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ヾ;听之不聞,名曰希ゝ;搏之不得,名曰微ゞ。此三者不可致詰々,故混而為一ぁ。其上不徼あ,其下不昧ぃ,繩繩兮い不可名,復歸于無物ぅ。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う。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注釋]
ヾ夷︰無色。
ゝ希︰無聲。
ゞ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々致詰︰詰,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ぁ一︰本章的一指"道"。
あ徼︰音j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ぃ昧︰陰暗。
い繩繩︰不清楚、紛芸不絕。
ぅ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う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有︰指具體事物。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引語]
本章是描述“道”體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別以具體的形象——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來描述“道”的性質,並講到運用“道”的規律。在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幾章中,老子所說過的“道”有兩種內涵,一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即宇宙本體;一是指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這兩者之間實際是相互聯系的。本章所講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講“道”的兩方面內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不可感知,看不見,听不到,摸不著,然而又是確實存在的,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動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是了解具體事物的根本。
[評析]
超脫于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听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緊接著對此作了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