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方論(四十)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中國醫籍考

    ﹝黃氏(承昊)折肱漫錄﹞七卷(明志作六卷)存自小引曰。古人雲。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意在濟世也。予少年病羸。徽一二十年。備嘗諸苦。少不知醫多誤藥。苦乃彌甚。當茹荼時。苦極而悔。侮極而恨。惝恍HT。幾濱于死。私自矢曰。吾病得愈。吾年得老。

    必揭此以告同患者。使毋蹈予之覆轍。有所苦隨筆記之。久而成帙。迨後病得漸瘥。更得致身雲路。碌碌世緣。

    未暇問此。且念吾年未老。閱歷未深。恐識見尚有誤以誤人。姑笥而藏之。今歸田無事。年已六十矣。閱歷深。

    識見定矣。庶可災黎以告同患乎。乃搜故簏所存。而益以近記。題曰折肱漫錄。蓋取三折肱成良醫之義。一曰養神。一曰養形。一曰醫藥。非身所親歷。口所親嘗。目所親親。都不敢混載以欺人。蓋予生平凡方書所載之癥。

    十患四五。本草所載之藥。亦十嘗四五。夫豈剿陳言。拾道听。以侈觀覽者。予官雖不甚顯。而宦轍所致。必孜孜以利濟為事。今梓是編。亦一片婆心所使。上不能為良相。而頗存良相之心。下不能為良醫。而略明良醫之道雲爾。崇禎乙亥菊月。樂白道人黃承昊題于樂白軒。

    程永培跋曰。黃履素前明萬歷丙辰進士。幼而賦質虛弱。年至七十余歲。自雲藥品十嘗四五。則一生無日不在病中矣。有妄投峻劑。為醫誤者。有調理不善。而自誤者。歷驗親切。遂著折肱漫錄一書。一則曰養神篇。一則曰養形篇。一則曰醫藥篇。其意是惕病者之鑒戒。原非為醫家立說也。曾收入杏林法海書目中。蓋欲醫與病者。皆不可粗忽也。沈存中有五難之說。此非二難乎。如陰虧質弱之人。或一流覽。則病情不致于固結。醫藥不致于輕試。則此書之功。亦不淺矣。但養神篇。雖所采皆子史。傍及釋道。其說頗雜。莫如案頭置鶴林玉露等書更勝矣。故不刊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古吳瘦樵程永培跋于紫藤花下讀書軒。

    四庫全書提要曰。折肱漫錄六卷。明黃承吳撰。承昊字履素。號暗齋。秀水人。黃洪憲之子也。萬歷丙辰進士。官至福建安察使。承昊體羸善病。因參究醫理。疏其所得。以著是書。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其論專主于補益。未免一偏。

    ﹝聶氏(尚恆)奇效醫述﹞一卷存自序曰。醫術肇自聖神。其效可以安危而起死。乃民生壽命之急需。而造化功用。所不及者。賴之以贊助也。

    古有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之語。蓋謂其與燮理同功耳。然古今高明之士。多視為小技。而漫不究心。一旦身有病。與所親之人有病。則悉付庸愚之手。使庸愚之陋識。反得以握賢智之生死。豈不謬哉。聞有涉獵斯術者。

    又自恃聰明。不肯究極精深。僅知粗淺。而即自信自用。反致誤己誤人。其害尤甚也。此二者。古今之通弊。余嘗鑒之而思為身計。又思為身所親者計。是以究心于斯術。數十年來博取而精研之。深思而透悟之。自覺有入于神妙者。因病制方。不膠于古方。得心應手。不拘于成說。其初聊以自為。久而有知。信者以軀命來托。不論親疏貴殘。皆盡心為之調治。是以每每取效。而其效又多奇也。效何以奇。凡病有易治者。皆求治于時醫。不求余治也。其有病危難治。時醫束手者。然後求救于予。余不計其危而治之。十嘗治其八九。與尋常功效不同。此其所以奇也。或有一二不治者。則病已在膏肓。而入骨髓。扁鵲望之而走耳。然余且為之委曲求生。至于必無生意而後已。豈忍為扁鵲之走乎。余歸休頗有暇日。因取從前醫而效。效而奇。詳述而錄之。病情與治法俱備。令人可對勘也。俾覽者咸知某病已危。用某藥得宜而獲安。某病濱死。用某藥中而回生。庶令後之病證。有相類者。

    可以觸類而通。合宜而用。則于天下後世之疾苦沉。未必無裨也。此余刻醫述意也。茲刻僅錄其往者。而來者猶可以續刻。用是引諸其首。時萬歷丙辰秋仲之吉。前知福建汀洲府寧化縣事清江久吾聶尚恆識。

    ﹝醫學匯函﹞十三卷存﹝鄒氏(元標)仁文書院集驗方﹞七卷存引曰。是書凡四種。其一為劍江李司馬親驗方。其一為麻城劉司馬彰賜堂集方。其一為焦翰撰墨寶齋集方。

    其一予所得賀大學所集海上奇方。侍御孫公刻以傳者。蓋諸公卿家奇人奇書多有。故足述也。是書大者如瓊林武庫。無所不載。單者如以短兵接戰。取勝在人自擇不耳。間常窺世之病道多涂。而不病病之方寡。方及寡又多庸醫。虛實陰陽罔辨。立置人死地者。實可哀憐。予力既不能濟人之生。又不忍視人之死。故托朱君侯仁者以廣傳。

    因憶古人杜門集方。良有以也。泰昌元年菊月吉旦。吉水鄒元標。

    馮嘉會序曰。聞之醫者意也。然則自軒岐來。所博取于洪縴。而詳研于腑者。盡意之雲乎。夫天下意與法。

    原自相持。意緣法以行。而後馭之精。法傳意以出。而後垂之永。凡事皆然。不獨醫已。若不措法內之意。而第騁意外之法。以之應事。未有不續墮。而以之用藥。未有不人費者。今庸醫輩病政坐此。余每謂天地好生。民生實難。

    世無善意之醫。醫無可守之法。張就斃。累累而是。思欲掇拾諸方。傳布宇內。以為調燮之大端。所不可廢者。

    而苦無善本。會余當撫大梁。大中丞南皋鄒公以所匯仁文書院方見示。余欣受而梓之。以廣公志。時毗陵段生以儒術工醫。從余使院。復取其肘後一冊附于後。噫。是刻也。鄒公所輯凡四種。余一種法。大略具是矣。亦俟夫善意者之取筏焉。而勿第曰醫行意也。天啟二年桂月吉旦。瀛海馮嘉會書。

    ﹝盧氏(復)芷園覆余﹞一卷存題詞曰。覆余原名病囈。辛亥病中六月風雨之夕。偶拈者。皆平日見聞。及一二自得語。期就正有道。而未逮也。癸丑刻金釋文。暇將檢校授剞劂。不意為門人覆瓿矣。僅從瓿上得數葉。聊付刻以竟予就正之志。因名覆余。癸丑仲夏自記。

    錢塘縣志曰。盧復。字不遠。習岐黃兼通大乘。與子之頤善療奇疾。凡尸蹶風。投劑無不立愈。

    ﹝芷園臆草勘方﹞一卷存題詞曰。甲午學醫。讀諸方括。頭昏心塞。求解不能。及見醫方考。如兒方嘗甘草。喜不自勝。久之轉增懊悶。

    聞素社論仲景方有省。信手拈弄一二則。興盡且止。雖披瀝肺肝。多慚折襪。呈似博識。少佐解頤。壬戌長至日自記。

    ﹝芷園臆草存案﹞一卷存題詞曰。辛酉病間。出寄紫芝禪室。憶自疾作案。它日反復展視。似覺有啟于中。因思二十年作醫。其昭著人耳目。真實得意處。頗有限量。因隨記數則。其望古人一著不虛。豈不愧殺。普請博識大方。洞察一生敗闕。

    癸亥夏孟自記。

    ﹝曹氏(秉鉉)杏園醫案﹞未見武進縣志曰。曹秉鉉。字公輔。喜讀書。有濟世之志。因父病遂學醫。曰。我姑壽此一方民。以延親壽。庚申辛酉兩年大疫。秉鉉不避危險。治之不取其值。所到處賴全活。著杏園醫案行世。

    ﹝沈氏(應)明醫選要濟世奇方﹞十卷存﹝張氏(鶴騰)傷暑全書﹞二卷存自序曰。夫醫九流一技也。而回夭札。與安樂。躋壽域而補造物之不逮。厥功博已。顧五行在手。則夭可延。

    陰陽未分。則延者促。已審之在跬步。而適之則燕越可畏哉。寒暑均天地之厲氣。傷寒傷暑二病。均厲氣之能生殺人者。素問因寒因暑之說。昭昭為萬世的。顧傷寒書。創自張長沙。詳于朱南陽也。反復精析于陶節庵。其全書若眉列然。學人類能據籍按方而施治。故往往取效。若傷暑一證。醫書止勒小款中。世皆忽之。一遇是證。率目為傷寒。以發散等劑投之。間加衣被取汗。甚灸以致傷生者。累累不悟。可不悲歟。予諸生時。萬歷戊子夏患茲證。勢極氣索。瞀然自憒。庸醫以為脾胃內傷。或以為勞役中折。幾不自持。徽醫汪韞石適在旁。蹙然曰。心煩面垢。此暑證也。何多指。聞之皆駭其名。予于瞀中微解。根據之服益元散二劑而甦。仍調以加味香薷飲。數劑而愈。遂著傷寒傷暑辨一篇。刊于暑月印布。兼施藥餌。其捷效若谷響。乃發願搜羅群書。著為全帙以濟世。懼閱歷未久。不中期。五十以後。方就筆研。戊申自計部以目恙請告。杜門靜攝。得畢志于性命黃老諸家。昕夕。無逸晷暇。即焚香兀坐。間入圜內視。百日不佞目愈。後至天啟壬戌。感仙師教就筆研。挾古諸名家。參考編集而成帙。拮據十余載。約二萬余千言。分為上下兩卷。議論皆常語。不敢鉤深。以便醫家覽解。方多遵古無它奇。宜證則靈菽粟。豈珍惜而食。其時百骸理宜也。要在于燕越歧路處著力耳。平高貢除妒忌。澄心察理。審證投咀。醫之上計乎。寧獨醫人一心耳。虛與實相反。拗與圓相仇。古今成敗之大關也。秉國成者。與謀國計者。身系社稷安危。操萬姓命脈。虛心圓智。蓋可忽乎哉。予因醫而廣其說。天啟三年。歲次癸亥。孟夏朔旦。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戶部陝西司郎中穎郡張鶴騰撰。吳偉業曰。穎州之難。副使張公鶴騰罵賊死。(綏寇細略補遺)﹝李氏(盛春)病機要旨﹞一卷存﹝治雜證驗方研悅﹞一卷存﹝張氏(介賓)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存林日蔚紀略曰。先外祖張景岳公名介賓。字會卿。先世居四川綿竹縣。明初以軍功。世授紹興衛指揮。卜室郡城會稽之東。生穎異。讀書不屑章句。韜鈐軒歧之學。尤所淹貫。壯歲游燕冀間。從戎幕府。出榆關。履碣石。

    經鳳城。渡鴨綠。居數年無所就。親益老。家益貧。翻然而歸。功名壯志消磨殆盡。盡棄所學。而肆力于軒岐。

    探隱研神。醫日進。名日彰。時人比之仲景東垣雲。苦志編緝內經。窮年縷析。匯成類經若干卷問世。世奉為金匱玉函者久矣。全書者。博采前人之精義。考驗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書。首傳忠錄。統論陰陽六氣。先賢可否。凡三卷。次脈神草。擇諸家珍要精髓。以測病情。凡二卷。著傷寒為典。雜證為謨。婦人為規。小兒為則。

    痘疹為詮。外科為鈐。凡四十卷。采藥味三百種。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更推參地為良相。黃附為良將。凡二卷。創藥方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名新方八陣。凡四十卷。集古方分八陣。名古方八陣。凡八卷。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總皆出入古今八陣。以神其用。凡四卷。共六十四卷,名景岳全書。是書也。繼往開來。功豈小補哉。以兵法部署方略者。古人用藥如用兵也。或雲。公生平善韜鈐。不得遂其幼學壯行之志。而寓意于醫。以發泄其五花八門之奇。余曰。此蓋有天焉。特老其才救世。而接醫統之精傳。造物之意。夫豈其微歟。是編成于晚年。力不能梓。授先君。先君復授日蔚。余何人斯。而能繼先人之遺志哉。是歲庚辰攜走粵東。告方伯魯公。公曰。此濟世慈航也。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捐俸付剞劂。

    閱數月工竣。不肖得藉慰先人。以慰先外祖于九原。先外祖可不朽矣。外孫林日蔚汝輝敬跋。

    四庫全書提要曰。景岳全書六十四卷。明張介賓撰。是書首為傳忠錄三卷。統論陰陽六氣。及前人得失。次脈神草三卷。錄診家要語。次為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疹詮。外科鈐。凡四十一卷。又本草正二卷。探藥味三百種。以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更推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次新方二卷。

    古方九卷。皆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又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四卷終焉。其命名皆沿明末縴佻之習。至以傷寒為典。雜證為謨。既僭經名。且不符字義。尤為乖謬。其持論則謂金元以來。河間劉守真立諸病皆屬于火之論。丹溪朱震亨立陽有余陰不足。及陰虛火動之論。

    後人拘守成方。不能審求虛實。寒涼攻伐。動輒貽害。是以力救其偏。謂人之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者惟陽。既失而難復者亦惟陽。因專以溫補為宗。頗足以糾鹵莽滅裂之弊。于醫術不為無功。至于頌其說者。不察證候之標本。不究氣血之盛衰。概補概溫。謂之王道。不知誤施參桂。亦足戕人。則矯枉過直。其失與寒涼攻伐等矣。大抵病情萬變。不主一途。用藥者從病之宜。亦難拘一格。必欲先立一宗旨。以統括諸治。未有不至于偏者。

    元許衡魯齋集。有論梁寬甫病證書曰。近世諸醫。有主易州張氏者。有主河間劉氏者。張氏用藥。根據準四時陰陽。

    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此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不敢投。至失幾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貽禍于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庶幾乎。其言至為明切。夫扶陽抑陰,天之道也。然陰之極至于龍戰。陽之極亦至于亢龍。使六陰盛于坤。而一陽不生于復。則造化息矣。使六陽盛于干。而一陰不生于。則造化亦息矣。素問曰。亢則害。承乃制。聖人立訓。其義至精。知陰陽不可偏重。攻補不可偏廢。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

    ﹝劉氏(奎)景岳全書節文﹞未見按上見于劉嗣宗溫疫論類編序。

    ﹝張氏(介賓)質疑錄﹞一卷存題詞曰。醫道肇于軒岐。而著書立言。以發明之者。莫如張劉李朱為最。以至陶王陳薛。各有闡述。然亦有不能無弊者。如一言之謬戾。每遺禍于後人。是不得不取而辨論之。以正其失。非敢妄訾乎前賢也。將以為質疑之一助雲爾。

    ﹝程氏(侖)醫按﹞五卷存自序曰。予先世尚文藝。廣購異書。迨大父光祿公。築園求志。益置藏書之所。于時若黃五岳沈石田文衡山方寒溪及海內諸名士。相率為之題詠。而豐考功南隅記之。從大父方伯蘿山公留心墳典。其宦游東浙西滇。南閩北代。所至肆力搜索。多獲異本。大父或為中分。或錄其副皮閣中。累然簽垂。幾埒二酉。鄴架無論矣。予生不辰。既不獲侍我大父。又不幸甫四齡而失我先君,母氏慈愛。不令儕伍群兒。比就外傳。亦不令接遇賓客。見人輒面口訥。惟誦讀課文是務。長而有知。稍遍閱諸子史。及輿圖方外諸書。下帷篝燈。夜以繼日。即愚鈍無得。

    而向逞彌勤。弱冠遂病失血。然不輟讀也。已而日嘔數升,甚至口與鼻俱出。體幾殆。于是遵母氏命。釋博士業。

    已並一切典籍束高閣。日坐虛室。檢藥裹而已。體遂稍稍復。顧飲啄之余。無所事事。間對岐黃養生家言。輒有當于心。復自惟弱體不任讀父書。藉令腐同草木。生奚貴焉。昔人良相良醫之言。若將為予勖者。乃發篋。盡得素問難經。及越人仲景元化叔和巢氏滑氏東垣河間丹溪諸名家所論著。暨歷代本草讀之。悉務究其根宗。會其枝葉。其有不得者。思之至忘寢食。緣是頗知自衛。居七載而疾有寥。戶外就醫之履恆滿。及母氏歿。始負笈以游。

    初三吳。既三楚。既梁宋。再後燕趙齊魯。雲中上谷,樂浪玄菟。足跡半天下。前後幾二十載。而燕為最久。所至辱公卿折節。友朋納交。雖固陋乏聲稱。而刀圭之役。苟幸免過。其間或擴古人之秘。或剖近代之疑,或集眾思。或信己意。不必標奇。要于對證。不必循軌。要于奏功。

    于心得而術驗者。役不律而藏之篋笥。然倥傯遺忘者。不下十之六七。丁巳冬。武選夷庚方君來京。攜其伯兄天衢君書。索予曩所集傷寒雜證等書。付剞劂以廣其傳。嗟乎。仁人用心。固宜以是汲汲。第予井蛙夏蟲。不為藏拙。抑亦以宋人不值周客。恐其什襲燕石。以終身乎。用是姑出舊所錄藏百有余條。仿昔人題曰醫按。求政大方。

    倘僥靈貺。得彈射斧斤之不棄。庶幾入正鵠而就準繩則長公之大造乎哉。所集傷寒雜證。雖能僅窺一斑。茲當牛馬逐逐。未獲完帙。請俟異日。如謂予不能讀祖父書。而借此薄技。以自解免。則予愧汗欲死。何敢言病。又何敢言醫。時天啟元年春正月。

    ﹝盧氏(明銓)一萬社草﹞十二卷存堵顏序曰。夫醫與政通。政除害以致理。醫伐邪以葆真。其持危拯僕。而躋諸生養安全。功相埒也。歲甲子。

    余拜命來守湖。當妖訌之變。群情驚擾。而澇頻仍。苦饑者又苦瘧癘。幾不能保有其生。余觸目惻心。援竭蹶以荒政屬諸邑長吏。百方調劑。復創建藥局。屬盧生明銓金生德生陸生士龍董其事。蓋三生精于醫。民可倚以為命也。未幾余亦步禱郊圻病瘧。中州人嬰此一疾遂憊。余之從政。無乃淪于拙乎。然身憊而民安。余固毋之。竟藉三生。在得無恙。因神其術。並欲叩其蘊。則盧生以一萬社草進。蓋生與金生陸生輩諸同志相社集。虛懷共質。

    發明醫理。以詔後來。茲者公余覽之。于治驗。示已試之規。于箴世。嚴未疾之戒。于疑問,致辨晰之詳。于運氣。闡司天之奧。而俚言近而易明。食物切而宣慎。丹方簡而效捷。究之則守一畢萬。

    其要旨也。承學習之衍其傳。子倚之續其命。功在生人。詎曰小補。藉令盧生即神聖工功。擅絕于時。而不有是草以詔後。後何述焉。余于是深有當于心也。顧尤有感焉。今茲天時歲會。各愆其度。閭閻空匱。豪猾萌生。

    譬人色澤膚革。無異平時。而精已消亡。倉扁望之投針砭是已。當事者。審因革。酌疾徐。補瀉標本。稍稍轉呻吟而澤。易慝惡而善良。若垂絕之夫。一旦得醫。診視攝理。遂使元氣漸復。日履和豫。良亦足快。而繼此者能常保乎。余因民致疾。復因疾念民。故于此特也。深願集同志者。相與共成治譜。偕此草並傳。而以奏計行矣。乃述其意于簡端。見醫與政通。而上醫醫國。期共勖雲。

    ﹝錢氏(國賓)備急良方﹞一卷存﹝舒氏(元貴)醫方啟蒙﹞十五卷存﹝孫氏(志宏)簡明醫彀﹞八卷存自序曰。蓋聞吾儒民物胞與。乃身。雖醫藝乎。根據仁者所必游。以弘聖賢之德業。徹性命之淵微。然而醫之人。與醫之書。鈞重而弗可偏廢。世專托命于人。不窺其書。其失非鮮。夫古醫精者。謂身所暨有盡。書所訖無窮。故各以其所得筆諸書。政欲令天下萬世。人人得而讀焉。以偕脫凶疾之極。而綏壽康之福。豈徒為業醫者訓乎哉。第書緒紛。猝難領會。間有纂本。輒多掛漏。或門類未備。或置方而不疏病源。不析致病異同。或未經信驗。或方論未盡協古。皆于濟世不能無憾。先君桂岩翁嘗擬精輯一書行世。非徒欲醫者歸博于約。兼慮游宦行商。及僻居貧窶。倉卒感疾。延醫不給。顛連罔措者。俾得仿書修救。坐收良醫之功。厥志殷殷而未竟。不佞宏幼業制舉。長乃顓醫。迄今五十余載。恆以所佩庭訓。及所驗心得。視人疾懍懍。勿敢憑臆。勿敢徇俗。一摹古人成法。遂興念纘緒。並酬夙願。搜網古今群書。反復演互。幾換星霜。始成斯集。卷首先弁一十六篇。乃修德HT行。尊生慎疾之要。及醫藥得失。吃緊之綱。其次門類臚方。必溯致病所由。與其同異。確有征信。程古而不私創。博采而不隅執。務宣先人救世之懇衷。彌彰于人心目間。即諸閱之久。而于載籍外。別有證悟。可補往哲未發者。亦必公諸世。毋敢私秘。其書備而不冗。約而不漏。義類淺顯。人人可解。若射必有彀。故命曰簡明醫彀雲。人人宜手一冊。晨夕覽繹。以為未然之防。偶或遘疾。有醫則可據以參同。無醫亦可恃以弭患。既免受誤于見。復能默契于名手。

    捷取守約之益。浸為淹博之階。可以自利。可以利人。寧直天涯游旅之寶函。實亦家居衛生之靈銓也。可謾曰吾疾自有醫之人在。而書可閣弗窺耶。則古所稱為人子者不可不知。其謂之何。夫開卷有益。非醫者尚爾。而醫者益可知矣。嗟乎。弗自欺乃能孚世。惟自慎乃能益人。幼誦孔子已知斯人徒與。迨歸竺教。逾覺同體親切。我人苦樂癢。胡忍二親。即于此道。未敢自謂入微。

    其或不慎以欺世。實未有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踵事增華。俟後之君子。祟禎己巳陽生日。武林孫志宏序。

    鐘祖保序略曰。孫君名志宏。字克容。台石其別號。家世錢塘人。厥考桂岩公以醫衛著嘉隆間。君仍其業。而闡繹之。嘗采藥三山。遇異人得龍宮秘訣。所至輒活人。僑寓我鹽良久。鹽人倚為司命。低徊留之不能舍。且與吾友松日玄海兩沈君仲修則梁兩陳君相善。于是以識荊雲。

    四庫全書提要曰。簡明醫設八卷。明孫志宏撰。志宏字台石。杭州人。是書卷首。冠要言一十六則。議論亦平正。

    其余案門列方。淺顯易解。然未能盡醫道之變化也。

    ﹝陳氏(澈)雪潭居醫約﹞八卷存﹝王氏(象晉)簡便驗方﹞六卷存自序曰。予性最懶。而耽披閱。生平素鮮疾病。而好蓄藥餌。不諳醫術。而喜集成方。弱冠以來。一切稗官野史。斷簡殘編。見一方靡弗錄也。高賢續論。卑夫俚談。聞一方靡弗識也。間以授人多奇中。人有求者。輒錄而畀之。相知者。憐予之僕僕也。曰。曷梓之乎。予謝未博。曰。舉爾所知。前所不知。人其舍諸。予豁然有當于心。會春曹事簡。春日多暇。乃略為簡汰。而付之剞劂。隨所探先後。第為甲乙。無論次便續增也。方多單簡。

    藥多尋常。便窮鄉也。己嘗驗者。人共稱者。亟收之。否者暫置之。便應用也。其他傷害物命者。雖效弗錄。倘此帙行。而方因病投。病隨方愈。共食天和。無羈患苦。庶幾諸君之意不虛哉。若夫分門別類。厘為成書。此予夙志。而今未能也。請俟異日。

    ﹝樊氏(如柏)簡易驗方﹞十卷存自序略曰。易傳言。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至終之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又曰。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其旨□互相發雲。自今觀之。天下之理。孰有大于醫者乎。醫主生人。而天地之大德曰生。

    乾坤之易簡是也。驗方合刻竣。取此命名。翻舊刻之名。以易代便。與其沾沾為窮鄉。為應用計也。何如令一人見千人亦見。一人得千人亦得。況究之以驗取效則一也。此余稍更其名。未更其所載之方。雖間參以已驗者。續貂于宗子子之袖珍。而轉原本為新城王康公所輯者。殊示正實也。無奈其攜之東歸。已乃更以合刻者何。保產保嬰痘疹三要訣。一便于產婦。一便于嬰兒。誠以其方言簡而意盡。使人得按如指掌。得若神明。今而知產為生育之門。痘多夭扎之患。人世之至險至阻者。莫此若矣。得干之易以知險。坤之簡以知阻。詎雲要訣。而驗方有二乎。合之天地大德之生。則謂是刻為生生篇亦可。甲戌中秋日。寄庵居士樊如柏書。

    ﹝李氏(維麟)醫宗要略﹞未見按上見于甦州府志。

    ﹝芮氏(養仁)醫經原始﹞未見太平府志曰。芮養仁。字六吉。醫有別解。為人悃廣聞見。士大夫多與之游。著醫經原始。五方宜範等書十余卷。行于世。

    ﹝五方宜範﹞未見﹝劉氏(邦永)惠濟方﹞四卷未見廣東通志曰。劉邦永。從化水東人。宋翰林權直劉褒然之後。生有異質。少孤貧。樵于山中。遇異人呼與俱去。授以岐黃之術。及上池刀圭之法。久之盡其秘歸。遂以醫行世。一時號稱國手。視病多望形察色。或以一指按脈。即知吉凶。可治者輒喜。用藥不問資財。不治者不與藥。泣問之。則以指數示曰。某日去矣。無不如言。

    其用藥不拘古方。卒以己意變通。人多莫測。尤精太素脈。以斷修短。無不中者。人皆以為神。迎治殆無虛日。

    然為人狂脫。恆垢衣敝履。笑謔自喜。或側弁蓬首。袒裼捫虱。見尊貴人弗恤。尤好談仙家上升事。人以為顛廢。

    因自號廢翁。卒。著藥方甚富。人得其方者輒取效。今所傳惠濟方四卷。

    ﹝霍氏(應兆)雜證全書﹞未見按上見于武進縣志。

    ﹝余氏(紹寧)元宗司命﹞二十卷未見新城縣志曰。余紹寧。字義同。祖籍南城。移居新城南機拗。幼讀書。二十學醫術。遍訪明師得異授。精通唐宋朱劉各家。及素問針經諸書。能預決人死生。往住奇中。其用藥不循舊方。但對證發單。邑紳士感服其小心精篤。又賦性慈愛。尤肯賑恤貧民。常制萬病無憂丸施布。賴全活者甚眾。各上台嘉其精篤。給送官帶。巡道莫可期服藥取效。亦賜旌表。著醫書二十卷。名元宗司命。其傷寒男婦。內外針灸。及小兒諸方。皆精備無遺。

    ﹝岳氏(甫嘉)男科全編﹞未見﹝家居慎疾良方﹞未見﹝旅邸便易良方﹞未見﹝讀書辛苦良方﹞未見﹝仕宦勤勞良方﹞未見﹝行軍濟變良方﹞未見﹝急救危良方﹞未見按上七書。見于醫學正印種子編附記。

    ﹝傳氏(懋光)醫宗正脈﹞未見﹝醫學集要經驗良方﹞八卷存﹝吳氏(鼎銓)醫案﹞二卷存淳安縣志曰。昊鼎銓字六長。號逸樵。雲峰諸生。少時慕朱家郭解之為人。嗜六韜書籍武備。尤善治諸瘍。

    預訂痊可期。予膏劑不爽晷刻。卻賕謝弗受。曰。吾以此活人。初不圖阿堵物也。時稱國手。宋中丞又希先生以奇士目之。所著醫案二卷。今得其方書者。猶足以活人。

    ﹝鄧氏(景儀)醫經會解﹞八卷存﹝孫氏(光裕)血證全集﹞一卷存小引曰。夫血證之難言也久矣。患此而死者。十有六七。治此而生者。十無二三。豈不誠難矣哉。是何以故。

    良繇或冒風寒暑濕燥火六象之外感。或由喜怒憂思悲恐驚。兼之飲食虜勞七情之內傷。而又每患于讀書攻苦之輩。

    淫欲好色之人。何也。氣血。人身之二儀。性命之根蒂。形神之根據附者也。故血隨氣行。氣隨血轉。晝夜循環。

    生生不息。正經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矣。況此又皆起于火。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焉。請試言。夫心君主也。百體所听命者也。君主一搖。則五志之火。觸于怒則為肝火。動于氣則為肺火。耗于思則為脾火。捍于驚則為膽火。過于食則為胃火。竭于精則為陰火。雖有腎水。不勝燎原之勢。所謂一水不勝五火者。此也。腎天一水也。相火寄于其中。髒腑賴以滋養者也。故腎水足。則肝得之。有子母相生之益。肺得之。

    無子富母貧之虞。心得之。有水火既濟之功。脾得之。有滋榮潤澤之績。水源一虧。則腎間惟有此一點炎上之火。

    凌于心則為吐血。人于肺則為嗽血。動于肝則為噴血。出于脾則為嘔血。若夫咯血唾血咳血。皆從腎家來。而為虛損之血。日漸煎熬。遷延不起。而去生便遠矣。斯時也。病者安心靜坐。卻慮凝神。藥食調洽。醫者究其虛實。

    辨其血色髒腑。用藥溫養。使水足火平。陽生陰長。各歸其位。又何病之不痊。而醫之不效乎。無奈病者在先。

    不善調理。一遇此證。見其勢之凶涌。遂欲延醫以求速止。醫人又根據病家之欲急。以能止為功。以為捷法。不知此證之發。其來久矣。瘀積胸中。必盡得吐出。才住雖延三五日。亦復要吐。其逆行之勢。亦不能頓止。不惟不能止。且以寒涼之物塞之。而中其根矣。故必延之歲月。勿妄想。勿妄動。勿多言。勿暴怒。勿嗜酒房勞。勿過飽損胃。靜坐養神。緘嘿自持。飲食有節。調理無間。藥餌和平。閑心葆攝。則五火平復。而不能為害。陰血自生。而內火不熾。自得萬全。若欲揚湯止沸。則一杯水。難救車薪之火。又何怪乎血證之難為也。故集失血病機方脈本草一部。雖不能百發百中。亦聊以寓生生之意。以冀萬分中之一得耳。書以求同志者斧政焉。禹航浮碧主人孫光裕書于醉古居。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陽李氏家藏奇驗秘方﹞七卷存﹝亡名氏醫宗三法﹞二卷存﹝謝氏(以聞)醫學要義﹞未見于潛縣志曰。謝以聞。字克庵。邑庠生。安貧篤學。守志不阿。尤精于醫。崇禎乙亥。年八十余。猶手不釋卷。所著醫學要義。未行于世。

    ﹝孫氏(文胤)丹台玉案﹞六卷存﹝歐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存自序曰。曩愚行山谷間多病患。問何以不治。答以市遠無醫。而求藥復不易。故束手以待。愚心憐之。未有以處也。會擇術而居。披閱方書。見姜蒜蔥韭之類。先輩每用單行收功。而危迫倉卒之際。丸散無靈。標本易混。亦多以單方出奇。有捷于影響者。由是知尋常菜果草卉之微。皆有補疾病生死之大。人特不察耳。以此一片熱腸。輒不自量。選諸經驗良方。用物不弘。而特有奇效。便于山谷者。匯成一帙。梓之以附舊刻保嬰錄之後。名之曰山谷便方。成曩志也。丹溪曰。吾既窮而在下。求有可以及人者。非醫安務。海非敢謂以及人。然世或不鄙其易而試之。其不至于如烏喙鴆毒之殺人也明矣。況其載在簡冊者。皆先輩仁心仁聞。所隨試輒驗。而不可誣者乎。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然則此書或亦不可少之一道也歟。時崇禎己卯之正人日士海書。

    ﹝施氏(沛)說療﹞一卷存題詞曰。蓋聞醫者意也。藥者養也。有所資于意。不知無意之為愈也。有所待于養。不如無待之為愈也。故枚叔曰。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妙道說而去也。輯說療十二章。

    ﹝醫醫﹞一卷存題詞曰。太史公雲。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夫欲奏起疾之功。必光明道少之患。輯醫醫十章。

    ﹝祖劑﹞四卷存自序曰。玄晏先生雲。仲景廣伊芳尹湯液。用之多驗。成聊攝謂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詳。惟仲景之書。

    最為群方之祖。要之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之經。軒岐靈素。大聖之所作也。其于處劑之法。則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四。制之大也。經中如麋餃術澤瀉湯。烏魚散。半夏湯。雞屎醴等方。多不過三四味。

    即後許胤宗亦謂古人用藥,簡要精專。故仲景之方。其藥品甚少。後至潔古東垣。立方有多至三十余味者。說者謂東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他人效之。則未免廣絡原野之譏矣。茲所集。首冠素靈二方。次載伊芳尹湯液一方。

    以為宗。而後悉以仲景之方為祖。其局方二陳四物四君子等湯。以類附焉。若東垣之補中益氣。丹溪之越鞠等劑。

    誠發前人之所未發。雖曰自我作古。可也。近代醫書。如戴元禮之證治要訣。薛新甫之明醫雜著。方皆簡略。與仲景之意。不大紕繆。故多探之。要之方者仿也。醫者意也。而上溯軒農。其于方劑之道。庶幾焉近之矣。崇禎庚辰歲重陽日。元元子施沛題。

    ﹝雲起堂診籍﹞一卷存﹝朱氏(天璧)醫準﹞未見海寧縣志曰。朱天璧。字蘧庵。仁和人。明崇禎壬午孝廉也。謝公車。貧無舊業。以素工青囊術。因賣藥海上。時兵荒薦瘥。璧行藥濟之。全活者萬人。不計值。人至于今稱之。館于烏鵲橋。酆氏亦長者。所著醫準數十卷。傳新安程氏吳氏雲。

    ﹝蕭氏(京)軒岐救正論﹞六卷存自序曰。夫醫之為道也。總君父師相之權。而其學也。究天人性命之微。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其余以濟世。斯仁術也。乃後世以方技目之。縉紳名士。多所弗講。司馬公不雲乎。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其可以賤簡為哉。予髫齡弱稟。質鈍志勞。窮獵簡編。苦心誦著。嬰疾夢遺。百治莫瘳。繼因從宦。游楚慈陽。邀學博黃州胡慎庵先生于衙齋。治之三月獲痊。先生蓋明醫李瀕湖公甥孫也。因授軒岐秘典。脈旨病機。藥性方法。一一精詳。先生又私淑于立齋者也。嗣入蜀。復參印群賢。頗得肯綮。沉酣于斯。二十余載矣。歸里後。有請診視者。目擊時師治病。昧本從標。枉斃生靈。莫勝悲怛。此無他。蓋以習醫之人。半屬匪人。而所習之法。全非正法。經書不識。旁徑樂趨。于是專傷寒者。忽于雜病。主脾胃者。憚于攻伐。明濕熱者暗乎溫補。或執成□。而昧道靈變。或逞臆說。而架言出奇。或憑口給。而諛諂售奸。罔惜人命。顛倒妄行。不幾為軒岐之亂臣賊子耶。嗟乎。醫病實多。安能先救醫。得醫病愈。而人之病。無不愈也。予因是竭一得之愚。悉靈素之蘊。發揮真假。脈旨闡明。藥性宜忌。昭揭病機。虛實朗縣。醫病兩鑒。操要五氣。歸本一元。數月運腕。始成篇帙。計卷有六。僅字九萬。低徊久之。而猶訝諸法未備也。會二三同志。偶見而讀之曰。得乎一者。可以通乎萬矣。未備雲乎。令余亟梓。以救世之醫病兩家。復捐資鳩鋟。將欲以公天下。嘉惠學人。而乃不覆瓿棄之。予維是書之作也。闡農黃之奧義。抒自苦念。糾時師之謬妄。激自熱腸。萬一寸管招尤。致使正道難明。謗吠日騰。將奈之何。韓退之先生雲。其或閑居修史。不有人禍。

    必有天刑。昔越人世稱神醫。不免為同官李醯嫉殺東垣雲。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于無益而生乎。故從古豪杰作用。往往以身殉道。倘斯論可售。斯世于壽域。而余 拙無似。何惜一己之知罪乎。後之君子。抑亦諒余之所以為救為正也歟。崇禎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閩中通隱子蕭京萬輿甫撰。

    ﹝莊氏(應蕙)醫案﹞二卷存按上附刻于軒岐救正論後。莊應蕙字汝元。溫陵同人也。林應楷有莊隱幾先生傳。又附其末。

    ﹝王氏(元標)醫藥正言﹞未見按上見于江寧府志。

    ﹝王氏()醫學狐解﹞六卷未見﹝虞氏(洪春)醫學須知﹞未見﹝何氏(繼高)軒岐新意﹞一卷未見按上三書。見于浙江通志。

    ﹝盧氏(之頤)瘧論疏﹞一卷存自引曰。瘧因證。素問瘧論。及刺瘧法。最詳而悉。後世守其偏承。致經義蒙晦。訛謬良多。審因者略證。

    局證者昧因。知常而不及變。循變而反舍常。殊不知有是因。方有是證。因證既顯。常法已具。而始可與達變矣。

    乃或常法既迷。因證靡辨。以寒為熱。熱為寒。虛作實。實作虛。致微者劇。劇者危。展轉變承。連年月不已。

    其死生存亡。莫之能測也。偶方孺先生舉問及此。聊紀數語以就正。(方孺先生姓潘名鏢嘉定人)王琦跋曰。傷寒之疾。本于風寒。而瘧本于風暑。寒暑相反。若風馬牛不相及也。今之醫者。有傷寒轉瘧疾。瘧疾轉傷寒之說。未詳本自何書。而千口雷同。習焉不察。讀晉公瘧論疏。其論風氣獨盛。絕無暑象一則。

    深闢世人謂傷寒轉而成瘧之謬。深切顯明。真足以醒群蒙之聾瞽者矣。友人婁荊川深契是書之奧。有久瘧未愈者。

    按其六經髒腑所屬而治之。應手取效。蓋信此書足珍也。或者訾其抄撮靈素陳言。金匱舊方。無一新奇創獲之快論妙劑者。此直睡人囈語耳。烏足與之深論耶。乾隆甲申七月辛亥朔。錢江王琦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瘧論疏一卷。明盧之頤撰。之頤。字子繇。錢塘人。是書論瘧證治。于虛實寒熱四者。

    最為詳盡。足以發明素問瘧論刺瘧論諸篇微意。大旨謂瘧屬陽。屬陰。日作者屬陽。間數日作者屬陰。而曰溫。

    曰寒。曰癉。曰牝。皆可以瘧該之。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證治準繩。其余所列諸方。亦多簡當。雖書不過一卷。

    然治瘧之法。約略盡乎是矣。杭世駿道古堂集。有之頤小傳。稱所著初有金匱要略摸象。為其父所焚。續著有本草乘偈。今行于世。後著有摩索金匱九卷。又有傷寒金HT鈔。醫難析疑二書。今未見傳本。獨無此書之名。或世駿作傳之時。未見其本。故亦疏漏歟。

    ﹝醫難析疑﹞未見﹝李氏(德孝)醫學正蒙﹞未見浙江通志曰。李德孝。字時慕。

    ﹝陳氏(樵)群書纂集﹞未見浙江通志曰。陳樵。字時彩。

    ﹝董氏(一麟)醫學問世編﹞未見浙江通志曰。董一麟。字時野。

    ﹝金氏(忠)廣忠集方﹞一卷未見浙江通志曰。金忠。字尚義。麗水人。

    ﹝張氏(琳)醫說妙方﹞十卷未見浙江通志曰。明巡撫保定副都御史勾余張琳刪定。

    ﹝伍氏(翕)醫書會要﹞未見﹝沈氏(宏)醫筌﹞未見﹝陸氏(長庚)體仁匯編﹞未見﹝昊氏(延齡)醫學質疑﹞未見﹝金氏(孔賢)丹山心術﹞未見﹝趙氏(金)醫學經略﹞未見﹝邵氏(繼稷)經驗良方﹞未見按上七書。見于浙江通志。

    ﹝陳氏(時榮)三難一覽﹞未見﹝病機提要﹞未見接二書。見于松江府志。

    ﹝錢氏(寶)醫案﹞未見鎮江府志曰。錢寶。字文善。原浚曾孫。號復齋。詩多藻思。工小楷行書。精于醫。拯危濟困。恆孜孜焉。

    所著有醫案。運氣說。

    ﹝王氏(章祖)橘井元珠﹞未見蘭溪縣志曰。王子英孫。章祖字叔貞。纂有橘井元珠。

    ﹝釋氏(住想)慎柔五書﹞五卷存石震小傳曰。師毗陵人。胡姓。本儒家子。生而敏慧。稚年寄育僧舍。長尋剃發。法名住想。字慎柔。性喜讀書。凡一切宗乘。以及儒書經史子諸編。無不究覽。心血耗疲。得瘵疾幾不起。時查了吾先生寓醫荊溪。師往求治。歲余獲痊。了吾先生涇縣人。為太平周慎齋先生高座。師穎悟沉靜。了吾先生深器之。欲授以己學。師繇是執贄。事先生十余年。先生懼其學識過己。乃令往從慎齋先生。與薛理還偕行。理還亦毗陵人。予于己卯春。

    曾識荊于嘉水。時年已逾七十。因出了吾生平所驗案及禁方贈予。予自此益盡窺了吾之學。慎齋先生名滿海內。

    從游弟子日眾。師隨侍。每得其口授語。輒筆之。先生初無著述。今有語錄數種行世。多師所詮次也。師自是歸里。治病輒應。履日盈戶外。然性好施。雖日入不下數金。而貧如昔。歲庚午。吳江宰熊魚山先生夫人。抱奇恙六七年矣。延師至。以六劑奏效。一時薦紳士大夫。咸服其神明。因往來吳會間。里居之日少。歲壬申。予時習岐黃家十余年。雅慕師。每相過從談論。輒達曙忘倦。師每愾生平所學。嗣者寥寥。言之惋然。然竊謂師貌古神暗。當得永年。亡何丙子仲夏忽示疾。以手札招予。授生平所著書。凡虛損一。癆瘵一。所札記師訓一。治病歷例一。醫案一。又數日竟脫然去。年六十五。距今又十年矣。

    予將以其書。壽之于梓。因為之傳。

    張氏(延登)懸袖便方﹞四卷存﹝徐氏(韞奇)醫略﹞未見按上見于蘭台軌範附洄溪府君自序。


如果你對中國醫籍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國醫籍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