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邪論 邪傳

類別︰子部 作者︰隋•楊上善編注 書名︰黃帝內經太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謂至治”,見《靈樞》卷十第六十六《百病始生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二。自“五邪入”至末,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

    濕從地起,雨從上下,其性雖同,生病有異。寒生于外,清發于內,性是一物,起有內外,所病亦有不同。喜者,陽也。怒者,陰也。此病之起也。

    喜怒不節則傷髒,

    心主于喜,肝主于怒,二者起之過分即傷神,傷神即內傷五髒,即中內之部也。

    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

    風雨從頭背而下,故為上部之氣;清濕從尻腳而上,故為下部之氣。所傷之類不同,望請會通之也。

    岐伯對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

    或起于陰,謂臂及尻。或起于陽,謂面與項膺背及脅。請具申之也。

    喜怒不節則傷于髒,髒傷則病起于陰;

    陰,謂內也。

    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

    足陽並于陰,陰虛即清濕襲之,故曰病起于下也。人之面項,陰並于陽,氣虛即風雨襲之,故曰病在于上也。

    是謂三部。至其淫佚,不可勝數。

    是謂三部之氣,生病不同,更隨所因,變而生病,漫衍過多,不可量度也。

    平按︰“佚”《靈樞》、《甲乙》作“u”,下同。

    黃帝問曰︰余固不能數,故問于天師,願卒聞其道。

    諸邪相傳,變化為病,余知不可數量,天師所知,固應窮其至數,余請卒聞其道。天師,尊之號也。

    平按︰《靈樞》“天師”作“先師”。

    岐伯對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亦無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虛邪,即風從虛鄉來,故曰虛邪。風雨寒熱,四時正氣也。四時正氣,不得虛邪之氣,亦不能傷人。卒風暴雨,雖非正氣,不得虛邪之氣,亦不能傷人。獨有虛邪之氣,亦不能傷人。必因虛邪之風,及身形虛相感,故得邪客于形。

    平按︰“亦無虛邪”《甲乙》“亦”作“蓋”,《靈樞》同,惟“邪”上有“故”字。“相得”《甲乙》作“相搏”。

    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躬身,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風雨寒暑,四時正氣,為實風也。眾人肉堅,為實形也。兩實相逢,無邪客病也。故虛邪中人,必因天時虛風,並身形虛,合以虛實也。參,合也。虛者,形虛也。實者,邪氣盛實也。兩者相合,故大病成也。

    平按︰《甲乙》“眾人肉堅”作“中人肉間”;“因于天時”作“因其天時”。“躬身”《靈樞》作“身形”。

    氣有定舍,因處為名,

    邪氣舍定之處,即因處以施病名。如邪舍形頭,即為頭眩等病也;若舍于腹,即為腹痛泄利等病也;若舍于足,則為足不仁之病也。

    上下中外,分為三貞。

    上,謂頭面也。下,謂尻足也。中,謂腹。三部各有其外也。貞,正也。三部各有分別,故名三貞也。

    平按︰“貞”《靈樞》作“員”,《甲乙》作“真”。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從毛發入,入則柩深,深則毛發立淅然,皮膚痛。

    皮膚緩者,皮膚為邪所中,無力不能收,故緩也。人毛發中虛,故邪從虛中入也。柩,久也。邪氣逆入,久深腠理之時,振寒也。

    平按︰“從毛發入”《靈樞》作“開則邪從毛發入”。“柩”《靈樞》作“抵”,《甲乙》作“稍”。

    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脈,在絡脈之時,痛于肌肉,其痛之時,大經乃代。

    去,散邪也。孫絡、大絡,皆稱絡脈也。十二經脈行皆代息,以大經在肌肉中,令肌肉痛,故大經代息也。

    平按︰《甲乙》“則傳舍于絡脈”作“則舍于絡”;“痛于肌肉”作“通于肌肉”;“其痛之時”作“其病時痛時息”,《靈樞》“時”下有“息”字。

    留而不去,傳舍于經,在經之時,洫善驚。

    經脈連于五髒,五髒為邪氣所動,故其善驚,驚即洫振寒也。,音訴。

    平按︰“洫”《靈樞》作“灑淅”,《甲乙》同。“善”《靈樞》作“喜”。

    留而不去,傳舍于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節痛,腰脊乃強。

    輸,謂五髒二十五輸,六腑三十六輸。大經,謂三陰三陽也。輸在四肢,故四肢痛也。足太陽及督脈在腰脊,邪氣循之,故急強也。

    平按︰“輸”《素問》、《甲乙》作“俞”。“四肢節痛”《靈樞》作“四肢則肢節痛”,《甲乙》作“四節即痛”。

    留而不去,傳舍于伏沖,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

    沖脈為經絡之海,故邪居體重。

    平按︰“傳舍”《甲乙》作“伏舍”。“伏沖”下,《靈樞》、《甲乙》有“之脈”二字。“體重身痛”《甲乙》作“身體重痛”。

    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舍于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

    賁響,虛起貌。多寒則邪為泄,多熱則邪為溏糜。糜,黃如糜也。

    平按︰“向”《靈樞》作“響”,《甲乙》作“向”,袁刻作“響”。《甲乙》“不化”上,無“食”字。注“貌”,袁刻誤作“也”。

    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腸胃之腑,外有募原,邪傳腸胃之外,溢至募原之間也。

    留著于脈,稽而不去,息而成積。

    脈,謂經脈及絡脈也。謂邪著于經絡之脈,傳入腸胃之間,長息成于積病,此句是總也。

    平按︰《靈樞》、《甲乙》“稽”下有“留”字。

    或著孫絡,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于伏沖之脈,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腸胃之募原,上連于緩筋,邪氣淫佚,不可勝論。

    以下言邪氣著成積,略言七處,變化滋章,不可復論也。輸脈者,足太陽脈,以管五髒六腑之輸,故曰輸脈。膂筋,謂腸後脊膂之筋也。緩筋,謂足陽明筋,以陽明之氣主緩。

    平按︰“孫絡”《靈樞》作“孫脈”。注“滋章”,袁刻作“滋蔓”。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

    願盡聞者,願盡聞于成積所由。

    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勾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間之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

    居,著也。邪氣著于擘手孫絡,隨絡往來上下,其孫絡浮緩,不能勾止積氣,臂手之絡行在腸間,故邪隨絡脈往來,令腸間之水湊滲有聲也。濯濯,水聲也。

    平按︰《甲乙》“擘手”作“擘乎”,注︰“擘音拍,破盡也。”“勾”作“]”;“腸間之水”作“腸胃之外”,《靈樞》作“腸胃之間水”。

    有寒則脈滿雷引,故時切痛。

    邪循于絡,在腸間時,有寒則孫絡滿,引腸而作雷聲,時有切痛。

    平按︰《靈樞》無“脈”字,《甲乙》“脈”作“腹”。

    其著于陽明之經,則俠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

    胃脈足陽明之經,直者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故邪氣著之,飽食則其脈粗大,饑少谷氣則脈細小,今人稱此病兩也。

    平按︰《靈樞》“俠”作“俠”。

    其著于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

    緩筋,足陽明之筋也。邪客緩筋,是足陽明筋從上下腹,俠臍而布,似足陽明經脈之積。飽則大而痛,饑小而安,亦邪俠經之大小也。

    平按︰“似”,袁刻作“以”,注同,《靈樞》亦作“似”。

    其著于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于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

    募,謂腸胃腑之募也。原,謂腸胃腑之原也。募原之氣外來,連足陽明筋,故邪使飽安饑痛也。

    平按︰注“足陽明筋”,袁刻“筋”誤作“經”。

    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揣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之狀。

    沖脈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中,伏行骨內,下至內踝之屬而別,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以其伏行,故曰伏沖。揣,動也。以手按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邪之盛也。

    平按︰“揣揣”《靈樞》、《甲乙》作“揣之”。

    其著于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弗得。

    膂筋,足少陰筋,循脊內俠膂,在小腸後附脊。因饑則見,按之可得,飽則不見,按之難得也。

    平按︰《甲乙》“弗得”作“伏得”。

    其著于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空竅干壅。

    輸脈,足太陽脈也。以管諸輸,絡腎屬膀胱,故邪著之,津液不通,大便干壅,不得下于大小便之竅也。

    平按︰“空”《靈樞》作“孔”,《甲乙》作“而空竅干”。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者。

    結邪行處也。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上乃成積也。

    夫聚者陽邪,積者陰邪也,此言病成;若言從生,陰陽生也。故積之始生,邪得寒氣,入舍于足,以為積始也,故曰得寒乃生也。寒厥邪氣上行,入于腸胃,以成于積也。平

    按︰《靈樞》“厥”下無“上”字,《甲乙》“上”作“止”。

    黃帝曰︰成積奈何?岐伯曰︰厥氣生足,足生脛寒,脛寒則血脈迤  先胗誄ξ福 胗誄ξ岡蛘停 馱虺ν庵   染鄄簧  找猿苫br />
    以上言成積所由三別。外邪厥逆之氣客之,則陽脈虛,故脛寒。脛脈皮薄,故血寒而迤澹 病︰   諑緶鏨閑校 胗誄ξ浮︰  胗誄ξ福 虺ξ鋼 謖停 ξ鋼 飫渲  鄄壞孟  式ヵ苫病4宋 梢灰病br />
    平按︰“足”《甲乙》作“足溢”,注雲︰“《靈樞》作足。”“迤薄讀槭唷紛鰲澳 保 都滓搖紛鰲澳薄!昂 稀br />
    《甲乙》作“寒熱上下”。

    卒然盛食多飲則脈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內溢則便血,腸外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薄,則並合寰鄄壞蒙  梢印br />
    盛飲多食無節,遂令脈滿,起居用力過度,內絡脈傷。若傷腸內陽絡,則便衄血;若傷腸內陰絡,遂則便血;若傷腸外之絡,則血與寒汁凝聚為積。此則生積所由二也。

    平按︰《靈樞》“盛食多飲”作“多食飲”;“脈滿”作“腸滿”。“寰邸薄讀槭唷貳 都滓搖紛鰲澳邸保弧吧 畢掠小岸弊幀br />
    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逖 坦簧  蛞浩瑁 蝗ュ 猿梢印br />
    人之卒然外中于寒,以入于內,內傷憂怒,以應于外,內外相搏,厥氣逆上,陰氣即盛,遂令六腑陽經六輸皆不得通,衛氣不行,寒血凝泣,蘊裹不散,著而成積,所由三也。

    平按︰“憂怒”《甲乙》作“憂恐”;“六輸”作“穴俞”;“逖 坦弊鰲澳 A裹”;“泣澡”作“凝澀”,《靈樞》作“澀滲”。

    黃帝曰︰其生于陰者奈何?岐伯曰︰憂思傷心;

    前言積成于陽,以下言積成于陰。憂思勞神,故傷心也。

    重寒傷肺;

    飲食外寒,形冷內寒,故曰重寒。肺以惡水,故重寒傷肺。

    忿怒傷肝;

    肝主于怒,故多怒傷肝也。

    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因醉入房,汗出當風,則脾汗得風,故傷脾也。

    平按︰“醉以”《甲乙》作“醉飽”。

    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則傷腎。

    腎與命門,主于入房,故用力及入房,汗出浴水,故傷于腎也。

    平按︰《靈樞》無“水”字。

    此外內三部之所生病者也。黃帝曰︰善。

    憂思為內,重寒為外,入房當風以為內外,故合前三部所生病。

    平按︰《靈樞》、《甲乙》“外內”作“內外”。

    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余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凡積之病,皆有痛也,故察其痛以候其積。既得其病,順于四時以行補瀉,可得其妙也。

    五邪入︰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血痹;邪入于陽,搏則為癲疾;邪入于陰,搏則為;陽入之于陰,病靜;陰出之于陽,病善怒。

    熱氣入于陽脈,重陽故為狂病。寒邪入于陰脈,重陰故為血痹。陽邪入于陽脈,聚為癲疾。陽邪入于陰脈,聚為不能言。陽邪入陰者,則為病好靜。陰邪出之于陽,陽動故多生怒也。

    平按︰《素問》“五邪入”作“五邪所亂”;“則為血痹”作“則痹”;“邪入于陽,搏”作“搏陽”二字;“邪入于陰,搏”作“搏陰”二字。“怒”上無“善”字。新校正雲︰“《難經》雲︰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巢元方雲︰邪入于陰則為癲。《脈經》雲︰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孫思邈雲︰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血痹。邪入于陽,傳則為癲痙;邪入于陰,傳則為痛。全元起雲︰邪已入陰,復傳于陽,邪氣盛,腑髒受邪,使其氣不朝,榮氣不復周身,邪與正氣相擊,發動為癲疾。邪已入陽,陽今復傳于陰,髒腑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諸家之說不同,故俱載。”又引全元起雲︰“陽入陰則為靜,出則為恐。”《千金方》雲︰“陽入于陰病靜,陰出于陽病怒。”

    五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以味病發于氣,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

    陰之為病,發骨疼等。陽之為病,發于血痹等。五味為病,發于氣不調等。冬陽在內,故病發冬。夏陽在外,故病發夏也。

    平按︰《素問》“五發”作“五病所發”;“以味病發于氣”作“陰病發于肉”。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太素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太素》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