膏所宜。正以救元氣也。蓋陽熾于肺胃之間。則火與元氣不兩立。經所謂至陽盛則地氣不足。故宜石膏以瀉陽而存陰。至其所忌。亦以救元氣也。蓋肺胃之陽未亢。相火即是元氣。經所謂通天者生之本。故忌石膏以存陽而達陰也。審于斯義。則中土握升降之樞以為元氣轉關者。其宜否當自了然。東垣所雲立夏前不宜多服。正為宜升之時耳。雖然。用此味全要認定是氣分除熱之藥。與血分全無涉。即其能退數脈。亦以甘味為血生化之原。更有辛以達之。而氣為血主。正合于內經化原之義。先哲謂血虛發熱禁用者。又恐氣虛不能勝此味。更絕血之化原耳。

    即如除熱不偏用苦寒。因苦寒固入血分。令陽之郁者愈不得散。亦欲救化原之意也。若夫內傷之證。(食積痰火)由于陽分壅遏其正氣。以成有余之熱者。皆能治之。如頭痛齒痛是也。

    若由于元氣不足以生痰熱。則未可概施。又如內傷消渴。有勞傷脾髒。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谷為糟粕。而不能化為精血以養五髒者。與內傷實熱之消渴。自難例治。然則何以三焦蒸熱在髒腑之中者亦用石膏。曰。諸蒸皆因熱病後食肉飲酒。或犯房事而成。(五蒸湯分屬髒腑形證。投治藥味。歷歷不同。具見準繩虛勞中。)惟于益氣補血中。更入石膏以清散其結熱。如虛煩消癉之治。諸方固可稽也。故在胃氣虛者。不可投。至氣血不足而有結熱在氣分者。果使補瀉得宜。主輔中節。安能懲噎廢食。舍此中病之味哉。

    石膏本解實熱。祛暑氣。散邪熱。止渴除煩之要藥。溫熱二病。多兼陽明。若頭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飲者。邪在太陽也。未傳陽明。不當用。七八日來。邪已結里。有燥糞。往來寒熱。宜下者。弗用。暑氣兼濕作瀉。脾胃弱甚者。弗用。瘧邪不在陽明則不渴。亦不宜用。產後寒熱由于血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于陰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並弗誤用。

    (仲淳)

    ﹝辨治﹞ 生石中作層者真。石臼中搗成粉。密絹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水澄令干。重研用之。近人因其性寒。火 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作散者 熟。入煎劑半生半熟。凡入煎劑。碎之如粟米大。先煮數十沸。乃入余藥。以其氣味難出故也。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