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 譯文】
魯哀公十四年,春季,魯國有人在西部打獵,獵獲一只麒麟。為什麼記載這件事?記載怪異的事情。有什麼怪異呢?因為麒麟不是中原地區的野獸。那麼這只麒麟是誰獵獲的呢?是一個打柴的人。打柴的人地位很低,只有天子、諸侯打獵才用“狩”這個詞,這里為什麼也用“狩”這個詞呢?為了尊重他。為什麼尊重他呢?因為他獵獲了麒麟,所以尊重他。為什麼他獵獲了麒麟就尊重他呢?因為麒麟是仁善的動物,當夭下有聖明的君王出現時它就到來,如果天下沒有聖明的君王時它就躲得遠遠的。有人把獵獲麒麟的事告訴孔子,說︰“獵獲了一只像獐但有角的動物。”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呢?它為誰而來呢?”邊說邊翻起袖子來擦眼淚,淚水滴下來沾濕了他衣服的前襟。孔子的弟子顏淵死時,孔子嘆道︰“唉!天要亡我了。”當他的弟子子路死時,孔子又嘆道︰“唉!這次上天要斷絕我了。”當听說在魯國西部獵獲麒麟時,孔子說︰“我的道已經窮盡了!"
《春秋》這部書為什麼從魯隱公開始呢?因為魯隱公的歷史是孔子的高祖所能听到的最早的歷史。在孔子和他父親的時代對史實的說法已不相同,在孔子所听到的文、宣、成、襄時代對史實的說法也不相同,在孔子所听到傳說的隱、桓、莊、閡、禧時代對史實的說法更不相同,如果在更久遠的年代,對史實就無法正確記載了。《春秋》為什麼在魯哀公十四年結束呢?回答說︰“記述已經很完備了。”孔子為什麼要編寫《春秋》這部書呢?為了達到治理亂世.使社會秩序歸于正道的目的。現在還沒有任何一部書具有《春秋》這種撥亂反正的巨大作用。然而不知道孔子作《春秋》是為了治理亂世,使社會秩序歸于正道呢?還是樂于作《春秋》來稱述堯舜的道呢?孔子之道就是堯舜之道的繼續和發展,孔子不是也很仰慕堯舜之道嗎?堯舜在世的時代,他們就預知將來孔子要作《春秋》了。孔子制訂《春秋》賞善罰惡的原則。是為了等待後世聖明的君主來效法。孔子所以要作《春秋》,也是樂于讓《春秋》的原則貫徹到後代百王之中,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