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問于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飲酒窮樂,食味方丈,好色無別,闢若此,何以能率諸侯以朝天子乎?”晏子對曰︰“昔吾先君桓公,變俗以政,下賢以身。管仲,君之賊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國濟功,故迎之于魯郊,自御,禮之于廟。異日,君過于康莊,聞寧戚歌,止車而听之,則賢人之風也,舉以為大田。先君見賢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內政則民懷之,征伐則諸侯畏之。今君聞先君之過,而不能明其大節,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嗜好飲酒,窮盡歡樂,飲食奢侈浪費,好女色而不在乎內外的區別,他行邪如此,怎麼能率領諸侯朝拜天子呢?”晏子回答說:“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以政教改變民間的陋習,親身禮賢下士。管仲是曾經害過桓公的人。桓公知道他的才能足能平定國家、成就功業,就到魯國之郊去迎接他。親自駕車,在廟堂給予禮遇。另一天,桓公經過大路,听到了寧戚的歌聲,停下車子仔細听,覺得有賢人的風範,任命他擔任大田之職。先君見到賢人則不拖延,任用能人而不怠慢。所以,國內政治清明,百姓都歸附于他;出兵征討,諸侯都害怕他。現在君王听見先君的過錯,而不能懂得其品行的主要方面。桓公之所以能稱霸,君王還有什麼懷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