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春,晉侯、衛世子臧伐齊。
公伐杞。
夏四月。
秋七月,邾婁人戕 子于 。戕 子于鄶者何?殘賊而殺之也。
甲戌,楚子旅卒。何以不書葬?吳、楚之君不書葬,闢其號也。
公孫歸父如晉。
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寢。
歸父還自晉,至檉,遂奔齊。還者何?善辭也。何善爾?歸父使于晉,還自晉,至檉聞君薨家遣,帷哭君成踴,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齊。
【 譯文】
魯宣公十八年,春季,晉侯和衛國太子臧率兵攻打齊國。
魯宣公率兵攻打杞國。
夏季,四月。
秋季,七月,邾婁國人在 國“戕” 國國君。在 國“戕” 國國君是什麼意思?就是用肢解的殘忍方式把他殺害了。
甲戌這天,楚莊王旅死了。為什麼不記載葬禮呢?吳國和楚國的國君死了,是不記載葬禮的。這是為了避免出現他們自己封的吳王、楚王這樣的封號。
公孫歸父到晉國去。
冬季,十月,壬戌這天,魯宣公在他的寢宮正室去世。
公孫歸父從晉國回來,走到檉這個地方,就逃亡到齊國去了。“歸父還自晉”的“還”是什麼意思呢?是稱贊的說法。為什麼要贊許他呢?公孫歸父奉命出使晉國,從晉國回來時,走到怪這個地方,就听到國君宣公去世、自己的家族被驅逐出境,于是就清掃出一塊祭祀用的平地,張開帷幕圍上,在國君喪禮規定的位置上,頓足痛哭魯宣公,並向他的副手詳細地介紹了出使晉國的情況,讓副手回國向新君匯報,然後從檉這個地方逃到齊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