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類別︰子部 作者︰老子 書名︰道德經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ヾ,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ゝ,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ゞ者,是賢々于貴生ぁ。

    [譯文]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于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饑餓。人民之所以難于統治,是由于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于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于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注釋]

    1、有為︰繁苛的政治,統治者強作妄為。

    2、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統治者奉養過于豐厚奢侈。

    3、無以生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養過分奢侈豐厚。

    4、賢︰勝過的、超過的意思。

    5、貴生︰厚養生命。

    [引語]

    上一章里,老子對嚴苛的政治壓迫給予了抨擊,要求統治者善待民眾。這一章里,老子又對繁重的經濟剝削進行指責。在《道德經》里的七十二章、七十四章、本章和七十七章,內容基本上都是對統治者進行無情揭露和嚴正警告。他認為,寬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為,一旦人民不畏懼死亡而進行反抗,為求生存而暴動,那樣,統治者的日子就不好過下去。

    [評析]

    老子在這一章里揭示了老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對抗。從政治上講,人民的反抗是由統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稅所引起來的,這是說,剝削與高壓是政治禍亂的最實際的原因。老百姓在這種情況面前,只有鋌而走險,毫不畏懼死亡。張松如先生說︰“本章文顯義明,無須詮釋。而有的論者,卻硬說這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是騙人的。是的,‘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也’。確實是代統治者設想的說法。可是古代的從事生產的廣大民眾,如果不是寄希望于其理想中的所謂‘聖人’,難道在復雜的尖銳的階級斗爭的舞台上,還能扮演為獨立的主角嗎?前述的那些引論者,在這里說老子是為統治者出謀劃策,在另一些地方又說老子是新興的封建制度的對抗者,是勢不兩立的。這種隨心所欲的評價,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張松如先生說︰“本章揭示了勞動人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階級矛盾的實質︰人民的饑荒,是統治者沉重的租稅造成的;人民的輕生,是統治者無厭的聚斂造成的。這種說法,當然同貫穿《老子》書中的‘無為’思想相通著,可是它豈不也反映了被壓迫的人民群眾的要求嗎?豈不正是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廣大農民階級思想的流露嗎?”(《老子校讀》第404頁)


如果你對道德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道德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