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遵道第二十三

類別︰子部 作者︰桓寬(漢) 書名︰鹽鐵論

    【題解】道就是《孟子》所謂“遵先王之法”的意思。文學主張治國必遵“先王之法”、“聖

    人之道”,“舉而貫之,貫而行之,可更為哉!”大夫則認為儒者“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

    丞相史也認為儒者“道迂而難遵”,亟力反對他們的“隨古不革,襲故不改”。

    大夫曰︰御史!

    御史未應。

    謂丞相史曰︰文學結發學語ヾ,服膺不舍ゝ,辭若循環ゞ,轉苦陶鈞々。

    文繁如春華,無效如抱風ぁ。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あ。從之,則縣官

    用廢,虛言不可實而行之;不從,文學以為非也,眾口囂囂ぃ,不可勝听。

    諸卿都大府日久矣い,通先古,明當世,今將何從而可矣?

    【注釋】

    ヾ結發︰解見《貧富篇》注釋。這里當小孩講。學語︰這里指接受教育。

    ゝ服膺︰牢牢記在心里。

    ゞ循環︰往復相承,旋繞不絕。

    々陶鈞︰制陶器用的轉輪。

    ぁ兩“如”字原都作“于”,今據黃季剛說校改。春華︰春天的花。抱風︰捕風,意思是說沒

    有實效。

    あ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雲︰李斯曰︰“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

    ぃ囂囂︰吵吵嚷嚷。

    い卿︰對丞相史的稱呼。丞相史不止一人,故曰“諸卿”。都︰居。大府︰丞相府。(見《漢

    書•張湯傳》注)

    【譯文】

    大夫說︰御史!

    御史沒有答應。

    對丞相史說︰文學從小接受儒家的教育,把孔孟之道牢牢記在心里,說起話來反反復復,全是

    車 轆話,像制陶器的轉輪一樣來回轉動,用的言詞如同春天的花朵那樣華麗,但卻像用手捕風一樣

    毫無實效。他們說空話以亂現實,論古以害當世。依從他們的話,朝廷的財用就廢滯,這些空話是不

    可付諸實行的;不依從他們的話,文學又表示反對,七嘴八舌地亂嚷嚷,听都听不過來。諸位在丞相

    府已經多年了,通曉古代歷史,明察當今國事,你們看現在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丞相史進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ヾ,所由不同ゝ,俱歸

    于霸。而必隨古不革,襲故不改,是文質不變,而椎車尚在也ゞ。故或作之,

    或述之,然後法令調于民,而器械便于用也。孔對三君殊意々,晏子相三君

    異道ぁ,非苟相反,所務之時異也。公卿既定大業之路,建不竭之本,願無

    顧細故之語あ,牽儒、墨論也。

    【注釋】

    ヾ語本《論語•憲問篇》。晉文公,解見《論儒篇》注釋。齊桓公,見《輕重篇》注釋。正︰

    正派。

    ゝ所由︰所走的道路。這里指所采取的策略。

    ゞ椎車,見《非鞅篇》注釋。

    々孔對三君殊意︰指孔丘對魯定公、魯哀公、齊景公關于治理國家的辦法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語本漢武帝元朔六年六月詔文。原文雲︰“朕聞五常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所繇(由)殊路,而建

    德一也。蓋孔子對定公以徠遠,哀公以論臣,景公以節用。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ぁ晏子︰即晏嬰,見《殊路篇》注釋。三君︰指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晏子曾針對國君的

    不同特點,幫助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執政。《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靈公污,晏子

    事之以整齊;莊公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儉;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

    子細人也。’”

    あ細故之語︰不識大體的理論。

    【譯文】

    丞相史離席向前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雖然他們所采取的策略不同,

    但都完成了霸業。如果一定要追隨古道而不變革,因循守舊,形式和內容都不改變,就好比保存古老

    時代的獨輪車一樣。所以,有的需要創作,有的需要繼承,這樣法令才可以適用于百姓,器具才便于

    得到推廣使用。孔丘在回答三個君主的問話時,講的內容不一樣;晏嬰在輔助三個君主時,使用的方

    法不同,這不是輕率變化的,而是因為服務的時勢不同。公卿既然確定了治理大事的路線,建立了使

    國家資財永不枯竭的基礎,望公卿不要考慮那些不識大體的議論,不要被儒家、墨家的議論所牽制。

    文學曰︰師曠之調五音ヾ,不失宮商。聖王之治世,不離仁義。故有改

    制之名,無變道之實ゝ。上自黃帝ゞ,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謹庠序々,

    崇仁義,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ぁ,秦王變法而亡。

    《詩》雲︰“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あ。言法教也ぃ,故沒而存之,舉而貫

    之,貫而行之,何更為哉?

    【注釋】

    ヾ《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趙岐注︰“師曠,晉平公之樂

    太師也。五音,宮、商、角、徵、羽也。”

    ゝ“道”原作“通”,今據盧文說、楊沂孫說校改。

    ゞ黃帝︰軒轅氏,傳說中遠古時代帝王名。

    々謹︰重視。

    ぁ“循”原作“修”,今據俞樾、陳遵默說校改。

    あ這是《詩經•大雅•蕩》文。朱熹《集傳》曰︰“老成人,舊臣也;典刑,舊法也。”

    ぃ“也”字原無,今據王先謙說補正。法教︰指典刑。

    【譯文】

    文學說︰師曠調和五音,離不開宮、商這些基本音調。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離不開仁義。所

    以,制度可以改變,而路線則不能改變,上至黃帝,下及夏禹、商湯、文武三王,沒有一個不是宣揚

    德政,重視教育,崇尚仁義來進行教化的。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原則。殷、周因為遵循了仁義而昌盛,

    秦始皇因為實行變法而滅亡。《詩經》上說︰“雖然沒有舊臣,還有舊法。”這就是說舊臣雖然死了,

    可以使舊法保存下來,並進一步貫徹執行,為什麼要再改變呢?

    丞相史曰︰說西施之美無益于容,道堯、舜之德無益于治。今文學不言

    所為治,而言以治之無功ヾ,猶不言耕田之方,美富人之鋝忠並 7蠐br />
    者務時,欲治者因世。故商君昭然獨見存亡不可與世俗同者,為其沮功而多

    近也ゞ。庸人安其故,而愚者果所聞。故舟車之治々,使民三年而後安之ぁ。

    商君之法立,然後民信之。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權あ。”文學可令

    扶繩循刻ぃ,非所與論道術之外也。

    【注釋】

    ヾ“以”,同“已”。

    ゝ錚汗糯恢衷殘蔚牧覆幀2鄭毫覆幀br />
    ゞ沮功︰毀壞功業。多近︰以眼前利益內重。

    々胡元常曰︰“‘治’,張本“始”。”

    ぁ《呂氏春秋•樂成篇》︰“舟車之始見也,三年而後安之。”

    あ《論語•子罕篇》︰“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

    可與權。”此處引文刪去中間,僅用了首尾兩句。

    ぃ扶繩循刻,按照墨線去雕刻,就是墨守成規的意思。

    【譯文】

    丞相史說︰談論西施的漂亮對自己的容貌沒有什麼好處;講述堯、舜的德行對今天治理國家沒

    有什麼幫助。現在文學不談治理國家的方法,卻說過去治理的沒有功勞,如同不講耕田種地的方法,

    卻贊美富人有充實的糧倉。要想得到糧食的人就一定要遵守農時,想治理好國家的人,必須適應時代

    情況。商鞅所以對國家存亡的問題了如指掌,有獨特的見解,而不與當時一般人的見解相同,是因為

    那些人的見解毀壞功業而且以眼前利益為重。平常的人,滿足于舊有的東西,愚昧的人,堅信所听到

    的。所以舟、車開始使用以後,百姓經過三年才習慣使用。商鞅變法成功了,然後百姓才信服它。孔

    子說︰“可以一道求學的人,未必能一道通權達變。”文學只能墨守成規,不能和他們討論先王之道

    以外的道理。

    文學曰︰君子多聞闕疑ヾ,述而不作ゝ,聖達而謀大ゞ,睿智而事寡々。

    是以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頓ぁ。小人智淺而謀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

    廢,甦秦あ、商鞅是也。無先王之法,非聖人之道,而因于己,故亡。《易》

    曰︰“小人處盛位,雖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恆其德,而能以善終身,未之

    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後入于地ぃ。”禹之治水也,民知其利,莫不勸其功。

    商鞅之立法,民知其害,莫不畏其刑。故夏後功立而王い,商秧法行而亡。

    商鞅有獨智之慮,世乏獨見之證ぅ,文學不足與權當世,亦無負累蒙殃也う。

    【注釋】

    ヾ多聞闕疑,語出《論語•為政篇》。是說“多聞博學,疑則闕之”。

    ゝ述而不作,語出《論語•述而篇》。是說“只能傳舊,不宜創新”。

    ゞ“大”原作“小人”二字,正嘉本、太玄書室本、倪邦彥本、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

    楊沂孫本都作“大”,今據改正。

    々睿(rui)智︰明智,聰慧。

    ぁ頓︰毀壞。

    あ甦秦,見《非鞅篇》注釋。

    ぃ今本《易經》無此文,疑出《易傳》及《易緯》,見《困學紀聞》一。

    い夏後︰夏後氏,夏王朝的別稱。這里指禹。

    ぅ“乏”原作“不”,案《玉篇•正部》︰“五,扶法切,文反正為五,又無資曰五,今作乏。”

    “五”與“不”,形近致訛。

    う此句原作“亦無累負之殃也”,今據俞樾說校改。

    【譯文】

    文學說︰君子多听而且避開有懷疑的地方,遵循古道而不去創新,聖明通達而且智謀遠大,聰

    明有智慧而事業專一,因此能成功而不垮台,有名望而不毀壞。小人智慧淺薄而野心大,就像身體瘦

    弱而硬挑重擔一樣,所以只能半途而廢,甦秦、商鞅就是這樣的人。他們不用先王之法而誹謗聖人之

    道,只是依著自己的意見行事,所以滅亡。《易經》上說︰“小人當了大官,位置雖然很高,但必定

    要垮台。不完全按照先王之道行事,不能始終堅持仁義,反而能有好結果的人,是從來沒有的。因此,

    這種人開始可能爬到天上,但最終必定掉在地上。”大禹治水,老百姓知道治水的好處,沒有人不幫

    助他成功。商鞅變法,老百姓知道變法的害處,沒有人不害怕他的刑罰。所以,夏禹成功做了帝王,

    商鞅變法一實行他就被殺了。商鞅有獨持的見解,但缺乏向世人證實其見解的效果,文學既然不配和

    你們商議當世的權變之計,也就不會有遭受禍殃的災難了。


如果你對鹽鐵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鹽鐵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