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腎燥

類別︰子部 作者︰清•費伯雄 書名︰校注醫醇剩義

    腎受燥熱,淋濁溺痛,腰腳無力,久為下消,女貞湯主之。

    女貞湯(自制)

    女貞子(四錢) 生地(六錢) 龜版(六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石斛(二錢) 花粉(二錢) 萆 (二錢) 牛膝(二錢) 車前子(二錢) 大淡菜(三枚)

    女貞常綠喬木,純陰至靜,蟲食其葉,能生白蠟,為止血聖藥,而況于其子。臣以生地、龜版、石斛、花粉、淡菜滋補腎陰,咸寒有情,燥熱化解無余。當歸以去腥氣,茯苓以顧脾胃,萆 、牛膝、車前,則為淋濁溺痛而設。祖怡注。

    腎受燥涼,腰痛足弱,溲便短澀,蓯蓉湯主之。

    蓯蓉湯(自制)

    肉蓯蓉(三錢漂淡) 枸杞(三錢) 菟絲子(四錢) 當歸(二錢) 杜仲(三錢)料豆(三錢) 茯苓(二錢) 牛膝(二錢) 甘草(四分) 紅棗(十枚) 姜(二片)

    蓯蓉咸溫,填精補血,植物而有似乎動物。腎髒燥涼,髓枯血少,便閉,非鮮首烏、當歸、麻仁、甦子、蜂蜜所能必通者,惟蓯蓉之潤,足以通之。枸杞、菟絲、杜仲、料豆,亦腎家要藥;當歸、牛膝,活血舒筋;甘草、茯苓、姜、棗,以顧脾胃;生姜兼能去涼,茯苓兼能通溺,歸、菟、姜、棗,並以解蓯蓉之腥濁,顧全心胃,制方縝密極矣。

    歸、苓、膝三味,上兩方皆同用。祖怡注。


如果你對校注醫醇剩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校注醫醇剩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