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黃帝曰。諸陽皆濁。何以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筆清而健。可謂雷霆走精銳冰雪淨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