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辯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吳茱萸湯方

類別︰子部 作者︰清•汪琥 書名︰傷寒論辯證廣注

    (俱見中寒論中)(重出例)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雲雲至)渴者。宜五苓散(上條證見前第三卷五苓散方之下)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此條系陽明經自汗出之證。脈陽微者。寸關以前之脈。微而無力也。陽明病。原當有汗。今者汗出少。成注雲脈陽微者。邪氣少。汗出亦少。為適當。故自和。汗出多者。反損正氣。

    是為太過。脈經雲。脈陽微者。當自汗出。愚以其汗出少。而自和者。邪由汗解也。其汗出多者。邪不因汗而解。且失于救治。故為太過也。)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承上文而言。陽明病陽脈不微而實。

    實者。按之搏指而有力也。陽脈既實。則邪實。雖有汗當更發其汗。汗出多者。因用藥過劑。以故汗出多。亦為太過。

    凡汗出太過者。皆為陽絕于里。陽絕者。成注即雲。亡陽。陽亡。則津液外泄。仲景雲。陽絕于里者。即津液絕于里也。

    津液既亡。則腸胃干燥。大便因硬。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愚意雲。總于後條。用麻仁丸以主之。補亡論議用小柴胡湯。又柴胡桂枝湯。以通津液。如大便益堅。議用承氣等湯。大誤之極。)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此又承上文而申言陽絕之脈也。浮為陽之陽。言陽邪。其陽之陽。言人身真陽之氣。真陽氣積于里。即成津液。今者。脈輕取之則浮。浮為陽邪獨盛于外。重按之則芤。

    芤為津液已亡于中。陽邪乘津液之亡而相搏。則胃中之氣。皆郁而變熱。熱則津液愈竭。其真陽之氣因絕。而不能復生津液也。所謂陽絕于里者。有如此。)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此條病系脾約。乃麻仁丸正治之證。趺陽者。胃脈也。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即足陽明經沖陽二穴。按之。其脈應指而起。蓋古人切脈。必通身診視。如人迎脈之出于結喉兩旁。可以類推。浮為陽盛。故主胃強。澀為陰虛。故小便數。二脈既相搏擊。

    則水愈虧。火愈熾。腸胃燥結。因大便難。而成脾約之證。脾約義。已見前與麻仁丸者。以通腸胃。而潤燥結也。按成注以胃強脾弱。為脾約作解。推其意。以胃中之邪熱盛為陽強。故見脈浮。脾家之津液少為陰弱。故見脈澀。仲景用麻仁丸者。以瀉胃之陽。而扶脾之陰也。)


如果你對傷寒論辯證廣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論辯證廣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