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五•心髒部三 痘瘡(中) 失音(參形氣條看)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肯堂 書名︰幼科證治準繩

    海藏雲:痘疹初出後,聲音洪亮,形病而氣不病也。痘疹未發,聲音不出,形不病而氣病也。瘡疹既發,聲音不出,形氣俱病也。氣病宜補肺散加黃 。形氣俱病宜用八風湯或涼膈散去硝黃主之。小兒稟賦素弱者,宜預服十奇散。

    補肺散

    阿膠(一錢半,炒成珠) 牛蒡子(炒,三分) 馬兜鈴(半錢) 甘草(二分半) 杏仁(三粒,去皮尖)糯米(一錢,炒) 加生黃 (五分)上為末,分二服。水一小盞,煎六分,食後,時時與之。

    八風散(即八風湯)

    藿香(半兩,去土) 白芷 前胡(去蘆。各一兩) 黃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 羌活 防風(各三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用薄荷少許,煎湯調服。

    涼膈散(發熱) 十奇散(即十宣散見起發)

    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肺屬金主聲,中有二十四空,凡發諸語言者,皆其空中之氣鼓動也,五行金空則鳴,實則啞,瘡疹之火起于心,上燻于肺,肺氣脹郁,故竅塞而無聲也,以導赤散(心)合甘桔湯(咽喉)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人參平肺散。若津液不足,虛火燻蒸者宜用地黃丸(腎)。

    有毒歸腎而失聲者,經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瘡黑陷伏,則毒入腎,邪氣上客于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出,開闔不利,故猝啞也。

    有喉舌潰爛而失聲者,咽喉者,所以司呼吸,納飲食,發音聲,猶管龠也,毒火上燻,咽喉先受,賁門、會厭、舌之位,皆瘡所聚,初出之時,失于調治,以致咽喉腫塞,管龠窄狹,舌本強硬,呼吸不能,飲食不入,音聲不出矣。此上二證,治之則難。

    若七日後痘瘡成漿之際而失音者,乃氣喉有痘,初出細小不覺,及至肌表之痘成漿,喉中之痘亦成漿,其毒壅盛,則氣出管龠窄狹,故所出之聲不清,而為咽啞也。大率七日前失音者並為逆證,七日後而有者不治自愈,蓋外痘結痂則喉之痘自痊故也。當用甘桔湯服于已發未發之前,所以清其氣道,使毒不犯,此預治之法,不可不知。

    若痘瘡靨後而失音者,余毒過盛,上攻于咽,以致腫痛干澀,聲音不出,宜甘露飲(咽喉)甘桔防風湯(咽喉)天花散、玄參升麻湯(咽喉)主之。

    天花散 治痘疹後失音。

    天花粉 桔梗 茯苓 訶子 石菖蒲 甘草(各五錢)上為極細末。用水調在碗內,小竹七睫,小荊芥七睫,縛作一束,點火就碗內煎,臨睡服,每服一錢。

    清肺散 治患痘咽干聲啞。

    麻黃(一錢五分) 麥門冬 桔梗(各二錢) 知母 荊芥 天花粉(各一錢) 訶子 菖蒲(各八分)上銼。分為二服,入竹瀝姜汁,水煎服。

    梔子菖蒲湯 治小兒痘證,因熱毒生風,喑啞不語。

    梔子(一錢三分) 石菖蒲 紫草茸(各一錢二分) 山豆根 生犀 黃連(各一錢一分) 羌活 木通白僵蠶 杏仁 韭子 鼠粘子(各一錢) 升麻 蟬蛻 薄荷(七分)上銼散。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紫河車散 治小兒痘瘡,毒瓦斯不解,上攻咽喉,聲音不出,舌頰生瘡,遏逆煩悶,潮熱面赤。

    紫河車(即金線重樓) 茜根 貫眾(各三錢) 白芍藥 甘草(炙。各五錢)上,每服三錢,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方,有牛蒡子。

    噙化丸

    薄荷葉(二兩) 訶子肉(七錢) 桔梗(一兩) 甘草(七錢) 栝蔞皮(一兩) 白僵蠶(炒,七錢)風化硝(五錢) 黍粘子(炒,一兩)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噙化燕津。兒小不能噙,則調化,頻抹其口中。


如果你對幼科證治準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證治準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