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卷之九 征四失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姚止庵 書名︰素問經注節解

    四失之義,大略已見五過中,此不過敷衍成文,以盡一篇之名目而已。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按:言居恆自以為是,而及其施用,則不能無失,故公更問其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按:言以雜合,謂惑于眾說而不能擇也。)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外謂色,內謂脈也。然精神不專于循用,志意不從于條理,所謂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脈相失,而時自疑殆也。)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又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由此故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為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終師術,惟妄是為,易古變常,自功循己,遺身之咎,不亦宜乎,故為失二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濃,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貧賤者勞,富貴者佚;佚則邪不能傷,勞則易傷以邪。其于勞也,則富者處貴者之半;其于邪也,則貧者居賤者之半。例率如此,然世祿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難惑,怯者易傷,二者不同,蓋以其神氣有壯弱也。觀其貧賤富貴之義,則坐之薄濃,形之寒溫,飲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類,用必乖誤,適足以汨亂心緒,豈通明之可望乎,故為失三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憂謂憂懼也。患謂患難也。飲食失節,言甚飽也。起居過度,言潰耗也。或傷于毒,謂病不可拘于髒腑相乘之法而為療也。按:不識致病之因,而但持寸口,名為診脈,而實不知病之名,此四失也,比比然矣。)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于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按:不學無術,徒賣于市KT之間,偶或一中,便爾矜夸,以此終身,過不勝數。)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按:至道高玄,舉世蒙昧,是可嘆也。)


如果你對素問經注節解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素問經注節解》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