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方論(四)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成氏(無己)注解傷寒論﹞(舊訛作圖解。)國史經籍志十卷存嚴器之序曰。夫前聖有作。後必有繼而述之者。則其教乃得著于世矣。醫之道源。自炎黃以至神之妙。始興經方。繼而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萬代之生靈。普蒙拯濟。後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論十數卷。然後醫方大備。茲先聖後聖。若合符節。至晉太醫令王叔和。以仲景之書。撰次成敘。得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墜于地者。又得王氏闡明之力也。傷寒論十卷。其言精而奧。其法約而詳。非寡聞淺見所能賾究。後雖有學人,又各自名家。未見發明。僕忝醫業。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書。五十余年矣。雖粗得其門。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為之慊然。

    昨者邂逅聊攝成公。議論該博。術業精通。而有家學。注成傷寒十卷。出以示僕。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內。分析異同。彰明隱奧。調陳脈理。區別陰陽。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見。百一十二方之後。通明名號之由。彰顯藥性之主。十劑輕重之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見。別氣味之所宜。明補瀉之所適。又皆引內經。旁牽眾說。方法之辨。莫不允當。實前賢所未言。後學所未識。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謂慊然者。今悉達其奧矣。親覯其書。

    誠難默默。不揆荒蕪。聊序其略。時甲子中秋日。洛陽嚴器之序。

    王履曰。成無己作傷寒論注。又作明理論。其表章名義。縴悉不遺。可謂善翼羽仲景者。然即入陰經之寒證。又不及朱奉議能識。況即病立法之本旨乎。宜其莫能知也。惟其莫知。故于三陰諸寒證。止隨文解義而已。

    未嘗明其何由不為熱而為寒也。(溯洄集)陶華曰。成無己順文注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傷寒瑣言)醫林列傳曰。成無己聊攝人。家世儒醫。性識明敏。記問該博、撰述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指在定體。

    分形析證、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古今言傷寒者。祖張仲景但因其證而用之。初未有發明其意義。

    成無己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素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表里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真得長沙公之旨趣。所著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大行于世。(仲景全書附載)王肯堂曰。解釋仲景書者。惟成無己最為詳明。雖隨文順釋。自相矛盾者。時或有之。亦白璧微瑕。固無損于連城也。(傷寒準繩)汪琥曰。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猶王太僕之注內經。所難者惟創始耳。後之人于其注之可疑者。雖多所發明。

    大半由其注而啟悟。至有忘其起予之功。反責其注解之謬者。或曰。成氏注傷寒論。不過順文隨釋。但嫌其不辨叔和語。不分仲景書。正不知古人虛心著書。不敢輕易指責。所以品愈高。名愈著。如吾輩者。亦自厭其饒舌耳。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論十卷。漢張機撰。晉王叔和編。金成無己注。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則無己所自撰。以發明機說者也。叔和高平人。官太醫令。無己聊攝人。生于宋嘉治平間。後聊攝地入于金。遂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余尚存。見開禧元年歷陽張孝忠跋中。明吳勉學刻此書。題曰宋人。誤也。傷寒論。前有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序。稱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能考正。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先校定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復有一百二十三方。(案一十三。原本誤作一十二。今改正。)今請頒行。又稱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雲。而明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則詆叔和所編。與無己所注。多所改易竄亂。並以序例一篇。為叔和偽托而刪之。國朝喻昌作尚論篇。于叔和編次之舛。序例之謬。及無己所注。林億等所校之失。攻擊尤詳。皆重為考定。自謂復長沙之舊。其書盛行于世。而王氏成氏之書遂微。然叔和為一代名醫。又去古未遠。

    其學當有所受。無己于斯帙。研究終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可概從屏斥。盡以為非。夫朱子改大學。為一經十傳。分中庸為三十三章。于學人不為無裨。必以謂孔門之舊本如是。則終無確證可憑也。今大學中庸。列朱子之本于學官。亦列鄭元之本于學官。原不偏廢。又烏可以後人重定此書。遂廢王氏成氏之本乎。

    ﹝成氏(無己)明理論﹞(宋志冒嚴器之三字。)宋志四卷存藥方論自序曰。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是以制方之體。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氣味生成。而制方成焉。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成而陰陽進化之機存焉。是以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矣。主對治療。由是而出。斟酌其宜。參合為用。君臣佐使。各以相宜。宣攝變化。不可勝量。一千四百五十三病之方。悉自此而始矣。其所謂君臣佐使者。非特謂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三品之君臣也。制方之妙。

    的與病相對。有毒無毒。所治為病主。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擇其相須相使。制其相畏相惡。

    去其相反相殺。君臣有序。而方道備矣。方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多君少臣。多臣少佐。

    則氣力不全。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所謂遠近者。身之遠近也。在外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陽。其氣為近。在內者身半以下。同地之陰。其氣為遠。心肺位膈上。其髒為近。

    腎肝位膈下。其髒為遠。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腎肝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于下。

    必劑大而數少。取其氣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不能發散于上。必劑少而數多。取其氣易散。可以補上也。所謂數者。腎一肝三脾五心七肺九。為五髒之常。制不得越者。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又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隨其攸利而施之。遠近得其宜矣。奇方之制。大而數少。以取迅走于下。所謂下藥不以偶。偶方之制,少而數多。以取發散于上。所謂汗藥不以奇。經曰。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處方之制。無逾是也。然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張仲景方一部。

    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實乃大聖之所作也。一百一十三方之內。擇其醫門常用者方二十首。因以方制之法明之。庶幾少發古人之用心矣。

    嚴器之序曰。余嘗思歷代明醫。回骸起死。祛邪愈疾。非曰生而知之。必也祖述前聖之經。才高識妙。探微索隱。研究義理。得其旨趣。故無施而不可。且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或死或愈。止于六七日之間十日以上。

    故漢張長沙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撰為傷寒論一十卷。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為醫門之規繩。治病之宗本。然自漢逮今。千有余年。唯王叔和得其旨趣。後人皆不得其門而入。是以其間少于注釋。闕于講義。

    自宋以來。名醫間有著述者。如龐安常作卒病論。朱肱作活人書。韓和作微旨。王實作證治。雖皆互有闡明之義。然而未能盡張長沙之深意聊攝成公家世儒醫。性識明敏。記問該博。撰述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指在定體。分形析證。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辯之。釋戰栗有內外之診。論煩躁有陰陽之別。譫語鄭聲。令虛實之灼知。四逆與厥。使淺深之類明。始于發熱。終于勞復。凡五十篇。目之曰明理論。所謂真得長沙公之旨趣也。

    使習醫之流。讀其論而知其理。識其證而別其病。胸次了然而無惑。顧不博哉。余家醫業五十載。究旨窮經。自幼迄老。凡古今醫書。無不涉獵。觀此書。義理粲然。不能默默。因序其略。歲在壬戌。八月望日。錦山嚴器之序。

    張孝忠跋曰。上注解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聊攝成無己之所作。自北而南。蓋兩集也。予以紹熙庚戌歲入都。傳前十卷于醫者王光庭家。洎守荊門。又于襄陽。訪後四卷得之。望聞問切。治病處方之要。舉不越此。古今言傷寒者。祖張長沙。但因其證而用之。初未有發明其意義。成公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素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辯析其理。極表里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毫發了無遺恨。誠仲景之忠臣。醫家之大法也。士大夫宦四方。每病無醫。予來郴山。尤所嘆息。欲示之教。難于空言。故刊此書。以為楷式。使家藏其本。人誦其言。夭橫傷生。庶乎免矣。成公當乙亥丙子歲。其年九十余。則必生于嘉治平之間。國家長育人材。命醫立學。得人之效。一至于此。則天下後世。凡所謂教養雲者。可不深加之意也夫。開禧改元五月甲子歷陽張孝忠。

    汪琥曰。傷寒明理論。金聊攝人成無己撰。書凡四卷。其第一卷至第三卷。共論五十篇。始于發熱。終于勞復。其第四卷。發明桂枝等方二十首。此為深得傷寒之旨趣者也。但其中四十五論雲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者。斯蓋言男子。不止謂婦人。此與仲景之意大悖。然亦不可因其一節之短。掩其全部之長。取名明理。信不誣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成無己所作明理論。凡五十篇,又論方二十篇。于君臣佐使之義。闡發尤明。嚴器之序。

    稱無己撰定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其推挹甚至。張孝忠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于醫士王光庭家。後守荊門。又于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為刊板于郴山。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

    ﹝陶氏(華)傷寒明理續論﹞一卷存自序曰。昔朱肱奉議著傷寒百問書。經進。授醫博士。其書付監刊行。道遇豫章名醫宋道方。因就質之。宋為指駁數十條。肱罔然自失。由是書監不刊。事見續易簡方。雙鐘李知先又為歌括八韻。二書吾鄉先輩。例以為活人之書。按魏志華佗傳雲。出書一卷。此書可以活人。則活人之名所由始。而仲景傷寒論是也。朱李二公雖知有仲景之書。不能臻其閫奧,未足以充活人之名。正統改元。余游京師。遇臨江劉志善先生,授書一卷。指摘百問。亦數十條。攜以南歸。呈之松江趙景元先生。奉議之書。固未盡善。而劉公所駁。似為大察。前人無議為也。

    且仲景之書。流傳既久。魚魯實多。微辭奧介之互見。殘簡斷編之後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證候。然自漢魏以來。高人逸士所著。不傳于今者。何可勝數。因出示諸書曰。郭白雲傷寒補亡。龐安常卒病論。韓和微旨。楊仁齋傷寒類書。王實證治。常器之楊大授。凡此數種。皆有功于仲景。而東南醫流所未見也。景元亦自編一書。曰傷寒類例。久未之成。不以示人。庚寅冬。予病足不出戶庭數月。因觀成無己明理論。止五十證。辨究詳明。惜其未備。于是乃集所見所聞。比類附例。斟酌而損益之。遂成一書。名曰明理續論。姑以自備遺忘。非敢傳諸人也。雖朱公百問。積平生之勤。尚不免後人之紛紜言之。予實何人。乃以數月。而有所成。蓋賴古人之成訓。有以啟發之。初學醫之士。或有所得焉。當有知予心者。乃記其所由于卷首雲。

    杭州府志曰。陶華字尚文。余杭人。治病有奇效。一人患病。因食羊肉。涉水。結于胸中。其門人請曰。此病下之不能。吐之不出。當用何法。陶曰。宜食砒一錢。門人未之信也。乃以他藥試之。百計不效。卒根據華言。一服而吐。遂愈。門人問之曰。砒性殺人。何能治病。陶曰。羊血大能解砒毒。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則不能殺人。是以知其可愈。後來省郡治傷寒。一服即愈。神效莫測。

    名動一時。然非重賂。莫能致。論者以是少之。所著六書。曰瑣言。曰家秘。曰殺車槌法。曰截江網。曰一提金。

    曰明理續論。仲景以後一人而已。

    ﹝巴氏(應奎)應奎傷寒明理補論﹞四卷存﹝閔氏(芝慶)傷寒明理論刪補﹞四卷存自序曰。昔軒岐洞悉醫經。論及傷寒。狀經脈之傳。分汗下之法。定愈否之期。皆以日計者。道其常。舉其要也。若夫諸變不可勝數。內經難以其論。故天復生仲景。以宣其秘。泄傳變之。別陰陽之發病。撰論推展經義。立方□惠生靈。一理貫通。群緒畢著。第非凡之教必瀾深。文簡意博。世難窺測。成無己奮起研窮。創為訓解。雖不能悉合微妙。而發明者殊多。更出余意。以著明理論。誠恐理有不明。則執迷妄意。殘害必罪。故注外諄一耳。上宗前哲。亦啟後學。寧不殷乎。議論五十首。彰顯表里實虛。方論二十章,剖折□直匡佐。夫死生有據。治療堪憑。學人引伸觸類。自可明其未盡□者。然必究內經與傷寒論。庶乎學有源流。心有主宰。理可自明。

    苟然端本尋支。徒爾檢閱斯集。則重道成氏之心。終可懵然昧理也。至陶尚文家秘之類。剽竊成氏者耳。烏能出其右哉。觀者當知取舍矣。雖然。璧或有瑕。書難盡信。稍為補刪。便屬逾。三卷之中。惟煩證虛煩陽厥陰厥。

    刪者全文。補以愚意。如其次第。仍于四條下。明即其故見全刪全補者。與他條有別也。其余六十六條,或刪字。或刪句。因詞繁而刪。因說誤而刪,悉順原文。仍令上下貫通。間有明以鄙意。補其闕略者。則皆細書。令其古今不紊也。蓋由欲助明理以勝。遂因成氏舊而損益之。不自知其妄耳。志醫士可不思明理耶。西吳松筠館主人閔芝慶題。

    按芝慶曰。煩者。不能安靜之貌。較諸躁則輕焉。因于熱者固多。亦有因于寒者焉。成氏誤以煩熱為一條。

    雲煩者熱也。其虛煩一條。亦欠妥。因並刪而改之。又四逆與厥。其義無異。而皆變文耳。成氏謂四逆輕于厥。

    編為二證。仍就其論。而采所可取。舍其所當去。為陽厥陰厥二條以補之。其論精核。可以為據。無復黨同護闕之弊矣。

    ﹝汪氏(琥)增補成氏明理論﹞未見汪琥曰。成氏注仲景書已完。又自撰明理論。其解仲景桂枝麻黃青龍等湯。尤為明暢。第惜其所解者。不過二十余方耳。其所未發明者。愚即以原注中之意。及采內台等書。大半以鄙意補之。(傷寒論辨注凡例)﹝宋氏(雲公)傷寒類證﹞二卷存自序曰。竊聞天地師道以覆載。聖人立醫以濟物。道德醫藥。皆原于一。醫不通道無以知造物之機。道不通醫。無以盡養生之理。然欲學此道者。必先立其志。志立則物格。物格則學專。學雖專也。必得師匠、則可入其門矣。更能敏惠愛物。公正無私,方合其道。夫掌命之職。其大矣哉。且聖智玄遠。自有樞要。強欲穿鑿。徒勞皓首。僕于常山醫流張道人處。密受通玄類證。乃仲景之鈐法也。彼得之異人。而世未有本。切念仲景之書。隱奧難見。雖有上士。所見博達。奈以一心。日應眾病。萬一差誤。豈不憂哉。今則此書換其微言。宗為直說。使難見之文。明于掌上。故曰。舉一綱而萬目張。標一言而眾理顯。若得是書。以補廢志。其濟。世也不亦深乎。故命工開版。庶傳永久。時大定癸未九月望日。河內宋雲公述。

    汪琥曰。明季虞山人校刊類證三卷。于仲景全書中。其書以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分為五十門。以太陽等六經。

    編為辰卯寅丑子亥字號。有如五十門。以嘔吐門為始。見辰字號某嘔證。當用仲景某方。與馬宗素鈐法相似。亦別無發明處。故準繩凡例雲。纂傷寒者眾矣。知尊仲景書。而遺後賢續法者。好古之過也。類證諸書。是也。

    ﹝傷寒摘疑﹞(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作傷寒辨疑。宋濂丹溪石表辭。作傷寒論辨。)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錢曾曰。朱彥修謂仲景書。儒家之論孟也。復何所疑摘之者。竊恐摘簡斷文。章句或誤。故略紀所疑。而附以己意。非敢致疑于仲景也。

    汪琥曰。傷寒摘疑問目。元丹溪朱震亨撰。書止一卷。始議脈。終議證與湯。此亦闡揚仲景之文。大有益于後學人。惜乎其論止一十九條而已。

    ﹝滑氏(壽)傷寒例鈔﹞(醫史攖寧生傳。作讀傷寒論鈔。)三卷未見汪琥曰。傷寒例鈔。元許昌滑壽伯仁集。書凡三卷。其上卷。首鈔傷寒例。次鈔六經。有如太陽一經。先鈔本經總例。曰在經之證。曰入腑之證。曰傳變之證。又次鈔本經雜例。凡三陽經及合並病。皆如上例。鈔作一卷。

    其中卷。則鈔三陰經例。及陰陽差後勞食復例。其下卷。則鈔脈例。有如亡血脈。陽衰脈。病脈。難治脈。又如六經中風。及傷風見寒。傷寒見風。溫病風溫。痙濕。霍亂。厥逆下利嘔吐。可否汗下之條。皆鈔其脈。末後則鈔死證三十余條。其于仲景之論。毫無發明。亦止便學人之記習耳。

    ﹝許氏(弘)金鏡內台方議﹞十二卷存建安縣志曰。許宏。字宗道。幼業儒。而隱于醫。奇證異疾。醫之輒效。又工詩文。寫山水花卉。皆臻其妙。

    卒。年八十一。所著有通元錄。行世。

    汪琥曰。金鏡內台方議。建安許弘集。書凡十二卷。其第一卷至十卷。議仲景麻黃桂枝等湯方。第十一卷。

    議五苓等散方。第十二卷。議理中等丸方。其說雖以成注為主。然亦多所發明。是亦大有裨于仲景者也。琥按許氏不知何代人。不詳其字。閱其文義。想系是金元時人耳。

    按許宏以傷寒論為金鏡內台方。雜病論為外台方。考內外台之稱。未聞有命仲景書者。而其為義。殆不相類。

    (詳見于方論第十九外台秘要下。)許氏所稱。其意若雲內外篇耳。許又著湖海奇方八卷。自序題永樂二十年。

    歲在壬寅。七月二十四日己卯。建安八十二翁許宏謹書。則縣志稱以八十一卒。誤矣。汪琥為金元間人。亦失考也。

    ﹝汪氏(機)傷寒選錄﹞八卷存自序曰。傷寒論者。仲景張先生之所作也。自漢而下。推明之者。殆且百家。求其能悉其旨者。十百而一二焉。余于壯年。嘗輯諸說。少加隱括。分條備注。祖仲景者。書之以墨。附諸家者。別之以朱。去取未必正也。

    較諸他書。頗為詳盡。臨證一覽。而諸說皆在于目矣。稿已粗具,奈何年逾七十。兩目昏蒙。莫能執筆。稿幾廢棄如故紙也。幸同邑石墅陳子桷和溪程子鎬。于余最濃。論及傷寒。因檢故稿。出示條例。既而語諸予曰。此稿成之不易。茲皆視如故紙。則前功盡棄。誠可惜哉。吾等當極駑鈍。以終厥志。何如。余曰。固所願也。第恐年老。弗及見焉。于是盡取諸書付之。見其授受唯謹。夙夜匪懈。從事于斯。益其所未益。增其所未增。逐條補輯。反復數過,不憚其勞。如此。爰及三載。始克告成。余曰。業已廢棄。今賴二子。得成全書。

    果不負余之所願也。人言。有志者事竟成。豈不信哉。噫。齒將沒矣。尚獲睹其成功。余之幸也。又如何耶。名其書曰傷寒選錄。蓋因備取諸家之說。而選其近于理者。靡不悉錄。又奚俟余贅辭。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斯之謂歟。故為之序。嘉靖丙申年。三月朔旦。新安祁門汪機序。

    凡例曰。諸先賢所論。于仲景有發明者。並采輯卷首。以廣識見耳。一編集。多仿王安道所定次序。以傷寒例。居六經之首。病篇次之。一六經諸病。皆仿成無己例。摘取諸證條中一證。別立條款。為之發明。成氏或有所未瑩者。復附諸賢所論。俾學人知有所擇也。一各證成氏所釋。有未當者。復采諸賢之說。以附益之。使觀者知所適從也。一仲景有論無方者。則參考諸書之有方者補之。別例圈不敢比同于仲景。蓋恐其方或有所未當也。一所集諸賢之說。但注其姓氏不敢直書其名。如成無己曰成氏。劉河間曰劉氏。韓和曰韓氏。龐安常曰龐氏。錢聞禮曰錢氏。許叔微曰許氏。朱肱曰朱氏。吳授曰吳氏。陶尚文曰陶氏。朱丹溪曰丹溪。張兼善曰張氏。

    ﹝胡氏(朝臣)傷寒類編﹞七卷存跋曰。昔人疑傷寒論非全書。乃叔和雜以己意而成之者。按王安道謂六經病篇。立法嚴而處方審。仲景妙義攸存。必非叔和所能贊辭也。其有增附者。厥陰下利嘔噦諸證。與脈法可汗不可汗等篇而已。余然其言。為類編書。列傷寒例于前。六經病次之。瘥後病又次之。相類病又次之。脈法居後。惟錄其有關于傷寒者諸方。則另為一卷。皆節取成注。欲使初學易于尋究爾。若專門通敬之士。自當求全書而閱之。固不可厭繁雜而就簡便也。嘉靖甲子歲春正月吉日。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會稽敬所胡朝臣書。

    汪琥曰。傷寒類編。明會稽進土胡朝臣著。書凡七卷。列傷寒例于前。六經病次之。瘥後病又次之。相類病又次之。脈法居後。方附卷末。其大旨不過削叔和繁文。采集仲景要旨。如太陽病。曰有汗。曰無汗。曰水氣。

    曰里寒。曰里熱。曰里虛。曰汗後。曰吐後。曰下後。曰汗吐下後。各自分類。他經仿此。每條之下。皆節取成注。毫無增益。恐初學厭全書之繁。故為是編。使易于誦習耳。

    ﹝方氏(有執)傷寒論條辨﹞八卷存自序曰。傷寒論之書。仲景氏統道垂教之遺經、治病用藥大方大法之藝祖。醫系繼開之要典。有生之不可一日無。仁孝之所不可不勉者也。切緣遠世。文章傳稱。簡古奧雅。矧旨多微隱。而理趣幽玄。惜承流匪人。門牆莫睹。鑿者紛紛。注者諾諾。蕪穢塵蒙。致束諸高閣。危如一線。有自來矣。胡氏春秋傳曰。聖人大訓。不明于後世。皆庸腐學經。不知其義者之非爾。信哉言也。嗚呼。斯文如此。遂至澆風競著。正學沉淪。邪說橫行。人心日惑。以交際言。則皆粉黛逢迎。土苴然唯。惟是是行。成習久矣。若之何不疾病顛連。札夭接跡。嗚呼。世途醫道。尚可言哉。余以身經弊難。死幸重生。因偶竊目觀瀾。遽覺猛驚。大意瞿然。嘆曰。今日之幸。何莫非天。天之留我。必有我意。有意于我。其在斯乎。然則難也非難也。警也警。以事天人之道也。盡天盡人。盡在我爾。我且致盡于斯。或者其庶幾乎。

    于是不揣愚陋。改故即新。輸心委志。游邇涉遐。薪膽風霜。晨霄砥礪。積以必世。憂勤僅免。辨成斯錄。

    于發揚經義之蘊奧。雖不敢以仿佛言。而探本溯源。蓋有若自得其萬一于言表者。亦不敢自欺也。客有就觀者。

    殺車截江。自謂以為珍重子孫計。是何如邪。應之曰。弗如也。槌網固奇貨可居。得以計子孫。私吾道也。若謂可以為其所欲為。則自羲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以至周程張朱。何樂而不為耶。蓋道本乎天。天與賢則與賢。

    天與子則與子。孔氏之有子思。猶夏後氏之有啟。天也。故道非聖賢不世。本草素靈難經以來。皆如此。豈貨之為貨。可以必子孫。而世其居乎。吾亦天吾之天。以天人之天爾。弗如也。然則天天將何如。曰。甦子以天與我。

    必我用我。知之不以告人為棄天。輕用之為褻天。是以汲汲以千時。為于用也。吾老矣。不能篤。不能千。不能必。又不能忘情于甦氏。子之言若天未欲斯道之一線墜。則必有全補天心天手者出。嗚呼。微斯人將焉用斯。吾將刻之。刻之以待。庶乎斯道之世其綿有在。其用有馮。此固吾天天之初心也。子將謂何。客曰善。于是乎書。

    時萬歷壬辰上元節日。歙之中山山中七十翁方有執自序。

    跋曰。昔人論醫。謂前乎仲景。有法無方。後乎仲景。有方無法。方法具備。惟仲景此書。然則此書者。盡斯道體用之全,得聖人之經。而時出者。後有作者。終莫能比德焉。是故繼往開來。莫善于此。愚自受讀以來。

    沉潛涵泳。反復細繹。竊怪簡編條冊。顛倒錯亂殊甚。蓋編始雖由于叔和。而源流已遠。中間時異世殊。不無蠹殘人弊。今非古是。物固然也。而注家則置弗理會。但徒根據文順釋。譬如童蒙受教于師。惟解隨聲傳誦。一毫意義。懵不關心。至歷格聱牙。則又掇拾假借以牽合。即其負前修以誤後進。

    則其禍斯時。與害往日者。不待言也。所謂舟一也。操而善則有利濟之功。不善則不惟適足以殺人。而反並己亦淪胥。以自溺者。猶是也。是故君子慎術。不亦可懼也。夫于是不憚險遙。多方博訪。廣益見聞。慮積久長。晚忽豁悟。乃出所日得。重考修輯。屬草于萬歷壬午。成于去歲己丑。倩書謄脫。方幸字得頗佳。而校討點畫。則又率多訛謬。自慨今年七十一矣。不免強拭眵昏。力楷托梓。復客留後。凡若干萬言。移整若干條。考訂若干字。

    曰。傷寒論者。仲景之遺書也。條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條還之之謂也。嗚呼。仲景聖當時而祖百代。其神功妙用。聞而不得見。所可見者。僅存是書。溯是書以求其道。由其道以纘其宗。亦惟系乎人之心志。用不用何如耳。今也以生乎千五百年之下。而欲淵源于千五百年上人之遺言。鍵發其神妙。以懋率由。豈可以容易言哉。然時世雖殊。人心則一。不一者事。至一者道。誠能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則道在是也、道得則仲景得失。尚何時世之間。可以二言邪。是故具述其本末。粗陳大義。俟諸來哲大家精詳。允期斯道。協陟重明。以之修己治人。進之拱盛順化。念茲在茲。施于有政。庶幾將來雖或時災。平循通轍。克綏正命。則仲景在我。而聖賢之宗風不墜。是非吾人顧念天之所以與我。而我當求盡其所以體之全之之一事邪。他固非愚之所可豫知也。曷敢道哉。抑揣余景。衰肘丑瘠。何可以入人目。而乃劬劬若是。以取身後嗤唾邪。不然也。蓋亦不過遠惟。或者得微視于有道在任。則亦尚可以少見競競專致操存。一筆之不敢苟雲爾。萬歷二十一年。歲次癸巳。仲冬閏辛巳朔粵三日癸未。新安方有執自跋。

    閔芝慶曰。方氏作條辨。以太陽一經為三篇。分衛中風為上編。其間總論中風傷寒。如太陽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之類。不能悉舉。此等既屬總論。則難分而為二。以之列于上編。固無不可。但與衛中風為上編之說少違耳。

    又據分營傷寒為中篇。凡有傷寒二字。居各條之首者。悉入焉。不知其中固有專指營傷寒者。亦有兼指衛中風者。

    蓋中風與傷寒。可分為二名。又可合而俱稱傷寒。是以中風與傷寒為病。自古通謂之傷寒。如傷寒一二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之類。是皆兼論中風于言外者也。乃因傷寒二字居首。悉列中篇。以亦有據。但既有營傷寒為中篇之說。則後人倘有執泥。而謂與中風無涉者。從茲殆矣。又將發汗已發汗病不解發汗之類。皆列于中篇。意以發汗者。必麻黃湯證也。不知麻黃湯固為發汗之劑。桂枝湯雖雲解肌。亦稱發汗。觀于篇中所雲。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雲雲。結之曰。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則桂枝湯。亦稱發汗可知矣。烏得以凡雲發汗者。皆入營傷寒之篇也。又據營衛俱中風寒者為下編。凡脈浮緊。及傷寒脈浮者。皆入焉。即舉其所注而辨之。其一卷第一證。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注曰。尺寸俱浮者。知為病在太陽。又曰。揭太陽之總病。為三篇之大綱雲雲。似知或中風。或傷寒。或風寒兩傷。凡屬太陽者。皆當浮脈矣。又據其三卷第十三證。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注曰。傷寒脈不浮。浮者風也。何與三陽大綱之注。自相矛盾。而獨指浮為風耶。

    遂將凡脈浮緊。及傷寒脈浮者。皆入風寒兩傷之篇。非矣。不特此也。其三卷三十五證。傷寒胸中有熱。注雲。熱以風言。第三十八證。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注曰。

    熱。風也。豈不知始自太陽者。或中風。或傷寒。皆能成熱。故索問熱論曰。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焉得獨以熱為風乎。遂將凡傷寒有熱、及發熱及如瘧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者。皆入風寒兩傷之篇。謬亦甚矣。方氏之心。無非欲立異以為高。故其編次。悉更舊本。前者後之。後者前之。諸篇皆有更移。太陽三篇為甚。將欲求勝于叔和乎。設使人各一見以自高,何時復出仲景而始定。奈何人也。敢妄意有更。

    汪琥曰。傷寒條辨。明歙人方有執著。書凡八卷。先圖說。次削例。又次辨太陽病。以風傷衛為上編。分第一卷。寒傷營為中篇。分第二卷。營衛俱傷為下編。分第三卷。陽明少陽二經病。分第四卷。三陰經病。分第五卷。風溫雜病。及霍亂陰陽易差後等病。分第六卷。痙濕。及辨脈法。分第七卷。汗吐下可不可。分第八卷。

    後又附鈔本草。其條辨仲景六經篇文。可謂詳且盡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論條辨八卷。附本草鈔一卷。或問一卷。痙書一卷。明方有執撰。有執字中行。歙縣人。

    是書刻于萬歷壬辰。前有己丑自序一篇。又有辛卯後序一篇。又有癸巳所作引一篇。則刻成時所加也。大旨以後漢張機傷寒卒病論。初編次于王叔和。已有改移、及金成無己作注、又多所竄亂。醫者或以為不全之書。置而不習。或沿習二家之誤。彌失其真。乃竭二十余年之力。尋求端緒。排比成編。一一推作者之意。為之考訂。故名曰條辨。其原本傷寒例一篇。不知為何人所加者。竟削去之。而以本草鈔一卷。或問一卷。附綴于末。又以醫家誤痙為驚風。多所夭枉。乃歷引素問金匱要略傷寒卒病論諸說。為痙書一卷。並附于後。有執既沒。其板散佚。江西喻昌遂采掇有執之說。參以己意。作傷寒尚論篇。盛行于世。而有執之書遂微。國朝康熙甲寅順天林起龍得有執原本。惡昌之剽襲舊說。而諱所自來。乃重為評點刊板。並以尚論篇。附刊于末。以證明其事。即此本也。起龍序文。于昌毒罵丑詆。頗乖雅道。其所詳論。亦皆贊美之詞。于病證方藥。無所發明。今並削而不載。所附刻之尚論篇。原本具存。已別著錄。其異同得失。可以互勘。不侍此本之復載。今亦削之。而附存原目于此焉。

    ﹝王氏(肯堂)傷寒準繩﹞醫藏目錄八卷存自序曰。夫有生必有死。萬物之常也。然死不死于老。而死于病者。萬物皆然。而人為甚。故聖人憫之。而醫藥興。醫藥興而天下之人又不死于病。而死于醫藥矣。智者憤其然。因曰。病而不藥。得中醫。豈不信哉。或曰。此但為傷寒言之也。雖然。微獨傷寒。特傷寒為甚爾。蓋醫莫不宗本黃岐。今其書具在。然有論而無方。方法之備。自張仲景。如仲景雖獨以傷寒著。然二千年以來。其間以醫名世。為後世所師承者。未有不從仲景之書悟入。而能徑窺黃岐之壺奧者也。故黃岐猶羲文也。仲景其孔子乎。易水師弟。則濂洛諸賢。金華師弟。則關閩諸大儒也。擬人者不倫于此矣。王好古曰。傷寒之法。可以治雜病。雜病法不可以治傷寒。豈誠然哉。傷寒法出于仲景。故可以治雜病。而為雜病法者。多未嘗夢見仲景者也。故不可以治傷寒也。然則傷寒論。可弗讀乎。而世之醫。有終身目不識者。獨執陶氏六書。以為枕中鴻賓爾。夷考陶氏之書。不過剽南陽唾余。尚未望見易水門牆。而輒詆傷寒論。為非全書。聾瞽來學。蓋仲景之罪人也。而世方宗之。夭枉可勝道哉。余少而讀仲景書。今老矣。尚未窺其堂室。平生手一編。丹鉛殆遍。紙敗墨渝。海虞嚴道徹見而愛之。欲壽諸梓。而余不之許。非靳之。蓋慎之也。丁酉戊戌間。因嘉善高生請。始輯雜病準繩。而不及傷寒、非後之。蓋難之也。今歲秋。同年姜仲文知余所輯雜病外。尚有傷寒婦嬰瘍科。為準繩者四。遣使來就鈔。而不知余奪于幽憂亢病。未屬草也,因感之而先成傷寒書八帙。始于八月朔。而告完于重九。或曰。以數十萬言。成于四旬、不太草草乎。

    曰。余之醞釀于冊府。而漁獵于書林。蓋三十余年矣。不可謂草草也。傷寒一病爾。而數十萬言。不太繁乎。曰。

    吾猶病其略也。何也。是書之設。為因證檢書。而求治法者設也。故分證而不詳。則慮其誤也。詳則多互見而復出。而又安得不繁。後之注仲景書。續仲景法者。或見其大全。或窺其一斑。皆可以為後學指南。具擇而載之。

    而又安得不繁。且夫人讀一書。解一語。苟迷其理。有礙于胸中。以問知者。則唯恐其不吾告。與告之不詳。余固駑下。然學醫之資。差不在人後。以余所白首不能究者。與天下後世共究之。將讀之恐其易盡。而顧患繁乎哉。

    丹陽賀知忍中秘心乎濟物。而勇于為義。願為余流通。書未成。已鳩工庀具矣。余之遄成以此。因敘于篇首。時萬歷三十二年。歲次甲辰重九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書。

    凡例曰。纂傷寒書者眾矣。知尊仲景書。而遺後賢續法者。好古之過也。類證諸書是也。惟俗眼之便。而雅俗雜陳。淄澠莫辨。使世不知孰為仲景者。俗工之謬也。瑣言蘊要諸書是也。惟婁氏綱目。列六經正病于前。而次合病並病。汗吐下後諸壞病于後。又次之以四時感異氣而變者。與婦嬰終焉。而每條之中。備列仲景法。然後以後賢續法附之。既該括百家。又不相淆雜。義例之善。無出其上。此書篇目。大抵因之。一解釋仲景書者。惟成無己最為詳明。雖隨文順釋。自相矛盾者。時或有之。亦白璧微瑕。固無損于連城也。後此趙嗣真張兼善之流。皆有發明。並可為成氏忠臣。張公耳孫。故多采掇。使學人一覽洞然。而一得之愚。亦時附焉。其文義淺近。不必訓釋者。則一切省之。內一字。趙者。嗣真也。張者。兼善也。黃者。仲理也。活者。朱肱活人書也龐者。安時也。

    許者。叔微學士也。本者。許之本事方也。韓者。和也。孫者。兆也。潔者。潔古張元素也。雲者。潔古之子雲岐子也。垣者。李東垣也。丹者。朱丹溪也。海者。王海藏也。王者。履也。羅者。天益也。戴者。元禮也。

    婁者。全善也。吳者。綬也。陶者。華也。其不系姓字者。自篇首辨證數語之外。皆仲景論文也,一內經雲。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至于丹溪又雲。傷寒屬內傷者。十居八九。當以補元氣為主。由是言之。後人治傷寒者。既皆識仲景之法不盡。又不知其病本于內傷虛勞。而思補養。但用汗下致死者。其殺人何異刀劍。

    興言至此。切骨痛心。今雖以後賢補養之法。附載于篇。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尤望臨病之工。重人命而懼陰譴。熟玩此書。無疑于心。而後下手用藥。即不能然。寧過于謹護元氣。無孟浪汗下。而後庶幾乎少失也。明史稿王樵傳曰。子肯堂。字宇泰。舉萬歷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博覽群籍。聲著館閣。倭寇朝鮮。疏陳十議。願假御史餃。練兵海上。疏留中。因引疾歸。京察降調。家居久之。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肯堂好讀書。著述甚富。雅工書法。以其尤精醫理。故又附見方伎傳中。又方伎傳曰。王肯堂。字宇泰。金壇人。萬歷中舉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以京察貶官。終福建參政。肯堂博極群書。

    兼通醫學。所著證治準繩。為醫家所宗。

    汪琥曰。傷寒證治準繩。明金壇王肯堂宇泰甫輯。書凡八帖。首列序例入門。辨證內外傷。及類傷寒辨。其第一帙。則以傷寒總例居前。總例者。乃敘四時傷寒傳變。及汗吐下法。又愈解死證。陰陽表里。傷寒雜病。類證雜論。察色要略。第二帙。則以太陽例居前。而以發熱惡寒惡風頭痛等證附之。第三帙。則以陽明病居前。而以不大便不得臥自汗潮熱譫語等證附之。又少陽病口苦咽干往來寒熱等證。亦並附焉。其第四帙。先列三陰總綸。

    太陰病。則附以腹滿痛等證。少陰病。則附以但欲寐口燥咽干等證。厥陰病。則附以氣上沖心等證。第五帙。則言合並病。又汗吐下後不解。喘而短氣等證。第六帙。則繼以小便利不利等證。復附以狐惑百合兩感證。第七帙。

    則言勞食復瘥後等證。又言四時傷寒不同。溫暑瘧痙等證。後附以婦人小兒傷寒。第八帙。則辨脈法藥性。其書悉因婁氏綱目之義。而以仲景方論為主。後賢續法附之。傷寒之書。至此可為詳且盡矣。但惜其纂注大略。及諸方之義。不能明暢。又其雲發熱惡寒頭痛等證。諸經皆有。何得限定附之一經之中。于余不能無遺憾矣。

    ﹝趙氏(開美)集注傷寒論﹞十卷存凡例曰。仲景之書。精入無倫。非善讀者。未免滯于語下。諸家論述。各有發明。而聊攝成氏引經析義。尤稱詳洽。雖牾附會。間或時有。然諸家莫能勝之。初學不能舍此索途也。悉依舊本。不敢去取。一諸家善發仲景之義者。無過南陽。外此如叔維潛善潔古安常東垣丹溪安道。

    近代如三陽宇泰諸君子。單詞短語。雖不盡拘長沙轍跡。實深得長沙精義。急為采入。以補六經未發之旨也。一是書。仲景自序。原為十六卷。至叔和次為三十六卷。今坊本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兩為一十卷。僅次遺方。

    先後詳略。非復仲景叔和之舊矣。今根據辨平脈法為一卷。自傷寒大例。及六經次第。不復妄有詮次。止以先後勻適為六卷。其遺方並入論集。便于簡閱。大抵因三陽王氏義例雲。

    按是書所采。成氏注解之外。凡二十有二家。輯HT頗為詳博。若沈亮宸王文祿唐不岩張卿子說。世從不見別為采載者。考沈名晉垣。張名遂辰。同錢塘人。王字世廉。號沂陽生。海鹽人。著有醫先一卷。其事履並見縣志。

    特唐不岩一人。未詳里貫。想亦系明季人。蓋開美輯書之時。各為參訂者。故附入其說也。

    ﹝史氏(暗然)傷寒論注﹞十四卷未見汪琥曰。史氏傷寒論注。明越人史暗然百氏著。書凡十四卷。其第一卷。先平脈法。第二卷。辨脈法。第三卷。太陽病。第四卷。陽明少陽病。第五卷。太陰少陰病。第六卷。厥陰病。第七卷。痙濕霍亂。以至于瘥後等病。而復集陰陽毒百合狐惑等證。名曰補遺。第八卷。乃次傷寒例。第九卷。辨汗吐下可不可。第十卷。辨外感內傷。及食積痰等。十二證。與傷寒異。第十一卷。則載仲景原論中。桂枝湯等。九十一方。第十二卷。則采金匱升麻鱉甲湯等。二十二方補之。第十三卷。則采局方治四時感冒。如香甦飲等十一首。附以補方八首。第十四卷。則采劉河間治夏月感冒方六首。其大旨以仲景叔和原論。如言脈處。則曰驚愧脈。曰相乘脈。曰殘賊災怪等脈。如辨證處。則曰太陽本證。曰傳經。曰春溫。曰愈期。曰壞證。曰合病。曰並病。曰衄。

    曰冒。曰喘。曰吐等。各就本文。而標出之。其治春溫灼熱。則采活人書。知母干葛湯。葳蕤湯以主治。此為可取之處。又其注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節。則引陶節庵雲。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

    故內怯欲近衣。此為大誤之極。間有順文隨釋處。毫無明暢之論。所集原方。但宗成氏舊注。所采新方。皆根據陶氏槌法。此徒尊仲景虛名。實不知仲景奧義。輕言注書。空遺世誚。

    ﹝盧氏(之頤)傷寒金疏鈔﹞未見按上見于道古堂集名醫盧之頤傳。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