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平宜都及梓州龍州者為上。木皮鱗皺。肉濃色紫多液者。入藥最良。
x皮 x 味苦辛微甘。氣大溫。氣味俱濃。其體重濁。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陰手足陽明經。
主治溫中散結氣。除脹滿。(因其辛以提滯氣)疏胃濕滯。治胃中冷逆嘔吐。及腹疼泄利。
療寒濕霍亂。化水谷。止吐酸水。除冷積。更同他藥治濕熱諸證及下痢。 性宜有毒。以其得陽氣之正。故無毒。(仲淳) 厚樸平胃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脹。宜斟酌用之。誤服脫人元氣。惟寒脹大熱藥中兼用。乃結者散之之神藥也。(潔古) 氣實人誤服參 。脹悶作喘。宜此瀉之。(丹溪) 與枳實大黃同用。則瀉實滿。苦能下氣也。與陳皮蒼術同用。
則除濕滿。溫能益氣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藥同用則濃腸胃。(海藏) 濃樸辛熱苦溫之藥。辛能散結。苦能燥濕。溫熱能祛風寒。所主諸證。何莫非腸胃氣逆壅滯。
及痰飲留結。飲食生冷所致。至于益氣濃腸胃。蓋指邪氣去正氣自益。積滯消腸胃自濃之意。
非消散之外。復有補益之功也。(仲淳) 同陳皮枳殼麥芽山楂草果砂仁礬紅。治傷食腹脹。
同蒼術黃連橘皮甘草葛根白術。治濕熱作瀉。 同檳榔木香黃連滑石橘皮白芍甘草。治滯下初起。 同白術人參白芍茯苓。消腹脹。 佐生姜陳皮藿香砂仁半夏。止胃寒嘔吐。 同三稜蓬術檳榔人參青皮。治積年冷癖堅塊。 有患腸風下血。大便時鮮血四射。淋灕不止。年久面色痿黃。腰痛腿酸。四肢無力。陽事痿弱。緣下血投苦寒劑經年。故致病劇也。先制煎方服之。後照方倍加為兩。作丸服效。姜樸五錢。神曲一錢。土炒白術一錢。炒麥芽一錢。
北五味一錢焙研。加陳黃米四十九粒。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凡腸風下血者。多系脾胃虛寒。不能攝血。服之皆效。雖酒客濕熱下注放血者。服之亦效。按厚樸佐參術諸補劑。化補中之滯以消脹。其義固然。茲方乃用以為君。白術止助其健運。五味稍斂其耗散。又有消導之味。而取效于下血。可以思其用矣。
﹝論﹞ 草木之四時不凋者。或得于純陰。或得于純陽。厚樸氣味苦辛。色性赤烈。純陽之木也。其苦味應于花赤而皮紫。是味歸于形。其形色紫赤應于氣之溫。是形歸乎氣。不可想其純陽而能散結之用歟。 (天地之氣。至夏而陽盛陰衰。在氣化應然。原非偏至之戾氣也。厚樸所謂純陽。即稟乎此氣。其能散元氣者。亦如夏時之宣泄已極。非謂其辛熱太甚也。)夫苦能下泄。苦從乎溫。則不下泄而溫散。盧氏所雲從內而外。以司夏出橫偏之令者。
若苦合于寒。則直下泄。如枳殼輩是已。夫氣之生化在中土。此味苦中覺有微甘。所以直歸中土而散結氣。苦味從溫。所以能就氣分而散之。凡病乎寒濕之邪者。實為的對。其病乎濕熱者。有苦寒以清熱燥濕。而假此苦溫以散其結。亦罔不奏功。至先哲首以除脹滿為言。惟虛而無邪之脹滿。不宜混用。若寒濕實邪。固其正治。即濕熱為病。如濃味積熱及外感郁熱者。亦實脹也。苦寒藥中。可假厚樸以除之。或中氣虛而患濕熱。則必審虛與實。孰多孰少。
更審乎時之久暫。以定攻補之多少。此味又未可去也。如苦寒除邪之味多。而健脾者少。用此散濕熱之結。恐苦寒直攻。不能徑散也。又如苦甘健脾之味多。而除熱者少。用此化補益之驟。恐苦甘徑補。不能直受也。(濕熱不宜純甘。虛而有濕熱者。宜于苦甘。) 即此推之他證。凡可投厚樸者。悉如斯矣。 厚樸始嘗味苦。苦中微甘。最後有辛。意非辛也。乃苦溫之余烈。俗所雲麻味也。故以姜制之。猶制半夏之義耳。然則厚樸從苦溫以散結。不若枳殼從苦寒以泄滯矣。夫氣以溫熱為升為補。而苦甚者。乃從升補中以散之。以寒涼為降為泄。
而苦甚者。乃從降泄中以導之。故厚樸之治。宜于寒。或宜于濕。而枳殼之治。宜于熱。或宜于燥。當各從其所對以投之。如施厚樸于燥熱之結。猶可借從治以奏功。若施枳殼于寒濕。
是氣本下而復降之。不惟無益而有害矣。
繆氏雲。性味散而不收。略無補益。凡病氣虛不能歸元。血槁不能潤降。(膈證等) 老人娠婦及產後。咸忌。
﹝修治﹞ 去粗皮。用姜汁拌浸。仍用姜渣同炒。以姜渣黑色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