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石部 滑石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廣之桂林各邑及 峒中皆出之。山東蓬萊縣桂府村所出者亦佳。(瀕湖)

    味甘淡。氣寒。入足太陽膀胱經。兼入足陽明手少陰太陽陽明經。主蕩胃中積聚寒熱。

    去留結。利中。通九竅六腑津液。和血脈。益精氣。解燥渴。除膈上煩熱。療身熱。泄 。

    利小便癃閉淋瀝及黃膽水腫腳氣。兼滑女子難產。下乳汁。妊娠小便轉脬。治前陰竅塞不利。

    性沉重。能泄上氣令下行。用質之藥。故利竅不與諸淡滲藥同。(潔古) 屬金而有土與水。

    無甘草以和之弗用。(金水相生必藉于土)能燥濕。分水道。實大腸。(二句相因而言。濕燥則水道分。水道分則大腸自實。)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煩渴。補脾胃。降心火之要藥也。(丹溪)滑石甘淡入胃。滲走經絡。游溢津氣。上輸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去上中之熱與濕)下利水道。(去中下之熱與濕)為蕩熱燥濕之劑。熱散則三焦寧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河間用益元通治表里上下諸病。蓋是此意。(瀕湖)滑石石中之得沖氣者。滑以利諸竅。通壅滯。

    下垢膩。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為祛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滯。

    利下竅之要藥。(仲淳)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解中暑傷寒疫癘。饑飽勞損。

    憂愁思慮。驚恐悲怒。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兼解兩感傷寒。百藥酒食邪熱毒。治勞傷虛損。內傷陰痿。驚悸健忘。癇螈煩滿。短氣痰嗽。肌肉疼痛。腹脹悶痛。淋閉澀痛。服石石淋。凡身熱嘔吐。泄瀉腸 。下利赤白。除煩熱。及胸中積聚寒熱。止渴消蓄水。婦人產後損液。血虛熱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癰。牙瘡齒疳。此藥大養脾腎之氣。通九竅六腑。

    去留結。益精氣。壯筋骨。和氣通經脈。消水谷。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強志輕身。

    耐勞役饑渴。乃神驗之仙藥也。白滑石水飛過六兩。粉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

    溫水調下。實熱。用新汲水調下。解利。用蔥豉湯下。通乳。用豬肉面湯調下。催生。用香油漿下。凡難產或死胎不下。皆由風熱燥澀。結滯緊斂。不能舒緩故也。此藥力至。則結滯頓開而瘥矣。(河間) 如用以治痢。照雷公炮制。用丹皮同煮過。加丹砂水飛細末。每兩一錢。名辰砂六一散。治心經伏暑。下利純血。煩躁口渴。神昏不爽。(仲淳)

    ﹝論﹞ 滑石屬金而有土與水。夫色白者金也。味甘者土也。氣寒者水也。金水相生。

    必藉土以致其用。經曰。味歸形。形歸氣。是味之甘者。歸于質之白。質之白者。歸于氣之寒也。由土而金。由金而水。此豈徒以滑竅利水。盡其用哉。本經謂其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別錄曰。令人利中。其義可參也。蓋其堅貞之性。本屬坤貞。而柔膩之質。又得坤柔。

    合之以為滑利。所以奏功若此。人身寒熱積聚。本由氣以有形。而脾胃患濕。又即積聚之氣所化也。滑石由質以化氣。俾濕去而中土得司運化之職。上至于肺以生金。還降入胃以行水。

    化則九竅六腑津液通而經脈舒。脾氣益暢矣。此所謂益精氣補脾胃者也。肺陰下降。則心火降矣。又其所謂大養脾腎之氣者。緣水土合德以立地。而合以為體者。實分以為用。濕為土病水在土中也。即為水病土又在水中也。濕行而水道分。脾與腎胥受其益。即本經所雲益精氣者。固已包舉于此矣。又其能在去留滯。留滯之去。即以益脾氣。降心火。養腎氣。此中煞有妙理。知此則可以善其用。而不徒以去結行滯當之。大抵人身百病。療之者勿論寒熱虛實之劑。俱能兼于清中道。清中道有用其氣者。有用其味者。有用其質者。如滑石則質以化氣。而效更捷。試舉其同用諸方。如寒涼宣泄。用之固多。乃在溫熱。(辛溫如胃脕痛之星半安中湯。白螺殼丸。脅痛之木通散。膏淋之沉香丸。辛熱如中風之三因白散。中暑之大黃龍丸。勞淋之生附散。)及補養(如痰飲之半夏利膈丸。霍亂之桂苓白術散。桂苓甘露飲。

    脹滿之甘露飲。勞淋之黃 湯。地黃丸。)而亦同用之。正以人之血氣為病。留結于中道者。

    寧獨熱實為然。即虛寒而患于中道之留滯者。亦自不少。知虛寒亦借以為用。則可以神而明之為中道利矣。觀于治滯下。益元散一入紅曲以和血行滯。名清六丸。一入干姜以正氣闢濕。

    名溫六丸。或清或溫。因名繆氏。病因陰精不足而內熱。致小水短赤不利。或煩或渴。身熱由于陰虛火熾者。皆禁。

    脾腎俱虛者。雖作瀉。弗服。中氣虛陷宜升者。所宜致慎。多服使人小便多。精竅滑。(士材)

    ﹝辨治﹞ 取白如凝脂。極軟滑者用。若理粗質硬。色青有黑點者。謂之斑石。不入藥。

    水飛過用。或有宜如雷公制者。因其證也。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