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半斤)葶藶(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成注雲。大黃芒硝之苦咸。所以下。熱。葶藶杏人之苦甘。所以泄滿。甘遂取其直達。白蜜取其潤利。皆以下泄實滿之物也。
琥按大陷胸湯。止硝黃甘遂三物。茲方中更加葶藶杏人白蜜。是名雖為丸。比湯倍有力焉。大抵結胸證。水逆于肺。
喘脹胸滿者。宜用之。陷胸名義詳下湯方中。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結胸證。寸脈雖浮。關脈必沉。為邪熱結里。里實。所以可下。今者其脈浮大。浮為在表。大為虛。是在表之邪猶未盡。胸中之結猶未實。下之是重虛其里。表邪盡入。所以主死。醫人不可不以此為戒也。按此條證。仲景既雲不可下。則是當用何藥。補亡論常器之雲。可與增損理中丸。如未效。用黃連巴豆搗如泥。封臍上。灼艾灸熱漸效。愚以上證。雖未全結。終是里實之證。理中丸太補。不可用也。又灼艾法。亦未妥。)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成注雲。結胸證悉具。邪結已深也。煩躁者。正氣散亂也。邪氣勝。正氣虛。即不下。
亦主死也。或雲煩躁者。里證急也。下之。庶有可生之理。尚論篇雲。煩躁為津液已竭。胃氣垂絕之征。醫人于此。寧莫投藥。可免病家之咎。)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太陽中風之脈本浮。其兼動數者。
動為痛。數為熱為虛也。風熱外盛。則頭痛發熱。衛氣虛。膚腠空疏。故睡則盜汗微出也。脈動數而汗出。似乎表解。
邪欲傳里。故以惡寒為反也。醫人不知表未解。反誤下之。動數之脈變遲。脈遲。則表邪乘虛入里。已結于胸膈間矣。
膈內拒痛者。膈中之氣。與邪氣相拒而作痛也。胃中空虛者。胃家之真氣。因誤下而致虛也。客氣者。邪氣也。短氣者。
真氣短促也。陽氣者。即客氣之別名也。胃家真氣既虛而短。則客邪之氣方盛。內動于膈。因發躁煩而熱。必中懊不寧。此為陽邪內陷。熱蒸成濕。濕熱相結而堅實。以故心下硬。成結胸也。治法。宜大陷胸湯以下結熱。夫曰膈內。曰心中。曰心下。皆胸之分也。名曰結胸。其邪實陷于胃。胃中真氣虛。斯陽邪從而陷入于胸。作結硬之形也。其有邪雖入胃。而胸不至結者。胃中邪熱不能外泄。此為熱不得越。但上升于頭而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劑者。分也。言至頸。則汗分而還。于身則無汗也。小便不利者。胃中邪熱。氣蒸濕積而成水。思欲下泄而不得也。胃屬土。其色黃。
濕熱不得下泄。郁于內。必見于外。故至發黃也。補亡論常器之雲。發黃者。與茵陳蒿湯。煎茵陳濃汁。調五苓散。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