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聘于吳,吳王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施貺寡人,寡人受貺矣,願有私問焉。”晏子巡遁而對曰︰“嬰,北方之賤臣也,得奉君命,以趨于末朝,恐辭令不審,譏于下吏,懼不知所以對者。”吳王曰︰“寡人聞夫子久矣,今乃得見,願終其問。”晏子避席對曰︰“敬受命矣。”吳王曰︰“國如何則可處,如何則可去也?”晏子對曰︰“嬰聞之,親疏得處其倫,大臣得盡其忠,民無怨治,國無虐刑,則可處矣。是以君子懷不逆之君,居治國之位。親疏不得居其倫,大臣不得盡其忠,民多怨治,國有虐刑,則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懷暴君之祿,不處亂國之位。”
【譯文】
晏子到吳國聘問,吳王說:“大夫您因君王之命承蒙來到敝國,賜贈寡人,寡人接受您的贈予了。希望請教一個私人問題。”晏子逡巡著回答說:“晏嬰,北方的卑賤之臣,得以奉君王之命,來到您朝的末位,擔心言辭不審重,被官吏譏諷,害怕我不知道怎樣回答你。”吳王說︰“我听聞您的大名很長時間了,現在才得以見面,希望能讓我問出我想問的問題。”晏子離席回答說:“敬請垂問。”吳王說︰“國家怎樣才可以留下,怎樣才可以離去?”晏子回答說︰“我听說,親近的人和疏遠的人得以各處其位,大臣能夠盡忠,百姓沒有冤枉的判獄,國家沒有暴虐的刑罰,就應該留下。因此,君子歸附不違道義的國君,在清明的國家任職。親近的人與疏遠的人不能各處其位,大臣不能盡忠,百姓的冤獄很多,國家有暴虐的刑罰,就應該離去了。因此,君子不向往殘暴之君的爵祿,不在黑暗混亂的國家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