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四《湯液醪醴論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為五谷湯液及醪醴奈何?
醪,汁澤酒。醴,宿酒也。此並擬以去病,為之奈何也?
平按︰《素問》無“岐伯曰”三字。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曰︰此得之天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
稻米得天之和氣,又高下得所,故完。稻薪收伐得時,所以堅實,用飲以為醪醴,可以療病者也。
平按︰“曰︰此得”上,《素問》有“帝曰︰何以然?岐伯”七字。“之天之和”《素問》作“天地之和”;“至堅”下有“也”字。
黃帝問于岐伯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曰︰上古聖人作為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
伏羲以上,名曰上古;伏羲以下,名曰中古;黃帝之時,稱曰當今。上古之時,呼吸與四時合氣,不為嗜欲亂神,不為憂患傷性,精神不越,志意不散,營衛行通,腠理致密,神清性明,邪氣不入,雖作湯液醪醴,以為備擬,不為服用者也。
平按︰“黃帝問于岐伯曰”《素問》作“帝曰”;“何也”下,《素問》有“岐伯”二字;“上古”作“自古”;“作為”作“之作”。
中古之世,德稍衰也,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上古行于道德,建德既衰,下至伏羲,故曰稍衰也。帝王德衰,不能以神化物,使疵癘不起,嗜欲情生,腠理開發,邪氣因入,以其病微,故服湯液醪醴。稍衰而猶純,故因湯液而萬病萬全。
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不定皆全,故曰不必已也。
平按︰《素問》“曰”上有“帝”字。
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 石針艾治其外,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也?
廣前問意。問意曰︰良藥可以養性,毒藥以療病。黃帝不能致德,邪氣入深,百姓疾甚,盡齊毒藥以攻其內, 石針艾以療其外,外則形弊,內則血氣盡,而形不愈,其意何也。
平按︰《素問》“曰”上有“岐伯”二字;“外”下有“也”字,及“帝曰”二字。
曰︰神不使。何謂神不使?
人之神明有守,以營于身,即為有使也。
平按︰“曰”上,《素問》有“岐伯”二字;“何謂”上有“帝曰”二字。
曰︰針石者,道也。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也。
針石道者,行針石者須有道也。有道者神不馳越,志不異求,意不妄思,神清內使,雖有邪客,服之湯液醪醴萬全也。
平按︰《素問》“曰”上有“岐伯”二字;“越”作“不進”;“散”作“不治”。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雲︰精神進,志意定,故病可愈。《太素》雲︰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與此正同。
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
今時五髒精壞,五神又去,營衛之氣去而不還,故病不愈。
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故精氣施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之所以不愈也。
以下釋前精壞神去、營衛不行所由也。一則縱耳目于聲色,樂而不窮;二則招憂患于悲怨,苦而不休。天之道也,樂將未畢,哀已繼之。故精氣施壞,營澀衛除,神明去身,所以雖療不愈也。故無恆愚品,不可為醫作巫,斯之謂也。
平按︰“視”《素問》作“嗜”。“施”《素問》作“弛”。“營澀”《素問》作“營泣”。“病”下,《素問》無“之所以”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