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遍矣。以為本于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何謂哉?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1)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樂興,其心在此矣。《傳》曰︰諸侯相聚而盟。君子修國(2)曰︰此將率為也哉。是以君子以天下為憂也,患乃至于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辭(3)已喻矣,故曰︰立義以明尊卑之分,強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職;別嫌疑之行,以明正世之義;采摭(4)托意,以矯失禮。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別賢不肖以明其尊。親近以來遠,因其國而容天下,名倫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賞善誅惡而王澤洽(5),始於除患,正一而萬物備。故曰大矣哉其號,兩言(6)而管天下。此之謂也。
【注釋】
(1) 化︰風化,風氣。 (2) 君子修國曰︰應為“君了曰︰此將率為修國也哉。”意思是,君子認為︰這是要率眾修治自己的國家。 (3) 辭︰指除患之辭,是鏟除禍患的思想。 (4) 摭︰拾取。 (5) 洽︰遍及,普遍。 (6) 兩言︰指“褒貶”二字。
【譯文】
內心深處的想法雖然難于說清,聖人是把鏟除天下禍患放在重要位置。看重鏟除天下禍患,所以《春秋》重視,並記載天下的禍患很普遍。以為將表現天下招致禍患的原因作為根本,其實它的本意原來是鏟除天下的禍患,這是為什麼?天下沒有禍患,然後人的本性就可從善;人性是善的,然後清廉的風氣才流行;清廉的風氣流行,之後君王的仁義之道才能實行。禮樂流行,人們的思想就都會尊崇禮樂。《公羊傳》說︰諸侯聚會盟誓。君子認為︰這是要率眾修治自己的國家。所以君子把天下的事當作自己的憂慮,禍患竟然達到殺死國君的事件三十六件,滅亡國家的事五十二件,這是小的惡行不斷出現導致的結果。鏟除禍患的思想已經表達清楚了,所以說︰確立正義以便使尊卑的分別明顯,使樹干強大使樹枝弱小以便使上下的職責明顯;區分嫌疑的行為,以便使社會風氣端正;采取古人的行事原則寄托自己的理想,以便糾正失禮的行為。善事不因其小就不去做,惡事不因其小就不拋棄,以便使美德更純潔。區別賢能和不賢能,以便使位尊者更顯明。親近身邊的人以便讓遠方的人前來,借著自己的國家,容納整個天下,名聲有順序、事物有差別,不失固有的秩序。用是非標準使思想公正,獎賞善良批評丑惡,君王的恩澤就普遍,從鏟除禍患開始,從這一類事端正起始,所有事就會完備。所以說名號的作用巨大呀!褒貶兩個字就可以理順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