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大論”,即《鹽鐵論》的大概,猶如其他書籍末尾的“要略”的意思。本篇是全
書的總結。大夫除強調法治以外,還對儒家學派的老祖宗孔丘加以揭露和批判,而文學則為孔子辯護。
大夫曰︰呻吟槁簡ヾ,誦死人之語,則有司不以文學ゝ。文學知獄之在
廷後而不知其事ゞ,聞其事而不知其務。夫治民者,若大匠之斫,斧斤而行
之,中繩則止々。杜大夫、王中尉之等ぁ,繩之以法,斷之以刑,然後寇業
奸禁。故射者因 蓿 握咭蚍 S蕁 囊暈蘑擼 蟆 芤暈洌 焓備饔興 br />
施。今欲以敦樸之時,治撫弊之民い,是猶遷延而拯溺ぅ,揖讓而救火也う。
【注釋】
ヾ呻吟︰哼哼,口中發出聲音。槁簡︰干枯的竹簡。指陳舊的古書。
ゝ以︰古通“似”。
ゞ廷︰古時官吏辦理政事的處所。
々中繩︰正對上繩墨的界限,即符合標準的意思
ぁ杜大夫、王中尉︰即杜周、王溫舒,見《刺復篇》注釋。
あ 涸 魘疲 窬莩倫衲 敵8摹 礎棒 敝 俳枳幀t 凶印 br />
ぃ文︰指禪讓。
い撫弊︰這里有狡詐的意思。
ぅ遷延︰卻退,拖延。
う揖︰舊時拱手禮,作揖。
【譯文】
大夫說︰抱著古書哼哼唧唧,背誦死人的語言,在這方面,朝廷官吏是不如你們文學的。你們
文學只知道牢獄在朝廷後邊,但卻不知里邊的事情,就是听說了里邊的事,也不知怎樣辦好。治理民
事,就像木匠用斧頭砍削木材,符合標準就算可以。杜周、王溫舒等人用法律制裁壞人,判刑定罪,
這樣以後才使得強盜、壞人的作案被禁止。所以射箭要根據箭靶子,治理國家要依靠法律。舜、禹是
以文德禪讓君位,商、周是以武力奪取天下,時代不同就各有一套治國的措施和辦法。想用敦厚樸實
時代的辦法,來治理今天那些狡詐的壞人,就像是慢騰騰地去拯救淹沒的人,互相謙讓去救火。
文學曰︰文王興而民好善,幽、厲興而民好暴ヾ,非性之殊,風俗使然
也。故商、周之所以昌,桀、紂之所以亡也,湯、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ゝ,
桀、紂非得跖、 之民以亂也,故治亂不在于民。孔子曰︰“所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ゞ!”無訟者難々,訟而听之易。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古之
所謂愚,今之所謂智。以 楚正亂ぁ,以刀筆正文あ,古之所謂賊,今之所
謂賢也。
【注釋】
ヾ《孟子•告子上》︰“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幽︰周幽王、周厲王
的孫子。厲︰周厲王,周宣王子。
ゝ伯夷之民︰指所謂講廉潔的人。
ゞ這是《論語•顏淵篇》文。
々“無”字原無,據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補。
ぁ 楚︰古代一種杖刑。
あ刀筆︰古時用筆把字寫在竹木簡上,有誤時,以刀削之,用筆重寫。漢時蕭何、曹參皆為秦
刀筆吏。見《漢書•蕭何傳》。
【譯文】
文學說︰周文王時,人們就很善良,周幽王、周厲王時,人們就很凶暴,這並不是人的本性不
同,而是由于社會的風俗所造成的。所以商朝和周朝之所以昌盛,夏桀和商紂之所以滅亡,並不是商
湯王、周武得了像伯夷那樣廉潔的百姓,國家才治理得好;夏桀、商紂也並不是因為得了像柳下跖、
莊跖 那樣不守本分的人,國家才衰敗混亂。所以國家的興盛和衰敗並不在于百姓。孔子說過︰“審
理訴訟案件,我和別人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沒有人打官司才好。”要想不發生案件難,而審
理案件卻是容易的。不從根本上推行仁義給以引導,而總是在事件發生後才用刑法去制裁,古時認為
這是愚蠢的,而今天卻以為是明智的。以刑杖來制止社會混亂,用嚴法來代替仁義,古時認為這是奸
臣,而今天卻當作賢者。
大夫曰︰俗非唐、虞之時,而世非許由之民ヾ,而欲廢法以治,是猶不
用隱括斧斤ゝ,欲撓曲直枉也。故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為輪者不待自由之
木。往者,應少、伯正之屬潰梁、楚,昆盧、徐谷之徒亂齊、趙、山東ゞ,
關內暴徒,保人阻險々。當此之時,不任斤斧ぁ,折之以武,而乃始設禮修
文,有似窮醫あ,欲以短針而攻疽,孔丘以禮說跖也ぃ。
【注釋】
ヾ許由︰傳說中的上古高士,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逃隱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死後,葬
于箕山。見《史記•伯夷列傳•正義》。
ゝ隱括,見《申韓篇》注釋。
ゞ據《史記•酷吏列傳》記載,“應少”為“杜少”,“伯正”為“伯政”(《漢書》作“百
政”),“昆盧”為“堅盧”,“徐谷”為“徐勃”。他們都是西漢中期的農民起義領袖,曾領導農
民攻取縣城,奪取兵器,釋放囚徒,捆綁郡縣太守、都尉,殺享有二千石俸祿的官吏等。
々保人阻險︰就是《史記•酷吏列傳》所謂“聚黨阻山川”的意思。保,依。阻,恃。
ぁ斤斧︰這里借喻刑罰。
あ窮醫︰無能的醫生。
ぃ孔丘以禮說跖事,見《莊子•盜跖篇》。
【譯文】
大夫說︰現在的風俗不是堯舜時的風俗,世上也不都是像許由那樣的百姓,而你們卻想廢除法
律來治理國家,就猶如不用矯正曲木的工具和斧頭,就想矯直彎曲了的木頭一樣。所以,治理國家的
人,並不期待天生善良的百姓;做車輪的,也並不等待天然的曲木。從前,杜少、伯正一伙人在梁、
楚一帶造反,昆盧、徐勃一伙人在齊、趙、華山以東作亂,關內的暴徒,聚眾把守險阻要道。在這種
情況下,不使用刑罰,用武力鎮壓他們,而去修禮義,施仁德,那就猶如無能的醫生,妄想用很短的
針去醫治皮膚深處的毒瘡,好像孔丘用禮義來說服柳下跖那樣不可行。
文學曰︰殘材木以成室屋者,非良匠也。殘賊民人而欲治者ヾ,非良吏
也。故公輸子因木之宜,聖人不費民之性ゝ。是以斧斤簡用,刑罰不任,政
立而化成。扁鵲攻于湊理ゞ,絕邪氣故癰疽不得成形。聖人從事于未然々,
故亂原無由生ぁ。是以砭石藏而不施あ,法令設而不用。斷已然,鑿已發者,
凡人也。治未形,睹未萌者,君子也。
【注釋】
ヾ殘賊︰殘殺,傷害。
ゝ費︰通“拂”,違背。
ゞ扁鵲,見《輕重篇》注釋。湊理︰即腠理,經絡的脈理。
々未然︰事變未發生以前。
ぁ原︰根源。
あ砭(bian)石︰古代治病用的石針。
【譯文】
文學說︰糟踏木材而建築房屋的,不是好木匠。靠殘殺百姓來治理國家的,不是好官吏。所以,
魯班因木制器,聖人不干違背人性的事情。因此,好木匠少用斧頭,好官吏不使用刑罰,政令制定後
教化隨之而成。扁鵲針刺穴位,除掉病根,所以毒瘡就不易形成。聖人處理事情,總是在事變未發生
以前,所以混亂的根源也就不會產生。這樣,治病的石針就可以收藏起來,法令雖然設立而可以不用。
只會處理已經發生的案件,挖除已暴露的壞人,這種人只是普通的人。在問題還未形成就能及時處置,
事變還沒有發生就能看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大夫曰︰文學所以稱聖知者,孔子也,治魯不遂,見逐于齊,不用于衛,
遇圍于匡,困于陳、蔡ヾ。夫知時不用猶說,強也;知困而不能已,貪也;
不知見欺而往,愚也;困辱不能死,恥也。若此四者,庸民之所不為也,何
況君子乎!商君以景監見ゝ,應侯以王稽進ゞ。故士應士,女因媒。至其親
顯,非媒士之力。孔子不以因進見而能往者々,非賢士才女也。
【注釋】
ヾ治魯不遂︰指孔子在魯做官,很不得意。見逐于齊︰指齊景公欲以尼溪封孔丘,為晏嬰所阻,
將其驅逐。不用于衛︰指衛靈公不用孔子。遇圍于匡︰指孔子過匡時,被匡人誤認為是對他們作過惡
的陽虎,把他包圍起來。困于陳蔡︰指孔子在陳絕糧。以上各事都見《史記•孔子世家》。
ゝ商君以景監見︰商鞅剛到秦國,靠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推薦,才見到秦孝公。見《史記•商
君傳》。
ゞ應侯以王稽進︰應侯,即範雎,戰國時魏人。初事魏中大夫須賈,因事被笞逐,更姓名曰張
祿。得鄭安平之介紹,結識了秦昭王侍者王稽。王稽載之入秦,薦之于昭王。睢因說昭王以遠交近政
之策,拜客卿。後為相,封于應,故曰“應侯”。見《史記•範雎列傳》。
々此句原作“孔子曰進見而不以能往者”,義不可通。蓋傳抄者涉上文有“孔子曰”因改“因”
為“曰”,又移“不以”二字于後也。今輒定為“孔子不以因進見而能往者”。此謂孔子周游列國,
不以因進見,如士因士,女因媒,然而能往者,非賢士才女也。這是桑弘羊譏刺孔丘之語。
【譯文】
大夫說︰你們文學所稱頌的先知先覺的聖人就是孔丘,孔丘想治理魯國,失敗了;跑到齊國,
被趕走了;到了衛國,人家不用他;路過匡地,被匡人包圍起來;走到陳國、蔡國之間,被當地人民
圍困起來,斷了糧食。孔丘明知他的那套行不通,還要到處游說,這是頑固;明知到處踫壁,還不死
心,這是貪婪;不知被人瞧不起而四處奔波,這是愚蠢;走投無路,遭人侮辱,還想苟活下去,這是
卑鄙無恥。“強”、“貪”、“愚”、“恥”這四樣,一般老百姓都不去做,更何況君子呢!商鞅通
過景監的介紹(得到孝公的重用),範睢被王稽推薦(當了秦國的丞相)。所以士人通過別人的推薦
才被錄用,少女靠媒人的介紹才出嫁。然而,要想受到寵愛和當上高官,卻不只是只靠推薦或介紹人
的力量了。孔子沒人推薦或介紹,不像士人通過別人推薦才被錄用,少女靠媒人介紹才出嫁那樣,然
而他卻周游列國,到處游說,可見他並不像賢士和才女那樣有自己的才能啊!
文學曰︰孔子生于亂世,思堯、舜之道,東西南北,灼頭濡足(1),庶幾
世主之悟(2)。悠悠者皆是(3),君 (4),大夫妒,孰合有媒?是以嫫母飾姿
而矜夸(5),西子彷徨而無家(6)。非不知窮厄而不見用(7),悼痛天下之禍,
猶慈母之伏死子也,知其不可如何,然惡已(8)。故適齊,景公欺之,適衛,
靈公圍,陽虎謗之,桓 害之(9)。夫欺害聖人者,愚惑也!傷毀聖人者,狂
狡也。”狡惑之人(10),非人也。夫何恥之有!孟子曰︰“觀近臣者以所為
主,觀遠臣者以其所主(11)。”使聖人偽容苟合,不論行擇友,則何以為孔
子也!
【注釋】
(1)灼頭濡足︰燒著頭,濕了足。這里指頭頂烈日,跋山涉水。
(2)庶幾︰副詞,表示希望和可能。
(3)《史記•孔子世家》︰“桀溺曰︰‘悠悠者無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悠悠,眾多的樣子。
《論語•微子篇》“悠悠”作“滔滔”。
(4) ︰同“暗”,糊涂,昏憒。
(5)嫫母,見《殊路篇》注釋。矜夸,原作夸矜,盧文曰︰“‘夸矜’當‘矜夸’。”案︰張
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正作“矜夸”,今據乙正。矜夸,驕傲自夸。
(6)西子,即西施,見《殊路篇》注釋。
(7)窮厄︰困窘。
(8)惡︰同“烏”,疑問詞,怎麼,哪里。
(9)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適衛”以下作“適衛,靈公簡之,適陳,匡人圍之,適蔡,
桓 害之,適楚,子西謗之。”
(10)“惑”上原無“狡”字,今據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訂補。張敦仁曰︰“按‘惑’
字當衍。‘之人’者,此人也。張之象本‘惑’上添‘狡’字,非。”
(11)語見《孟子•萬章上》。
【譯文】
文學說︰孔子生在亂世,思念堯、舜之道,頭頂烈日,跋山涉水,東西南北,四處奔走游說,
希望當代國君醒悟。然而到處都是糊涂的君主和嫉妒他的朝臣大夫,誰會給他當介紹人呢?因此丑婦
裝扮起來而驕傲自夸,而西施卻往來徘徊,無處安身。並不是孔子不知道困窘和不會被錄用,而是他
哀傷天下正在遭受禍殃,猶如慈母伏在死了的兒子身上一樣,明知那是無可奈何,然而怎麼能止而不
為呢?所以,孔子到了齊國,景公欺騙他;跑到衛國,靈公使人圍攻他,陽虎奚落地,桓 要殺害他,
欺騙陷害聖人的人,是愚蠢無知;傷害聖人的人,是瘋狂詭詐。詭詐和無知的人都不能算作人。孔子
又有什麼恥辱呢?孟子說︰“觀察在國君身邊的臣子,要看他接待的是什麼人,觀察遠方來的臣子,
要看他被什麼人所接待。”假如聖人表面偽裝得好看,苟且迎合別人,不根據品行去選擇朋友,那麼
又怎麼能成為孔子呢!
大夫撫然內慚ヾ,四據而不言ゝ。
當此之時,順風承意之士如編ゞ,口張而不歙々,舌舉而不下ぁ, 然
而懷重負而見責あ。
大夫曰︰諾,膠車倏逢雨ぃ,請與諸生解。
【注釋】
ヾ撫然︰失望的樣子。
ゝ四據︰手和足都據在地上,這里的四據,是謂以手據地,所以示敬,是當時的禮貌。
ゞ如編︰像編成一排似的。
々歙︰收斂,閉合。
ぁ舌舉,原作舉舌,今據上句文例乙正。《莊子•秋水篇》︰“公孫龍口恚 緩希 嗑俁 br />
不下。”《韓詩外傳》四︰“口張而不掩,舌舉而不下。”義與此同,都作“舌舉”,亦可為證。
あ 然︰即黯然,無精打采。而,與“如”通。
ぃ倏原作“修”,今據攖寧齋抄本及張敦仁說校改。倏︰突然。
【譯文】
大夫心里感到失望和慚愧,以手據地,沉默不語。
這個時候,那些看風使舵、阿諛奉承大夫的人,像編成排一樣似的,口張而不合,舌頭抬起來
而放不下,個個無精打采,如同受到別人譴責有什麼重大負擔一樣。
大夫說︰好啦,膠合的車子,突然遇上了雨,請大家解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