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辯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類別︰子部 作者︰清•汪琥 書名︰傷寒論辯證廣注

    (此系仲景原文)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此言結胸病狀。與藏結雖相似而各別。故仲景設為問答以辯之。夫結胸藏結。何以雲。太陽病。以二者皆太陽病誤下所致也。蓋結胸病。始因誤下。而傷其上焦之陽。陽氣既傷。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上結于胸。按之則痛者。胸中實也。寸浮關沉者。風與寒氣相結。而為實之診也。若藏結病。則不然。其始亦因誤下。而傷其中焦之陰。陰血既傷。則風寒之邪。亦乘虛而入。內結于藏。狀如結胸者。以藏氣不平。逆于心下故也。飲食如故者。胸無邪阻而胃中空也。時時下利者。藏虛邪結。不能運化。胃中之水谷。不泌別。不厘清。因偏滲于大腸而作利也。寸浮關沉者。結胸脈也。今診關脈。兼得小細緊者。則是藏虛。而風寒之邪。內結可知。舌上白苔者。經雲。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今者苔滑。則是舌濕潤而冷也。此系誤下太過。而變成藏寒之證。故難治也。愚按結胸證。其人本胃中挾食。下之太早。則食不能去。外邪反入。結于胸中。以故按之則痛。不能飲食。藏結證。其人胃中本無食。下之太過。則藏虛邪入。冷積于腸。所以狀如結胸。按之不痛。能飲食。時下利。

    舌上苔滑。此非真寒證。乃過下之誤也。結胸證。治見下。藏結證。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雲。可刺關元穴。愚以若用刺。不若用艾灸之。)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此承上文申明藏結病。所以難治之故。夫藏結雖系太陽病誤下所致然既下之後。已無惡寒發熱之證。是無太陽表熱也。不往來寒熱。是無少陽半表半里之熱也。其人反靜。

    是無陽明里熱也。舌上苔滑。是胸中寒。而丹田並無熱也。惟其無熱。故不若結胸證之可攻而難治也。愚以藏結本無可下之證。成注雲。于法當下者誤。補亡論郭白雲雲。藏結無陽證。不可攻者。宜刺關元穴。愚以藏結病。表里皆寒。無熱可泄。若用刺法。是為認證不明。謬矣。故宜用艾灸之。)(附例)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此條乃藏結死證。醫人不可不知也。素有痞。謂其人平素先有痞積。伏于脅下。又因新得傷寒。誤行攻下。成注所雲。邪氣入里。與宿積相合。使藏真之氣。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此為死證。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推原結胸病。並及于痞病之因也。仲景雲。太陽病當一二日發。太陰病當四五日發。此病發于陽。與發于陰之謂。病發于陽。

    邪猶在經。為不可下。反下之。則陽經邪熱。入于胸中。因作結胸。病發于陰。邪未入府。亦不可下。反下之。則陰經邪熱。入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者。氣塞而不通泰也。尚論篇雲。二證皆由下早。皆是熱入。其不言痞者。省文以見意也。愚以痞非太陽證。然其邪。亦由太陽而傳于太陰。復因誤下而作痞。故並入太陽篇中。)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此先就結胸之最劇者。議其治也。夫結胸證。至項強。則其邪緊結于胸。胸中滿實。其勢常昂。有似反張之狀。故雲。如柔也。下之則和者。言邪實去。則胸中和而項自舒之意。

    成注雲。與大陷胸丸下結泄滿。愚按有剛柔二證。皆頸項強急。今則結胸證。如其狀。故曰亦也。或問項強。何以不雲如剛。余答雲。剛無汗。柔有汗。結胸證。既項強矣。若不雲如柔。恐醫人認以為太陽經風寒之邪未解。反疑其當用發汗之藥。殊不知項雖強。表證已解。里證甚急。治法宜下。曰如柔狀者。蓋言有汗而非外邪之項強也。)


如果你對傷寒論辯證廣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論辯證廣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