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酸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吃,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吐瀉)調胃,後下牛黃丸取下奶積,後下勻氣散(不乳食),常服健脾散(不乳食)即愈。
《聖惠》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歇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回轉,兒亦睡著,乳滯偏于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聖惠》京三稜散 治乳癖結實,或有滯惡停積不化,令兒日漸羸瘦,面色痿黃,春夏多發,不欲乳食。
京三稜 川大黃(微炒) 檳榔 鱉甲 赤茯苓(各半兩) 枳殼(麩炒微黃,二錢半)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
逐下惡物為度。
﹝張渙﹞三稜散 治小兒乳癖結實不瘥。
京三稜(炮,銼) 赤茯苓 當歸(洗,焙干) 鱉甲(醋炙黃,去裙。各一兩) 枳殼(麩炒,去 ) 木香 白術(各半兩)上搗羅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聖惠》化癖丸 治乳癖結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
巴豆霜(半兩) 膩粉 朱砂(各一錢,研) 黃鷹糞(二錢半) 砂 雄雀糞(各一字)上件都研如粉,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空心煎皂莢仁湯下二丸。
取下惡物為度。
丁香化癖散(丹溪) 治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硫黃(以上各二錢) 砂(五分) 輕粉(少許)上研細末。每一歲兒服五分,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出下黑糞為度,後用通膈丸泄之。
二丁丸(見疳門疳熱條。)
青礞石丸 治證同前。
硫黃(三錢) 青礞石 五靈脂 鍋底黑(各一錢半) 白丁香(一錢,去土)為末。米飯丸綠豆大,捻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下。
《玉訣》銀白散 生胃氣,取下後宜服此方。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術(麥面炒) 白扁豆(去皮) 藿香葉上各等分,末,一錢,紫甦湯調下。
﹝張氏﹞治小兒奶癖方用芫花(一兩,醋浸,三日,淨洗) 大黃(半兩)為末,入蒜一斤,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用藥涂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如聞得患人口中出藥氣,實時取了,立效。
《董氏家傳》治小兒奶癖極效方紫河車(二兩) 寒食面(三兩)上同為細末。每用一匙許,水調涂足心,病在左涂左,病在右涂右,涂于紅帛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多矣,大便盡洗去。
《孔氏家傳》治小兒奶癖方上,用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以大蒜自然汁調稠稀得所,涂于有奶脾處,據其大小周遍,又不可涂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子細以手揉之,覺奶脾似消及五六分,即用溫漿水洗去,切須量度,不可令消盡,恐藥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干,即以溫水潤之。
《譚氏殊聖》治月里孩兒奶癖方紫河車(草) 人參(各等分)上為末,用好醋調,拍成餅子,如大錢大。如左畔有癖者,藥貼左畔腳心,用緋帛扎,干後見效,左右一般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