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鹵石部 大鹽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味咸。微苦。微甘。微辛。氣寒。漏蘆為之使。主助水髒涼血潤燥。和髒腑。除中惡心痛。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並治霍亂腹痛。腹脹氣滿。除積聚及傷飲食。吐胸中痰癖。及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除風邪。止風淚邪氣。療疝氣。通大小便。明目固齒。堅肌骨。定痛止癢。(諸本草)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間。潤下之性。無所不在。其味作咸。

    凝結為鹽。亦無所不在。在人刖血脈應之。鹽之氣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鹽。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從其類也。煎鹽者用皂角收之。故鹽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補腎藥用鹽湯者。引入本髒也。而補心補脾藥。亦須用炒鹽。其治積聚結核。以能軟堅也。治諸癰疽眼目及血病。以其走血也。治諸風熱病。以寒勝熱也。治大小便病。以能潤下也。治骨病齒病。以腎主骨咸入骨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與此同義)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瀕湖)中惡心痛。或連腰臍。取鹽如雜子大。

    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霍亂心腹痛。炒鹽三錢。以炒砂仁末五錢。泡湯。

    井水澄。冷灌下效。凡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此方入口即吐。

    絕氣復通。(柳州纂方)一法。用鹽一大匙熬黃。童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壯即甦。按治霍亂。多取鹽以上涌下泄。要亦不外于陰陽合化也。胸中痰飲。傷寒熱病。瘧疾。須吐者並以鹽湯吐之。心腹脹堅。痛悶欲死。鹽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積聚二賢散。橘紅一斤。甘草四兩。鹽五錢。用水三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干則添水。曬干為末。淡姜湯調下。有塊者。加姜黃半兩同前藥煮。氣滯。加香附二兩同前藥煮。氣虛。加沉香半兩另入。

    噤口痢。加蓮肉二兩另入。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法制檳榔散。雞心檳榔一兩切塊。砂仁白蔻仁丁香切細粉草各一兩。橘紅生姜切細各半斤。鹽二兩。用河水兩碗。浸一宿。次日入砂鍋內。慢火煮干。焙過瓶收。每服一撮。細嚼酒下。按心腹脹堅及積聚。皆元陽不得元陰之化也。惟傷食則是確然有形者。故用破堅溫行之劑。然必合于咸寒。

    使陽得陰化而後行。皆不徒以軟堅為功也。齒 齒動。鹽半兩。皂莢兩挺。同燒赤研。夜夜揩齒。一月後並瘥。其齒牢固。目中淚出。鹽點目中。冷水洗。數次瘥。口鼻急疳。蝕爛腐臭。斗子鹽白面等分。為末吹之。

    ﹝論﹞ 鹽本潤下之水而作咸。經曰。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髒為腎。腎為人生之元陰。而元陽出焉。夫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先明水火之相勝。即明水火之相濟。然後陰陽之合而分。分而合者可明。而鹽之能主百病者亦可明。經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

    又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髒為心。又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是非水之勝火乎。

    顧心虛即以炒鹽補之。其義何也。心主火。其充在血脈。(既曰充在血脈。則所謂火之靈者。豈徒在氣乎。夫心所以生血。謂離中有坎也。鹽之氣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取鹽入生血之心。非同氣相求歟。)心虛者血脈不充也。血脈不充而後陽偏勝。經所謂壯火食氣。熱傷氣。苦傷氣也。以炒鹽之咸補其血。則火得水濟而陽不偏勝。經所謂少火生氣。寒勝熱。咸勝苦也。是相勝而乃以相濟者也。經曰。心之病在五髒。夫五髒屬陰氣主之。能使心充于血脈。而五髒之陰氣不傷。則陰之為陽守者。六腑胥受其益矣。試以髒言之。經雲。脾色黃。

    宜食咸。啟元子謂腎為胃關。脾與胃合。假咸軟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是脾之宜咸者即以利胃。(凡六腑之益先因于各髒者可推)如本經所治腸胃結熱。及霍亂傷食腹脹滿。類皆可推脾腎同氣以求之矣。胸中為肺所治。痰熱諸證乃元陽不得元陰以化。

    故液結為痰耳。鹽能吐之者。元陽得陰以化。不徒以涌泄為功也。至于能通大便。亦當推肺腎同氣以求之矣。元陽得化于元陰。則目病之因于肝眚者。風淚邪氣可止。又並風邪疝氣而治之。至膽為中精之腑。亦當推肝腎同氣以求之矣。若心小腸腎膀胱。固皆以同氣相求者。

    鹽之能利小水。其又何疑。總之。五髒之陰氣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善理病者就元陰以保元陽。可舉一鹽之治。通于他味矣。

    別錄雲。多食傷肺喜咳。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保升)

    ﹝修治﹞ 人多以礬硝灰石之類雜之。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