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海論第三十三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于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髒。外絡于支節。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里。榮輸所在。四海定矣。黃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沖。下至三里。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羶中者。

    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羶葉袒)夫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是以人之形身。應地之四海。十二經水。然水天之氣。上下相通。是以頭氣有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脛氣有街。經氣上下之出入也。故合人于天地四海。必先明知陰陽表里。榮輸之所在。四海定矣。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沖。氣在腹者。止之背俞。下至足之三里。是水谷之海。上通于天氣。而下通于經水也。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太陽之大杼。下至巨虛之上下廉。而出于脛氣之街。是沖脈之外通于天氣。而內通于經水也。羶中者。為氣之海。在膺胸之內。宗氣之所聚也。宗氣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胸之人迎。是氣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經水也。腦為髓之海。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故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督脈之風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經水也。是十二經脈。應地之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而海之雲氣。上通于天。是以人之所以合天地四海也。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岐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姚氏曰。人合天地四海。升降出入。營運無息。故得順而和者。則生利無窮。逆而不調。則敗害至矣。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

    不足以言。

    吳氏曰。天地陰陽之道。更相和平者也。故有余不足。皆為之逆。羶中者。宗氣之所居。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氣息亂。氣上逆故面赤也。氣海不足。則氣少。氣少故不足于言。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吳氏曰。沖脈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脈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于皮膚之間。是沖脈之血。充實于周身。故有余則覺其身大。不足則覺其身小。怫然狹然。不知其為何病也。王芳侯曰血以應水。故有余常想其大。不足則覺其為小矣。

    水谷之海。有余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

    姚氏曰。胃氣有余。故腹脹滿。胃氣不足。故饑而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余。則足勁輕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腦。故有余。則自過其度矣。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故脛而懈怠安臥。

    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岐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吳氏曰。審其輸。則知其四海之通于經。而經俞之外通于氣也。調其虛實。則有余不足自和矣。

    害謂經氣之逆。復則反逆為順也。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