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草部 巴戟天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出蜀中者佳。經冬不凋。根如連珠。以肉濃者為勝。因方家多取紫色。(原無紫色)土人采根。同黑豆煮紫。殊失氣味。一種山 根極相似。但色白。土人以醋煮之。雜巴戟內。

    莫能識別。但擊破之。紫而鮮潔者偽也。其中雖紫。又有微白。糝如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

    味辛苦微甘。氣微溫。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志。益氣利男子。治夜夢精泄。強陰。下氣補血海。益精。愈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去風癩及頭面游風。療腳氣。方書治中風勞倦。虛勞腎氣虛而惡寒眩暈。及虛逆咳喘。(元陽虛者)腰痛。積聚痹痿不能食。消癉泄瀉。溲血淋濁。小便不禁。疝。並治目疾耳聾。病患虛損者。加用。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得黃柏橘核荔枝核牛膝川萆 木瓜金鈴子生地黃治疝氣因于腎虛。

    得五味蓯蓉鹿茸山萸柏仁故紙杞子。治陰痿。去茸蓯。加黃柏牛膝麥冬生地車前。治陰虛白濁。久不愈。得鹿角柏仁遠志蓮須覆盆天冬黃柏。治夜夢鬼交泄精。同甘菊蒺藜石菖蒲何首烏黑豆山萸天冬。治頭面上風。

    附方 嗜酒後患腳氣。巴戟五錢。糯米同炒。米微轉色。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蜜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嗜酒而病腳氣。此為濕熱。大黃除濕熱者也。同巴戟用之。緣入腎肝而達其氣。俾除濕熱之味得以奏功。即此以推疝氣白濁夜夢泄精等治。亦不能專恃此味。必本其所受之因而投劑。用此以達下焦之主氣可也。)

    ﹝論﹞ 巴戟之味。由苦而辛。辛中亦有苦。味盡處略有甘。夫苦為火味。陽火出于地。

    為命門真火。所雲非苦無以至地也。辛為金味。上行為天氣。合于人身之肺。所雲非辛無以至天也。辛由于苦。則元氣之體。苦合之辛。則元氣之用。況其溫者。又出地之始氣。更合于經冬不凋以觀。非稟陰中之真陽而裕有元氣之體用者乎。本經首治大風邪氣。(陽陷化邪)

    陰痿不起。(用陽不達)言其用也。由用而及體。故歸之補中增志益氣。甄權則首指其體。

    如治鬼交精泄。以關元中極之間。下于腎三寸。男精女血。皆藏于此。賴其上有腎中命門。

    實司元氣者下而鎖鑰之。所謂氣能攝精也。至言風癩之治。則並及用矣。其他種種治效。總不外此體用間元氣之益耳。夫元氣乃陰中之陽。不能離于陰以為陽。故不得漫用辛熱以耗陰。

    此味雖曰益陽。卻從陰中完其體。致其用。非辛熱之倫可比。如熟地黃補陰而發陽者也。可助之發陽于陰中。如覆盆子骨碎補由陽而強陰者也。可合之強陰于陽中。至如陽虛生寒。投以辛熱之桂附。陽虛郁熱。投以苦寒之連柏。俱有不舍茲味者。總為元氣之主劑。立其主而後辛熱可以去寒。苦寒可以清熱也。人身元氣。上際于天。下極于地。巴戟既裕元氣之體用。

    即亦能如元氣之所周。隨寒熱而咸宜。故治療頗多。(不第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引痛。與腳氣而已也。)至本經首言大風邪氣。諸本草亦以療風為言。斯義最宜循繹。經曰。出地者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夫風化司出地者也。此品雖微。卻有陽予正陰為主之義。所謂發陽于陰中。即強陰于陽中也。故不但能補元陽。且補血海益精。皆有兼功焉。(人身水火合化以為氣。更藉金木交媾。乃得合化焉。巴戟達元氣于上。即達肝之氣化于肺。

    達元氣于下。即達肺之氣化于肝。肝為血海。通于三焦之命門。合相火而行血海之化。既肺媾于肝。而血海不補乎。)夫腎元中。有精化氣者先天也。有氣化精者後天也。肺為氣主。

    巴戟以由苦而辛者。達元氣之用于上。即由苦中之辛而歸于甘。以達元氣之用于下。肺直媾于肝。得歸血海而化精。乃從陽而生陰之劑。(即此之謂強陰。謂下氣。又謂益精。不止于能固精而已也。)與從陰而生陽之味。各有所宜。不得混視也。巴戟療男子泄精。主于元氣能固精之義也。第氣與精交相益。而交相病。如元氣虛而精不固。是由氣以病精。屬陽虛。

    (或勞傷中氣並勞傷命門之陽)若元精虛而氣不固。是由精以病氣。屬陰虛。(不止于色欲。

    舉六淫七情。皆得以傷精。)陽虛者氣不足。陰虛者火有余。二者皆病于元氣。卻未可概從補氣論治。更當參者。太極未分陰陽。合為一氣。此所謂兩神相搏也。太極一判。清升濁降。然清者不能離陰以為上際。濁者不能離陽以為下蟠。此所謂兩精相搏也。乃經又獨以神屬心者。正謂一氣止是陰陽。陰陽止分動靜。靜者闔而動者闢。闔者氣之守。闢者氣之倡也。

    故精必歸之氣。氣尤歸之神。又未可止于元氣求責也。

    繆氏雲。凡相火熾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煩躁口渴。大便燥閉。法咸忌之。

    ﹝修治﹞ 同枸杞子湯浸一宿。漉出。再用酒浸一時。更拌菊花。熬令焦黃。去菊。拭干用。此雷公法。用紫黑沉大穿心者。不用色黃而細者。捶去心。酒浸焙。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