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方論(五)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喻氏(昌)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四卷存自序略曰。嘗慨仲景傷寒論一書。天苞地符。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雜以後人知見。反為塵飯土羹。莫適于用。茲特以自然之理。引伸觸類。闡發神明。重開生面。讀之快然。覺無余憾。至春溫一證。別闢手眼。引內經為例。曲暢厥旨。究不敢于仲景論外。旁溢一辭。後有作者。庶不為冥索旁趨。得以隨施輒效。端有望焉。窮源千仞。進求靈素難經甲乙諸書。文義浩渺。難以精研。用是參究仲景金匱之遺。分門析類。定為雜證法律十卷。

    覃思九載。擬議以通玄奧。俾觀者爽然心目。合之傷寒論。可為濟川之舟楫。烹魚之釜。少塞吾生一日之責。

    即使貽譏于識者。所不辭也。夫人患無性靈。不患無理道。世患無理道。不患無知我。古君子執理不阿。乘道不枉。名山國門。庶幾一遇。氣求聲應。今昔一揆。是編聊引其端。等諸爝火。俟夫圓通上智。出其光華。于以昭徹玄微。與黃岐仲景而合轍。昌也糠在前。有榮施矣。時順治戊子歲。孟夏月。西昌喻昌嘉言甫識。

    汪琥曰。傷寒尚論篇。清順治初西昌喻昌嘉言甫著。書凡五卷。首卷尚論張仲景傷寒大意。及叔和編次。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失。又駁正序例。及論春溫。並駁正溫瘧等證。四變之妄。其第一卷,分太陽三篇。以風傷衛之證為上編。寒傷營之證為中篇。風寒兩傷之證為下編。第二卷。分陽明三篇、以邪入太陽陽明為上編。正陽陽明為中篇。少陽陽明為下編。第三卷。止少陽全篇。而附以合並病壞病痰病。第四卷。三陰篇。太陰止一全篇。少陰則分前後二篇。以直中之證為前篇。傳經之證為後篇。厥陰止一全篇。復附以過經不解。瘥後勞復。陰陽易病。其書實本方氏條辨之注。而復加發明。著成此編。但其以太陽篇。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雲雲。此為胸有寒。是痰。復以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之真寒。亦是痰。遂于壞病之後。復增一痰病。殊悖于理。又少陰既分寒熱二證。而太陰厥陰。獨無寒熱二證之分。又雲。陰陽易外。男子無女勞復。皆于理有未妥。至其顛倒仲景原論中撰次。不待言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尚論篇八卷。國朝喻昌撰。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禎中。以選貢入都。卒無所就。往來靖安間。後又寓常熟。所至皆以醫術著名。是書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其文過繁難舉。世稱尚論篇。省文也。首為尚論大意一篇。謂張仲景著卒病傷寒論十六卷。其卒病論六卷。已不可復睹。即傷寒論十卷。

    亦劫火之余。僅得之口授。其篇目前後差錯。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為校正。晉太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共二十二篇。今世所傳。乃直秘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己所詮注。(案成無已。乃金人。此言宋人。誤。謹附訂于此。)二家過于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後經。以叔和緯翼之詞。混編為仲景之書。

    如一卷之平脈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馴。反首列之。則其為校正詮注。乃仲景之不幸也。程德齋因之作傷寒鈐。既多不經。王履又以傷寒例居前。六經病次之。類傷寒病又次之。至若雜病雜脈。與傷寒無預者。皆略去。定為二百八十三法。亦無足取。惟方有執作傷寒條辨。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經之旨。太陽三篇。改叔和之舊。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尤為卓識。而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

    于是重定此書。以冬傷于寒。春傷于溫。夏秋傷于暑。為主病之大綱。四序之中。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傷寒六經之中。以太陽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蓋諸家所注。至昌而始變其例矣。次為辨叔和編次之失一篇。次為辨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失一篇。次為駁正王叔和序例一篇。皆不入卷數。其于傷寒論原文。則六經各自為篇。而合病並病壞病痰病四類。附三陽經末。以過經不解。瘥後勞復病陰陽易病三類。

    附三陰經末。每經文各冠以大意。綱舉目張。頗有條理。故醫家稱善本。原書自為八卷。乾隆癸未建昌陳氏並為四卷。而別刻昌尚論後篇四卷。首論溫證。次合論。次真中。次小兒。次會講。次問答。次六經諸方。共成八卷。

    為喻氏完書焉。考康熙甲寅。順天林起龍。重刻方有執之書。以昌此書附後。各于評點。極論昌之所注。全出于剽竊方氏。丑詞毒罵。無所不加。夫儒者著書。尚相祖述。醫家融會舊論。何可遽非。況起龍所評。方氏則有言皆是。喻氏則落筆皆非。亦未免先存成見。有意吹毛。殆門戶之見。別有所取。未可遽為定論。故今仍與方氏之書。並著錄焉。

    ﹝喻氏(昌)傷寒尚論後編﹞四卷未見﹝傷寒抉疑﹞一卷存徐彬跋曰。先業師初以問答見授。余甚珍之。梓以供同好。不知即新安程雲來先生戊子年問答也。越二十八年。己卯秋竟于無意中相遇。悉此淵源。發明之功大。會合之緣奇。特補記以志快。

    ﹝徐氏(彬)傷寒圖說﹞一卷存陳師錫小引曰。傷寒獨起太陽。而逆傳雜證。則又不傳經而變氣。其義誠微。于是涉略者。患在學疏識淺。

    望洋難明。專家者。患在拘守成方。忽略不講。即有好學人。見行脈布氣。傳經不傳經。或逆或順。種種不一。

    患在多歧滋惑。今仲景原文。得喻先生尚論。前人精詣畢露。仲景原方。得忠兄發明。後學機興勃然。而又貫以三圖。前此三患。庶其免乎。千年絕學。爰復興矣。

    ﹝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一卷存凡例曰。原證原方。成注及參考並列。實為全書。如邇來張卿子先生傷寒論。業已家弦戶誦。然予專刻方論。

    欲如醫方考之例。俾究心傷寒者。參閱特易。無浩瀚之煩耳。一余初意本欲各列仲景原證于本方之前。緣一方有數用者。或可通用者。不便專列。且是役原為喻先生傷寒尚論。大開聾聵。惜方論未梓。故特采其證論之意。分注各方下。別有建明。亦不敢自秘。使閱者因喻先生論證。而悟仲景立方之妙。因不佞論方。而更會仲景辨證之微。此即下國內外篇也。故單列原方藥味。意在與喻先生尚論並行。不敢負合璧之譽。庶幾西河洙泗後先倡導之意乎。一是集既重在方。則方中分兩。為至緊矣。古今輕重不同。故別附合藥分劑則式一條。以便稽考。

    秀水縣志曰。徐彬。字忠可。嘉興明經。世居秀水。太僕世淳第三子。世淳守隨列。闖賊破隨。罵賊死。仲子肇梁抱父尸以殉。彬慟父死忠兄死孝。遂絕意進取。斥所居建太僕忠烈祠。著書談道于其中。尚論古今理亂。搜考厄塞要害。河漕兵食之類。兼治岐黃。從雲間李自材江右喻嘉言游。盡得其傳。著有原治初編。金匱要略等書行世。事繼母以孝聞。撫兄子。捐祭田。建義塾。讓奩舅氏。析產內弟。鄉黨稱其行誼雲。子煜國學生。煌太學生。丞上海。以廉能課最。補令新典。

    ﹝張氏(志聰)傷寒論宗印﹞八卷存自序曰。今夫治病難。治傷寒病尤難。審脈證匪易。審傷寒脈與證尤匪易。良以暴厲之氣。變無經常。當急而緩。當緩而急。損真積邪。莫此為甚。苟非潛心平日。靡不失措臨期。是以醫之不諳治傷寒者。未可醫名也。

    即治傷寒。勿究心傷寒論者。亦未可醫名也。即能究心傷寒論。而膠執義意。不獲變通經理者。究亦未可醫名也。

    醫學始乎軒岐。立方立法。原于仲景本論。故曰。仲景猶孔子。豈臆說哉。夫千般難。不外三因。傷寒外因也。

    而本經之旨。非惟傷寒為然也。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感所具載矣。又非惟六淫之邪為然也。其間察色辨脈。

    審證立方。分析表里陰陽寒熱。詳別虛實標本氣血。靡不備悉矣。許學士曰。熟讀仲景書。得仲景法。又曰。能醫傷寒。即能醫痘疹。能醫痘疹。即能醫癰毒。予以為誠得其法。雖婦人小子。百病千痍。不出範圍之內。僅痘疹癰毒乎。第此書。自東漢迄今。千五百余歲。歷代諸賢。如華佗葛洪徐之才孫思邈孟詵許叔微朱肱孫兆龐安常韓和張元素李杲滑壽王履劉完素趙嗣真張雲岐朱震亨王好古羅天益張兼善黃仲理戴元禮婁全善吳綬王肯堂輩。

    多有發明。而宋成無己亦有詮注。近世又以本經文義深微。僉執陶氏六書。以為枕中秘寶。嗟嗟。傷寒變證靡窮。

    本經立法甚活。豈類函歌括所能悉精深哉。聰家世南陽。值漢室之亂。隱居江右。十一世祖游宦錢塘。卜築湖上。

    自仲祖及今。四十三葉矣。其間以醫名者。什有二三。余因髫年失怙。棄儒習醫。于茲歷三十年。藉卿子師開示。

    廣覽前代諸書。靈素以降。傷寒一論。誠立法垂教之要典也。然義理邃微。章句奧典。人樂簡易。喜習類書。予因奮志。重釋全經。不集諸家訓詁。止以本文參悟。分析章旨。研究精微。甲午秋深。逮今十稔。雖行立坐臥。

    未嘗敢忘仲祖也。摩編幾絕。鐫刻始成。名曰宗印。蓋以印證先世遺意。但慚儒業久疏。文辭俚鄙。然以經解經。

    罔敢杜撰。詎曰盡啟後學。亦雲少補前人爾。康熙癸卯蒲夏。武林張志聰書于恆吉堂。

    凡例曰。一本經章句。向循條則。自為節目。細玩章法。聯貫井然。實有次第。信非斷簡殘篇。叔和之所編次也。今于經中文義連類者。首加一圈。以為總章。庶經旨序明。學人便于檢閱。

    一傷寒論舊本。首辨脈篇。次平脈篇。次傷寒例。次濕。次六經。次霍亂。次陰陽易。瘥後勞復。次補論汗吐下之可否。世傳王叔和之所序。夫辨脈審證。而後立方救治。及先提濕。與傷寒相類。故別明之。而始論六經之證。次序條理。深屬精明。但傷寒例。叔和所撰。不應次六經之首。今次序悉依舊本。止以叔和之例。改附于篇末。尊經意雲爾。閱者辨之。

    一注釋。參訂本經文義。雜引靈素諸經。只期理旨詳明。不貴文辭藻艷。如曰俚樸少文。博雅罕道。則說鈴書肆。伊芳古鄙之。

    一經語奧深。句字藏。示人靜悟。始解得之。是以注中。惟求條晰明暢。不無先後重疊之語。然義取疏達。理期典顯。舍是別詮。則千里毫厘。遂多舛謬。

    一解釋方義。物各有性。治亦有具。昔人以五味四氣論方。似已。但黃連苦同于大黃。干姜溫比于附子。其中大有分別。今于氣味外。細體先聖立方至意。詳為詮釋。同志者。幸勿以穿鑿見譏。

    一注外小注。乃未盡余旨。抑亦有臆見。一時悟及。而補注者。或與本旨互參。遂兩存之。俟高明訂正。非自相矛盾也。

    一序例。系晉太醫令王叔和所撰。文理淺明。不須訓注。悉照成氏遺文。少加訂參微義。

    汪琥曰。傷寒宗印。康熙中錢塘張志聰隱庵著。書凡八卷。其前後。悉根據王叔和撰次。止以傷寒例。反附之第八卷。末有如論太陽病。曰兼氣與經、或兼肌與絡。桂枝湯。主治肌經氣血之藥也。又雲。肌腠絡脈之劑。邪傷于氣。入于胸膈。以至宮成空郭之間。如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治肌腠氣分之邪。入于空郭之間也。梔子豉湯。

    此治在表之余邪。入于宮城之間也。其議梔子豉湯。非仲景吐劑。其注赤石脂禹余糧湯。復增太乙余糧。議論穿鑿。與成注故相執拗。不足取以為法也。

    ﹝傷寒論綱目﹞未見自序曰。昔宣聖贊易。韋編幾絕。而十翼之傳。垂萬古而不敝。考亭著書。歷幾年所。而誠意一章。至暮年而始竣。知古聖先賢。其于經論。未敢苟焉而輒止也。昔儒有雲。易稿則技精。屢斫則藝進。斯言詎誣也哉。余于內經仲祖諸書。童而習之。白首始獲其要。故自甲午以後。二十年來。每旦必焚香盥手。開卷舉筆。翻閱經義。詳其句說。審其字意。知一章各有其源。六經各有其本。片言必有其歸。只字必體其蘊。歲數日而始得一章。或一朝而連脫數義。晝之所思。夜則夢焉。夜之所得。旦則錄焉。不啻筆之幾脫矣。迨庚子。而傷寒初集告成。越幾載。而金匱要略出。又數載。而素問集注竣。更數年。而靈樞注疏就。懼已梓成問世。其于仲祖傷寒論。雖未敢雲深入閫奧。據余專致之勞。亦可雲研幾殫慮矣乎。而尤慮尚未有盡也。復聚諸同學。而參正之。更集諸及門。而講求之。冀有疑義。與共晰之。或有微誤。與共訂之。稿幾脫。

    而二集之書復成。于是付剞劂。而告諸世曰。甚矣瘁。余書詎一日之書也歟哉。凡夫經寒暑。歷歲月。廢寢食。

    絕交游。春花秋月之莫問。澄水佳山之弗臨。總期無負于仲祖之志雲爾。俾天下後世之讀仲祖之書者。即知仲祖之孫之書。知仲祖之孫之有書。並期更殫心于仲祖之書。則余之心良苦。而余之志良快。余幸矣。然安敢必哉。

    ﹝傷寒論集注﹞六卷存凡例曰。傷寒原名卒病論。其新舊刊本正文中。有增一字者。有減一字者。有文法虛字各別者。有句語讀法不同者。有一節分為二三節者。有重出不作衍文者。今悉詳確校正。當以茲刻為定本。夫垂世之書。理宜畫一。

    猶四書五經。不容稍殊一字也。

    一傷寒系王叔和編次。以仲祖辨脈平脈為卷一。叔和序例。合本論濕。復截太陽三十條。為卷二。夫叔和序例。自稱熱病證候。既非條例。又非大綱。與本論且相矛盾。混列其中。殊為不合。今先證後脈。首列六經。

    次列霍亂易復。並濕。汗吐下後。列辨脈平脈。編次之法。永為定規。叔和序例。理應刪去。以泯叔和立言之非。

    以息後入辨駁之。

    一本論。太陽陽明少陽。三陽也。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也。三陽三陰。謂之六氣。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無病則六氣營運。上合于天。外感風寒。則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于經。世醫不明經氣。

    言太陽便曰膀胱。言陽明便曰胃。言少陽便曰膽。跡其有形。亡乎無形。從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

    一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乃人身經氣、而各有分部。太陽分部于背。陽明分部于胸。少陽分部于脅。

    太陰分部于腹。少陰分部于臍下。厥陰分部于季脅少腹之間。如七政麗天。各有方位。須知周身毫毛。乃通體之太陽。而如天分部六氣位。列于毫毛之內。而如七政。故曰通體。太陽如天。分部太陽如日。此人與天地相參。

    與日月相應之理。經雲。三陽者天為業。又雲。陽氣者。若天與日。本論雲。太陽病多者熱。故病項背。而循經者屬分部。太陽病。周身毫毛肌腠者。屬通體太陽。其余病氣隨經。各有部位。學人所當體認者也。

    一本論六篇。計三百八十一證。霍亂易復。濕。汗吐下。計九十三證。共四百七十四證。一百一十三方。

    成氏而後。注釋本論。悉皆散敘平鋪。失其綱領旨趣。至今不得其門。視為斷簡殘篇。輒條裂節割。然就原本。

    而匯節分章。理明義盡。至當不移。非神游仲祖之堂。不易得也。今注中。或合數節為一章。或合十余節為一章。

    拈其總綱。明其大旨。所以分章也。章義既明。然後節解句釋。闡幽發微。並無晦滯不明之弊。不但注釋本論。兼晰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經脈髒腑之通貫營運。于語言文本之中。毫無隙漏。而語言文本之外。亦復周詳。不敢雲盡美盡善。庶可謂本末兼該。是刻之所以名集注者。竊效朱子集注經書。可合正文而誦讀之。並非匯集諸家也。

    高世序曰。醫之道乎黃帝。醫之法立于仲賢。其道至微。其法甚神。故語其淺顯者。庸愚之所共知。語其精深者。賢知之所莫測。黃帝之書不易讀。而仲賢之門牆。豈易窺也哉。自世有襲取經語。以立論者。而其道始晦。且更有巧尚方伎。以垂教者。而其法不明。自古且然。何況今日。粵稽仲賢。生于漢時。去古猶為未遠。

    而靈素之理。幾有絕滅之患。是以手著傷寒雜病論。上承神農黃帝諸臣之精義。以昭後世。至千百年。而能繼其道者。實賴聞知先達之仲賢也。自叔和序例。無己注釋。而其道復晦。迨于今。以本論為斷簡殘篇。而條裂節割其書。又有覆瓿之患。隱庵先生故。仲賢之後裔。童而習之。至于耄期。未嘗倦學。首注傷寒宗印。次及靈樞素問本草金匱諸書。以開後學。而傷寒之理。至暮年益精。復注傷寒綱目。余伏而讀之。因曰。本論以靈素為宗。

    故理深而法備。綱目以靈素為干。故意盡而言明。使未潛心黃帝之書者。未免有深遠之嘆。奈何。隱師執余手而商之曰。必如何。而能令淺深。皆可入道。余曰。朱子集注。前轍可師。何難刪繁就簡。深入淺出。俾後之學者。因證而知氣候之出入。因治而識經脈之循行。庶正路可由。不入旁門家伎矣。隱師首肯再三。于是更為集注。

    奈槁未成。而遂抱肺病以逝。余夢寐之間。欷泣下。欲繼述前人之志。而恐才不逮也。上賴隱師在天之靈。凡思之不得者。勤以日夜之思。而若或通之。非敢雲獨得也。尤藉同人之參訂。及門之啟發。易其注不易其人。所以敦本也。

    得其旨不泥其辭。所以繼述也。信諸一己。正諸同人。而壽之梓。吾願世之讀是書者。明其原。神其治。洗滌舊聞。研求正道。則黃帝之書可讀。而仲景之門牆。終非遠也。是所望于直知篤信者歟。時康熙癸亥之臘月。錢塘高世士宗題于侶山講堂。

    ﹝張氏(璐)傷寒纘論﹞二卷存自序曰。古來講仲景氏之學人。遞代不乏。名醫衍釋仲景之文日多。而仲景之意轉晦。何哉。人皆逐其歧路。而莫或其原本也。夫傷寒一道。入乎精微。未嘗不易知簡能。守其糟粕。則愈趨愈遠。乃至人異其指。家異其學。淆訛相承。不可窮盡。理則固然。無足怪者。余自幼迄今。遍讀傷寒書。見諸家之多歧而不一也。往往掩卷嘆曰。仲景書不可以不釋。不釋則世久而失傳。尤不可以多釋。多釋則辭繁而易亂。用是精研密諦。綿歷歲時。暑雨祈寒。不敢暇逸。蓋三十年來。靡刻不以此事為縈縈焉。後得尚論條辨內外諸編。又復廣求秘本。反復詳玩。初猶捍格難通。久之忽有燎悟。始覺向之所謂多歧者。漸歸一貫。又久之而觸手觸目。與仲景之法。了無凝滯。夫然後又竊嘆世之見其糟粕。而不見其精微者。當不止一人。安得有人焉。晰其條貫。開其晦蒙。如撥雲見日。豈非吾儕一大愉快哉。昔王安道嘗有志類編而未果。至今猶為惋惜。因是不揣固陋。勉圖排纘。首將叔和編纂失序處。一一次第。詳六經。明並合。疏結痞。定溫熱。暨濕等之似傷寒者。分隸而注釋之。大都博采眾長。貫以己意。使讀者豁然歸一。不致爾我迭見。眩煌心目也。繼又節取後賢之作。分別冬溫春溫疫癘。及類證夾證細證之辨。合為纘緒二論。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匯明其源流。而後仲景之文相得益彰。無庸繁衍曲釋。自可顯然不晦。庶無負三十年苦心。書成授梓。請正于世之講仲景之學人。康熙丁未旦月。石頑張璐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國朝張璐撰。取張機傷寒論。重分其例。采喻昌尚論篇。及各家之注。為之發明。而參以己見。是曰纘論。又以原書殘帙既多。證治不備。博搜前人之論以補之。是曰緒論。

    纘論先載原文。次附注釋。末錄正方一百十三首。緒論。自載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以下四十證。又分別表里。如發熱頭痛結胸自利之類。末錄雜方一百二十余道。其醫通十六卷內。諸證畢備。不立傷寒一門。自序謂先有此二書別行。故不復衍也。康熙甲寅。林起龍刻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其序有曰。鈐槌活人類證者出。而斯道茅塞矣。近之準繩金續焰三注。宗印圖注緒論五法手援諸刻。衍奇斗異。吊詭承訛。呈意簧鼓。任口杜撰。如狂犬吠。如野狐鳴。又曰。更可異者。本無一長。又未夢見條辨。止將尚論篇。割裂紛更。稱纘論者。

    譬之推糞蜣螂。自忘其臭。此書不必傳。即傳不過供人笑罵涂抹雲雲。其詆是書。不遺余力。然亦不至如是之甚也。

    汪琥曰。傷寒論纘緒二論。康熙中長洲張璐路玉銓次。書四卷。其纘論上卷。太陽病。分三篇。陽明病。分二篇。少陽太陰病。各止一篇。少陰病。分上下二篇。厥陰病止一篇。纘論下卷。又分藏結結胸痞合並病溫熱痙濕等雜病。

    各自為篇。後附以脈法例。方共注釋。即尚論篇文也。

    ﹝韓氏(來鶴)傷寒意珠篇﹞未見徐干學序曰。傷寒意珠篇者。吳縣韓來鶴所以闡發張長沙仲景之書也。仲景文辭簡古奧質。今其傳者。不無殘編錯簡。晉王叔和為之撰次。括為歌詩。或設為對問。或有所續著。要皆不外仲景。至金而成無己為之注。然亦隨文順釋。不能大有所發明。明王宇泰作傷寒證治準繩。稍為更置其章句。而不卒能出其範圍也。其後有老儒方執中者。作為傷寒條辨一書,不甚行于世。近喻嘉言竊其義。作尚論篇。世之祖述仲景。而發揚之者。非一家矣。來鶴自以其說實前人所未有。其必有所自得者。余蓋不得而知也。余常操兩言以求醫。曲禮曰。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言功已試。而無疑也。物理論曰。醫者。非仁愛不可托。非聰明理達。能宣暢曲解不可任。言學醫須讀書也。來鶴魏國忠獻公之後。在宋市藥之禁甚嚴。而其家以忠獻故得市。常時謂之韓府藥局者也。其子孫因以醫名于世。明永樂時。有院使公茂者。與戴元禮齊名。傳之來鶴之大父。俱精于其術。則非直三世而已也。來鶴少而工為文章。有聲鄉校。困于舉場者久。讀書者益多。以其余閑。通其家學。與徒守先世之故方者。相去倍萬也。

    所以闡發仲景之書。而自以實前人所未有者。豈不可信哉。(園集)﹝張氏(孝培)傷寒論類疏﹞未見汪琥曰。傷寒論類疏。康熙中古吳張孝培憲公著。其書尚未分卷。書中大意。以叔和撰次仲景傷寒論。而類疏之。曰陰陽。曰營衛。曰辨脈。曰時令。曰異氣。曰傳經。曰為病。曰料證。曰發汗。曰涌吐。曰和解。曰清血。曰攻血。

    曰攻下。凡三陽篇。皆分其類。三陰篇。亦各自分其類。而未見全文。又曰。合病類。並病類。末後又附以病解類。其注仲景書。能獨出己見。而不蹈襲諸家之說。即如傷寒論中。相傳有三百九十七法。此前人所未明言。今止就桂枝湯方後雲。服已須臾。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為一法。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灕。又一法。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使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又為一法。

    且雲上三法。期于必汗。此其與諸家不同處。又其注承氣湯。曰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于氣。故地統于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象也。氣。陽也。干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也。轉吐出入。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順之氣耳。湯以承氣名者。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若此等注。可為發前人所未發。惜其書未刊行。世所見者。止初稿而已。

    ﹝程氏(應旄)傷寒論後條辨直解﹞十五卷存自序曰。條辨。非余也。有前余者矣。一翻原本之銓次。而綜理之。則始乎方有執。再踵有執之綜理。而發明之。則繼以喻嘉言。余之名條辨者。一仍前人之所仍。竊以之之謂也。而余之名後條辨者。不仍前人之所仍。

    未嘗竊以之之謂也。其竊以之者。以為彼既條其所條。辨其所辨。則余可條其所條。辨其所辨。條之辨之。而不為僭。其未嘗竊以之者。以為余自條余所條。辨余所辨。非條彼之條。辨彼之辨。條之辨之。而不為剽。非僭非剽。而謂余之所條。即仲景之條。余之所辨。即仲景之辨。其誰欺。非僭非剽。而並非欺。而余仍復條其所條。

    辨其所辨者。則以仲景嘗許我以條其所條。許我以辨其所辨也。其許我以條其所條。辨其所辨者何。蓋仲景固有言矣。曰。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集之為言。非論中之神明機奧也。神明機奧。自著在思字上。其所集。即論中之篇章次弟也。篇章已經仲景次弟。而復有待于尋者。何也。篇章中有變化。則次弟處有揲移。故彼此參差。前後錯亂。使世之專門傷寒者。

    欲于我一成之跡處分門。無門可分。欲于我已然之軌處類證。無證可類。空空一個六經。而同條共貫。斷章處翻有氣脈可聯。隔部中無不神理可接。其間回旋映帶之奇。宛轉相生之妙。俱在所集中。俱在所集外。篇章固非死篇章。則次弟自非呆次弟。若能于此尋之。則不特得其粗。如璣璇圖之可以縱橫往返。成條成理。乃奇寓諸庸。

    微藏之顯。凡春秋之比事屬詞而斷例。大易之抽爻配卦而定佔。與夫韜鈐家之出奇握勝。示人以陰陽闔押之路。

    奇遁中之避凶趨旺。啟人以生傷景杜之門。皆出諸此。以此悟仲景之傷寒論。非仲景傷寒內。分出一部拘牽文義之書。要人去尋章摘句。乃仲景雜病內。合成一部環應無方之書。要人去溫故知新也。余是以得條其所條。而妄謂仲景許我以所條。辨其所辨。而妄謂仲景許我以所辨。至于微言絕而或未絕。大義乖而或不乖。是非于謬于古人。而或不謬于古人。則余于仲景之論。別有辨在。而于叔和之例。別有貶在。此又苦于一人心量之窮。眼量之短。僅以省字法。讀古人書。蓋從仲景之論字辨字上。讀而得之于心。筆之于手。以求免夫道听涂說者之自棄雲爾。曠觀天下。其心量眼量。相倍蓰千百億萬于余一人者。夫復何限。以天下無盡藏之慧智。宣發仲景無盡藏之蘊妙。何妨人人胸中。各出一部傷寒論。妙義既生。陳言自去。自此而有知我者。安知不余心所大。有罪我者。安知不余心所大喜。余又何必敝敝焉珠玉其言于前。與敝敝焉糠秕其言于後。預為天下無盡藏之心量上。著以一物。更為天下無盡藏之眼量上。容以一屑也。時康熙九年庚戌桂秋。新安程應旄識于吳門之遐暢齋。

    汪琥曰。傷寒後條辨。康熙中新安程應旄郊倩條注。書凡六集,一曰禮集。首載仲景自序。次辨傷寒論。共五篇。次貶叔和序例之偽。皆不入卷。二曰樂集。辨脈法。為卷之一。平脈法。為卷之二。辨痙濕脈證。為卷之三。三曰射集。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一。為卷之四。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二。為卷之五。四曰御集。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三。為卷之六。辨陽明病脈證篇第一。為卷之七。辨陽明病脈證篇第二。為卷之八。五曰書集。辨少陽病脈證篇。為卷之九。辨太陰病脈證篇。為卷之十一。辨少陰病脈證篇。為卷之十。辨厥陰病脈證篇。為卷之十二。六曰數集。辨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病。為卷之十三。辨汗吐下可不可。為卷之十四。敘一百一十三方。為卷之十五。

    後又附以原論條辨尚論編次。意欲後學合四書而參看。使便于檢閱也。此程氏一片苦心。獨出己見。而條理此書。

    然其間話太多。舉引經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談。無所不至。絕無緊要。何異痴人說夢邪。恐注書者。無是體也。

    至其每條承上起下。注釋入理之處。非淺學所能企及。不可因其所短。而棄其所長也。

    ﹝程氏(應旄)傷寒論贅余﹞一卷存題詞曰。余性頗懶。間有所述。隨手佚去。後條辨得以成書者。全賴及門王氏仲堅為之綜緝。不致零星走失。今春王子北上。臨行忽手此帙。喜而向余曰。此先生未注條辨時之逸稿。鈺從前後鱗繕成帙者。索之三年不得。今忽從篋底躍出。對之神光發煥。擬為先生補刻集中。余摩挲一過。反覺面生。求其故我。實從說了又說處認出安足雁之前論。王子曰。先生所重。在張王二家上置辨。其中有大美惡存焉。說了又說何妨。竟不告而付之梓。余笑曰。王子特顧他阿私其所好耳。竟罔顧我體上生出一個疣來了。梓成姑以贅余呼之。康熙壬子六月筆。程應旄郊倩。

    ﹝陳氏(亮斯)傷寒論注﹞未見汪琥曰。康熙中武陵陳亮斯著。其書尚未刊板。偶于友人周孝斌處。鈔得草稿二本。其注仲景論。能獨出己見而不蹈襲成氏方氏喻氏諸家之說。每經病必根據叔和原次。反復注解。極為入理。惜其書不全。所鈔者。止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五經病耳。琥欲泛棹武陵。訪其人。傳其書。而未能。不意孝斌已作故人。自嗟歲月不待。立言之念愈急。終不能全見其書之為恨耳。

    ﹝程氏(林)傷寒論集﹞未見按上見于金匱要略直解凡例。

    ﹝史氏(以甲)傷寒正宗﹞八卷存凡例曰。叔和編次仲景之書。引軒岐之經。雜以己意。而為之序例。後人不察。錯視為仲景之言。又以其說。

    謬于內經從而曲為之辭。其失仲景之旨。不啻什百矣。今仍仲景原文。分作十篇。又合病七篇。共為三卷。庶幾淄澠有辨。雖非有功仲景。而于後學津梁。未必非指南雲。一仲景之書。文本典醇。意義深遠。成氏順文順釋。

    最為詳明。間有訛舛。趙張諸賢。力為救正。近日喻氏著尚論篇。大闡宗旨。余匯集眾說。衍為直解。使讀者言下會心。無煩詞說。

    而了然胸臆矣。至原文則大書以留仲景之舊。解則分疏。以便誦讀之賢。亦不願愚劣亂典型耳。覽者鑒之。一王宇泰先生因婁氏綱目。纂輯準繩。于諸證先備列仲景治法。後以諸賢續法附之。驗證求治。便于檢閱。故不厭其復。第仲景之書,熟讀討究。自能觸類旁通。檢一二條。庸詎窮其奧義乎。今盡汰其重復。蓋不欲學人鹵莽求之也。一傷寒一書。仲景方論。猶經也。諸賢方論。所以翼經者也。尊仲景而遺後賢。豈非好古之過乎。編諸賢方論于仲景之後。庶有所輔翼。而蓋彰也。一宇泰先生曰。黃岐猶羲文也。仲景其孔子乎。凡後賢立說。不軌于黃岐仲景者。盡為臆說。今存而不削。恐削之而人以為掛漏也。故存之而置辨焉。一仲景書。以六經編。諸家方論。以證參伍錯綜。義意備矣。宇泰先生準繩。亦分六經。茲止列證者。蓋一證兼數經。統之于一經不可也。

    周斯序曰。昔張南陽著傷寒方論。為法三百九十七。為方一百十有三。時稱醫聖。西晉王叔和編次其書。引以內經。錯以己意。遂使南陽原本。不傳于世。是以許叔微撰傷寒辨疑。龐安時補傷寒方論。錢仲陽著傷寒旨微。

    王好古著仲景詳辨及辨惑。正如秦火經書之後。漢魏以來諸儒。搜遺訂訛。箋注疏傳。經書雖復大明于世。而終不得見全書。逮方約之著傷寒書。先儒稱為集大成。而南陽原本。究未辨明。或者或非。吾友步丘史子仁隱居不仕。少時嘗奉教于明醫袁秦郵。得其脈訣。潛心究極。遂通奧玄。決病死生。指下立辨。既檢之于行。復取南陽原本。分析為張之論。為王之說。提綱于前。辨解于後。由是南陽原本。復大明于世。顏曰傷寒正宗。書成予為之敘曰。布帛也。菽粟也。醫藥也。

    三者皆生人之至急者也。無布帛。則寒而死。無菽粟。則饑而死。無醫藥。則病而死。等死耳。而醫藥尤急。過寒過熱。則布帛有以致死。過饑過飽。則菽粟有以致死。致死者。有以生之。則惟醫藥。顧誤用醫藥。而致死者。

    救之則在醫書。蓋著書皆昔聖昔賢明于醫者。而後能之也。李明之號稱神醫。而東垣十書。于傷寒為尤長。朱彥修時稱醫聖。嘗著傷寒辨疑。而總之發明南陽方論之蘊藏也。正宗一書。辨其為陰為陽。為陰或似陽。陽或似陰者。

    即許叔微王好古之論也。審其變證。而即知其本證。察其標病。而即知其內傷者。龐安時錢仲陽之論也。李明之多用補中益氣。為前人之所未嘗有者。朱彥修非之。以為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火易升。而正宗不執局方。只論切脈有以補為主者。即明之之法。有以瀉為主者。即彥修之法。合而參之。以成一是者也。予聞醫人存救一時一方。醫方傳救天下後世。是人也。是書也。功不止一時一方。而在天下後世矣。瀨水遺民周斯頓首撰。

    魏曰祁曰。江都史子仁先生傷寒正宗七卷,前三卷。釋仲景也。後四卷。取諸賢之論。以翼仲景也。凡為方二百有奇。采方論二十二家。其義備矣。其旨精矣。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