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有序而時,有度而節,變而有常(1),反而有相奉(2),微而至遠,踔(3)而致精,一而少積蓄(4),廣而實,虛而盈。聖人視天而行(5)。是故其禁而審好惡喜怒之處也,欲合諸天之非其時,不出暖清寒暑也;其告之以政令而化風之清微也,欲合諸天之顛倒其一而以成歲(6)也;其羞淺末華虛而貴敦厚忠信也,欲合諸天之默然不言而功德積成也;其不阿黨(7)偏私而美泛愛兼利也,欲合諸天之所似成物者少霜而多露也。其內自省以是而外顯(8),不可以不時,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時。可亦為時,時亦為義,喜怒以類合,其理一也。故義不義者,時之合類也,而喜怒乃寒暑之別氣也。
【注釋】
(1) 有常︰有標準。常︰常規,固定的標準。 (2) 反而有相奉︰季節間相反又互相幫助。反︰指春與秋反,夏與冬反,春生秋殺,夏長冬藏,彼此相反。 (3) 踔(di o) ︰遙遠。 (4) 一︰指陰陽只能出現一種,不能同時出現,即有陰則無陽,有陽則無陰。少積蓄︰其意不明。 (5) 視天而行︰看上天的旨意而行事,即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 (6) 合諸天之顛倒其而以成歲︰此句意義不明,疑有誤。 (7) 阿黨︰迎合同伙。黨︰同伙。 (8) 內自省以是而外顯︰此句後疑有脫漏。
【譯文】
上天的規律,有次序而且按季節,有限度又有節制,變化而又有標準,一年四季季節間相反卻互相幫助,(天道)細微而能達到遙遠,絕遠卻能達到精深,陰陽只一出而很少積蓄,廣大而充實,空虛卻充盈。聖人是效仿上天來行事的。所以他禁止接納別人財物,和明 好惡喜怒之處,要匯集各種上天不適應四時,不顯現溫暖、清爽、寒冷和暑熱的情況;他用政令告誡人們並改變風俗的細微處,要匯集上天各種顛倒時序之事之一種而來組成年歲;他以淺薄虛華為羞辱而以敦厚忠誠為可貴,要匯集上天各種默默無聞去積成功德;他不迎合偏袒同黨而以廣泛愛慈和普遍施予利益為美,還要匯集上天各種成熟萬物的條件如少下霜多下雨露。他要對內自我省察,由此再顯露于外,… … 不可以不按時,君主有喜怒,卻不可以不按時。合適也要符合時機,時機也要符合原則,喜怒要按類別匯合,這個道理是相同的。所以義與不義是時機適合與否一類,而喜怒原來是寒暑以外的氣侯。
