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醫醫脈癥罔辯之病

類別︰子部 作者︰清•吳楚天士 書名︰醫醫十病

    凡醫人用藥,須先認癥,認癥須先審脈。審脈明,斯認癥真;認癥真,斯用藥當。于以療病也,何難之有?然而難矣?凡有一癥,即有一癥之寒熱虛實。寒與熱相反,虛與實相懸。在兩人,則彼與此各不相同;即在一人,其前與後亦非一轍。苟不有以辯之,其能不倒行而逆施乎?然其為寒為熱、為虛為實,又不令人一望而知也。癥之重者,大寒偏似熱,大熱偏似寒,大虛偏似實,大實偏似虛。若僅就其似者而藥之,殺人在反掌間。此癥之不可不辯也。于何辯之?即于脈辯之。如傷寒脈浮、洪、數、緊,按之有力者,知其癥為陽邪在表也;若沉而急數,重按有力者,知其癥為陽邪入里;若浮大滿指,按之如絲者,知其癥為陰極似陽也。又如咳嗽一癥,右寸脈浮數有力者,知其癥為肺有實邪也;若浮軟或沉小者,知其癥為肺氣空虛也。諸如此類,宜細心辯之。辯之至精,斯臨癥無騎牆之見,用藥無相左之虞,而醫之能事畢矣。其奈近日醫家,決不言此,但曰某藥可治其病,某病當用某方。至問起所用某藥某方之癥為寒為熱、為虛為實乎?則茫然罔辯也。其不能辨癥者,由于不能辯脈也。甚矣,辯脈為尤要矣!奈何著名一世,遠近推重之醫,常屢告人曰︰脈作不得準。嗚呼,噫嘻!脈作不得準,更有何者可作得準乎?從來癥之疑似難決者,于脈決之。今反雲脈作不得準,是全不知脈者也。即不知脈,又何能認癥?故無怪其每以竹葉、石膏、治陰癥,芩、連、梔子治胃寒。甚至脈以沉遲,尤雲是火;脈已將絕,尤雲不可補。總緣不知辯脈,遂令流毒至此。雖昔賢亦有從脈不從癥,從癥不從脈之論。抑知所謂不從者,正深于從也。如沉、細、遲、澀,乃陰寒脈也,而其癥卻煩躁作渴,面赤身熱,若以此為熱癥而清之則斃矣,惟補之溫之。不從其假熱之癥,正從其真寒之癥,而非真謂癥有不必從者也。又如狂燥力雄,逾垣上牆,此火熱癥也,而其脈卻沉伏入骨,若以此為陰脈而穩之則危矣,惟清之下之。不從其陰寒沉伏之脈,正從其熱極反伏之脈,而非之謂脈有不可從者也。總之,從其真,不從其假。不從者,其外貌;從者,其神髓。醫家苟不辯此,未有不顛倒錯亂,觸手乖張者,一劑之誤,命即隨之。此脈癥罔辯之病,所宜急醫者也。


如果你對醫醫十病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醫十病》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